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亂臣賊子而已,絕對是梟雄,野心家。他們給大唐王朝,給普通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雖然天寶年間的唐玄宗荒於政事,並出現一系列政策失誤,安史之亂前的唐王朝仍然處於強盛的狀態。

而安祿山、史思明是叛臣。

誘發安史之亂的制度層面原因有募兵制替代府兵制,職業軍人和地方軍閥勢力迅速崛起,權力越來越大,中央沒有及時有效應對,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統治者高層內部爭權奪利,李林甫,楊國忠先後當國,給羽翼漸豐的安史叛軍以可乘之機和反叛藉口。

叛亂初期,因唐玄宗一系列錯誤措施,錯殺大將,潼關失守,戰況直線下滑。安史之亂歷時七年多,給唐王朝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安史之亂叛軍內部高層相互傾軋,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又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又被兒子史朝義所殺。安祿山在安史之亂不久就於757年被安慶緒殺死。史思明作為與安祿山同輩的軍閥,手中握有重兵,自然比安慶緒強些,此外降而復叛,也顯示更有謀略。但還是死在其子手中,說明叛軍內訌不止。

安史之亂之所以時間長,主要原因還在唐玄宗錯誤指揮,唐肅宗的孱弱與猜忌,致使朝廷軍隊無法通力撲滅叛亂。


那先了解下史思明和安祿山這兩人,兩人就是讓唐朝由勝轉衰的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兩人不能算英雄,只能算梟雄。

歷史就是很有意思,安祿山精於政治,史思明長於軍事,堪稱「黃金搭檔」。兩人的人生歷程相似度高達99%。兩人即是同族還是同鄉,在節度使上是同職,稱帝後是同位,死亡原因均是被兒子所殺,而且下場還都極為不堪。一個牀上被殺,一個在馬廄被殺。

為何推翻唐朝的最有可能是史思明,而不是安祿山就是他會軍事,擅長軍事。麾下只有15萬人,卻打的唐軍找不到北。因為那是的唐軍早已經習慣了一百多年的無戰亂的生活,兵器都放進倉庫了,官兵都馬放南山了,更不要戰鬥力了。不堪一擊。王世貞常言:「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遠出祿山上。」所以推翻唐朝的最有可能在於史思明而不在於安祿山。


唐帝國太過依賴外族,甚至把國際陸路貿易特權,讓渡給慄特人【昭武九姓】,卻把漢民給綁在土地上。導致慄特人做大~~~令慄特族在經濟,政治,軍事全面擴張。再遇到老年癡呆的李隆基,悲劇就爆發了


因為就他在安死後勢力最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