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之前, 已经阅读过作者岸见一郎的著作"被讨厌的勇气 ".
被讨厌的勇气和这本书我都非常喜欢, 也带给我许多启发.
 
不同于被讨厌的勇气使用对话的方式贯穿全书, 作者于本书使用自己的案例和阿德勒的案例表达阿德勒的主要思想.
 
从第一章可以了解阿德勒的生平,人格以及他在亲子教育的贡献.
我喜欢阿德勒讲的:"我的心理学并不是属于专家的理论, 而是属于所有人的"
 
突然想起念大学时, 觉得心理学听起来很有趣, 于是就去修了心理学的通识课程, 结果发现好理论阿!!!!
如果学校教授教学时, 可以像这本书一样, 多点接近日常生活的范例, 想必非常有趣吧!
 
后面几章则是描述阿德勒心理学的几个重要思想.
从中挑出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想法:
 
1. 决定行为的"目的论" ---- "去处"比"来处"重要. 
传统心理学认为,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由过去的经验所造成("来处"), 例如, 生长在暴力家庭的小孩, 将来一定也会有暴力顷向, 这是所谓的因果论.
实际上并不是每个有同样过往经验或者生长在一样环境的人, 最后都会有一样的行为模式.
所以阿德勒提到这些人的行为并非过去经验造成, 而是因为现在的某个目的, 所以用过去的经验来逃避责任.
 
书中提到两个主要的行为目的, 一是引起他人注意, 一种是挑起权力斗争. 
两种都是以亲子教养来举例, 可以参考书中的描述.
 
2. 课题的分离
我非常喜欢这个主题, 书中用的范例是"用功读书"和"写作业"这两个课题.
东方文化中, 父母对于小孩子的课业都采取比较积极的干涉手段. 
阿德勒提到, 解决问题之前, 先厘清"这是谁的课题".
要区分是谁的课题, 只需要思考谁要承担最终的责任, 或是最后要由谁来承受决定所造成的结果.
以读书来说, 如果父母开口要孩子用功读书, 等于是父母干涉了孩子的课题, 亲子之间就无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
除非小孩子开口求援, 升级成共同课题, 此时一起讨论解决方式才不容易有冲突.
 
3.协力的横向关系
书中提到, 每个人都是对等的存在, 即使是师生, 也不应该用上对下, 有能对无能的角度来看待对方. 
如果与他人都能维持横向关系, 就不需要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好; 在横向关系中, 完全不需要炫耀优秀及展现自己. 
因此人不应该竞争, 而是应该将其他人视为对等的存在, 彼此共同努力, 寻求人类全体的进步. 
 
最后, 我喜欢书中说的, 人类是向"前"进, 不是向"上"爬. 
大家都是走在"人生"这条路上, 但是每个人的目标不同, 有的人走的快, 有的人走得慢, 快慢并不代表输赢, 只是走到了不同阶段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