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中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叶志向是一名德化白瓷的收藏爱好者,从2001年收藏至今已经拥有了100多件白瓷的收藏品。

  叶志向的收藏品主要瞄准的是宋、元、明、清到民国期间的德化瓷器。

  收藏爱好者 叶志向:

  “这尊是释迦牟尼佛,明代中期偏后一点点,通过网站上看到美国藏家有这么一尊陶瓷,我就让他发细图,发品相报告过来,一看,我们真正的德化窑,明代的,非常好的一件雕塑作品,他开了一个价钱,就直接跟他成交了。”

  叶志向介绍说,前几年在香港,也有一尊和他这件藏品很像的释迦摩尼白瓷佛像拍卖成功,他记得拍卖价达到了700多万,而他这件藏品也有其他藏友开出了很有诱惑力的价格,可他一直没舍得出手。

  叶志向介绍说,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时候,德化的白瓷被大量贩运到欧洲,它首先进入的是欧洲的宫廷,受到他们的追捧,所以当时就成为欧洲贵族收藏的一个重要的产品。如今在很多国外藏家的眼中,来自德化的白瓷依然占据了一个很重的位置。

  魏芳汉,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白瓷,从2003年到2019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自己已经拥有了从宋、元、明、清到当下的国家级大师的各种白瓷作品5500多件,涵盖了上千年的历史。

  更令魏芳汉得意的是,近些年德化白瓷收藏市场持续火爆,很多收藏品的价格一路走高,进一步验证了他的投资眼光,也给了他继续坚持收藏白瓷的信心。

  收藏爱好者 魏芳汉:

  “比如说,苏清河在2003年的时候,他最好的作品1万多元,现在拿到市场上,卖20万元、30万元是没问题的。”

  拥有了如此众多的收藏品,魏芳汉并没有敝帚自珍,而是把它们全部对外公开展出,所有喜爱白瓷的收藏爱好者都可以免费参观。

  德化白瓷从器型上,大致可以分为日用器、陈设器和雕塑器三大类型。

  目前在一般的市场上,普通消费者比较常见的都是属于日用器,因为瓷器本身经久耐用的特点,几千元级别的日用器都具备一定的收藏价值。

  而作为德化白瓷巅峰代表作的瓷塑作品,则一般市面上不是很容易见到,需要到一些大师的工作室里才有机会看到。

  随着近几年茶文化的普及,白瓷制作的茶具也开始在市场大行其道。德化茶具已经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它不仅有实用价值,还能作为一种收藏产品使用。

  销售商 陈耀忠:

  “德化白瓷茶器这个领域,应该说最近三到五年是呈30%到50%这种递增趋势在做,说明整个市场认可度,包括需求量,都不断增加。”

  陈耀忠介绍说,白瓷茶具生产使用的是环保材料,加上1300多度的烧制,消费者不必担心里面还有什么有害物质。

  销售商 陈耀忠:

  “白瓷有个好处就是,不管是乌龙茶系列、红茶系列、普洱茶系列,通过白瓷,茶汤的本色有个很好呈现。”

  陈耀忠的产品,市场定价一般都在千元左右,高端的可以达到每套茶具五千元左右。

  白瓷制作的茶具,还有一些增加了手绘艺术元素在上面,看上去更加漂亮。

  店铺经营者介绍说,从销售情况来看,这几年都是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了解并接受德化白瓷的制品。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兰全胜介绍说,同其他的收藏品动辄天价相比,他认为德化白瓷的市场价值被低估了。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兰全盛:

  “我觉得未来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因为外面的收藏家对德化之前了解得不够多,我相信在媒体或者现在这种网络时代,慢慢很多人会对德化陶瓷有一个比较容易接触的渠道,只要接触的人越多,这个上升空间就越大。”

  连紫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从事德化瓷塑艺术至今已有30多年。他介绍说,明代嘉靖到万历年间,德化出现了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一大批白瓷工艺大师,他们尤其擅长以佛教题材为主的白瓷雕塑作品。经过历代传承,目前在德化的匠人尤其擅长这类型题材,也涌现出了以苏清河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工艺制作大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连紫华:

  “其实我的作品当中,低到几千元钱的也有,高到几十万元、上百万元都有,看这个作品的制作难度、烧成难度、体量大小,但是我觉得衡量一个作品的价值,最重要是自身艺术价值,包含一些作品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随着这些年大众对德化白瓷的深入了解,德化白瓷的市场行情属于上涨趋势,逐渐成为人们热衷收藏的藏品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