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我们害怕管不动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很害怕让父母失望

许婴宁 咨商心理师

 

  在我接触过的成年个案当中,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当他们谈及小时候的家庭经验,最容易留下负面感受并且持续困扰他们到成年的,都是小时被父母严厉管教或被羞辱的经验。例如:因为做错事情、哭闹不休、说谎或不服而被痛打、被撕书或丢书、被关进厕所、被忽略不理、在大街上被大吼或直接被丢在马路上等经验,最为常见。谈到这些经验的时候,他们描述的方式像是才刚发生没多久一样,历历在目。只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沉淀,可能没有明显的情绪反应,有些人甚至可以用幽默的口吻叙述当时的情境,唯一不变的是,他们都对当时父母管教的脸色印象非常深刻。

  这些个案来到我的面前,带著非常深的失落感,以及对父母的恐惧和不谅解,在咨商室里面谈论著对周围环境的不安全感、抗拒敌意以及对自己的不够满意。无论当时他们做错了什么事情,他们受到了处罚后,行为或许得到改善,或许没有,但可以确定的是,过于严厉或缺乏接纳的管教都在他们心中留下了受伤的感觉,挫败了他们的信心。只是当年的父母可能无法区辨,到底改善孩子行为、让他们暂时停止哭闹及捣蛋的是教育引导成功的成果,还是他们因为感觉受伤害怕而做出的转变?

  每个成年人心中其实都住著一个孩子,而那个孩子天生就会主动寻求父母的关爱和注意,即使他们表现不好、情绪不佳,他们仍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接纳,又像是当家中有年幼的弟妹出生时,年长的孩子对父母的渴望依然不会减少,这些心理需求如何在关键时刻被满足,足以深刻影响孩子如何看待自己有没有被爱、值不值得被爱的感觉。当孩子感觉不被关爱和接纳的时候,一方面孩子必须快速地独立,练习成为一个更好的个体,不断追求卓越来向父母展示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因为害怕永远无法得到更多肯定而自卑,让他们反其道而行,表现出不在意、不配合的样子,因为他们唯有这么做,好像才能保护自己不受伤。

  这本书《阿德勒心理学讲义2:儿童的人格教育》是为家长及老师而写,特别是写给那些非常用心、希望带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及规矩的家长及老师们。正因为我们都渴望给孩子最好的,而「最好的」是来自我们大人的观点,所以总是会有盲点。作者鼓励我们也从孩子的视角去了解他们的处境,去体会他们因为环境、生理因素或人际互动中尝到的挫败感,去了解那些不愿意正视大人双眼的孩子在害怕什么,去想像那些被贴上懒惰散漫、心不在焉标签的孩子们,可能是更害怕被贴上无能或愚蠢的标签。

  这会让家长和老师们大开眼界,让我们对那些不受控制、故意造反、蛮不在乎的孩子会有不一样的看法;这可以让家长和老师也暂时喘一口气,因为在我们想要更用力去教育那些难教的孩子时,我们可能也早已感到疲惫不堪。这个关键的转变就在于我们大人,比孩子有更多能力可以去看见,并给他们更多的勇气和引导,陪伴他们继续发展。

  同时,这本书也会让你感觉自我疗愈。我们多么渴望成为满分的爸妈,我们也曾经多渴望成为优秀的孩子,这本书告诉我们,人都有天生追求优越的本能,就算我们仍然不够完美,但我们可以透过本书更了解自己心中的那个孩子,是如何努力在面对父母的教养、家中的变化和环境的挑战。

  我们害怕管不动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很害怕让父母失望。我们可以更了解孩子,才能更靠近他,这是阅读这本书最棒的事情。

立体书封.jpg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2:儿童的人格教育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阿德勒(Alfred Adler

彭正梅、彭莉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