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詩過端午

端午節期間,江蘇新聞廣播聯合南京市教育局,推出“薪火相傳—我們的節日”。我們一起《跟着古詩過端午》。

端午節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可不是因為屈原 【江蘇新聞廣播】 自媒體 第1張

《小重山 端午》

作者:(元)舒頔

朗誦:林杉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

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端午節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可不是因為屈原 【江蘇新聞廣播】 自媒體 第2張

林杉和南京玄武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的學生們

名師與你聊古詩

‍‍‍‍‍‍‍‍‍‍‍

吳玲

南京玄武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黨支部書記,玄武區小學語文兼職教研員,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333人才培養對象,南京市曉莊學院客座教授。

二十餘年的工作中始終致力於語文教學的探索和研究,提出“言語和精神共生”的教學主張,並逐漸形成了自己“清簡紮實、唯美求真”的教學風格。兩次獲得江蘇省青年教師賽課一等獎,近幾年來在全國各地公開教學講座百餘次,多次參與校本教材、蘇教版教材配套教師用書的編寫。

從小我們就會傳唱一首童謠“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首童謠所唱的便是我們中國傳統佳節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端五,端陽,重五等。過端午節已經成為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所以不僅各地節名不同,而且習俗也不盡相同。

元代舒頔的《小重山 端午》這首詞就蘊含了濃濃的民族風情,描寫的是荊楚之地的端午風俗。端午這天“處處忙”,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草插於門上,驅邪祛毒;孩子們還將五色絲帶纏在臂上,據說這種“長命縷”能夠降服鬼怪,企保平安。“誰家兒共女,慶端陽”描畫出閤家團圓共度佳節的溫馨畫面。

上闋的最後兩句話鋒一轉“空惆悵,誰復吊沅湘”,在這熱鬧喜慶的節日裏,詩人卻“空惆悵”,這是為什麼呢?由此引出下闋,原來人們忙着過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慶,而忘卻了這個特殊節日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誰還記得那位愛國詩人屈原呢? “無人解”惆悵與“慶端陽”的熱鬧形成鮮明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也流露出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

歷來寫端午的詩詞多半會提到屈原,或是抒發作者鬱鬱不得志的失落情懷,或者贊揚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義之心。所以在端午節由來的眾多說法中,紀念詩人屈原之說,已深入人心,影響最廣。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糉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斯人已逝,忠魂渺渺!屈子愛國憂民的胸懷情操,也隨着端午的習俗千古傳承。他堅毅不屈的精神品格,照耀着照耀着中華大地,成為後世典範。

《跟着古詩過端午》欄目

由江蘇新聞廣播、南京市教育局聯合製作

※感謝南京市玄武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參與節目錄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