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地處四川、雲南、貴州三省結合部,金沙江、岷江、長江三江交匯處;積聚了多姿多彩的長江文化、酒文化、僰苗文化、哪吒文化、抗戰文化、民俗風情文化。其境內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

1、僰人懸棺葬:位於宜賓市境內,珙縣、興文、筠連等縣境內均有分佈,被稱爲世界之最、巴蜀一絕。懸棺葬是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葬制。在珙縣洛表鎮西南麻塘壩,現存懸棺223具,以木樁懸棺爲主。置棺高度一般在20米~60米,高者達100多米。絕壁上還有密如蜂眼的樁孔遺蹟和紅色彩繪巖畫200多幅。巖畫內容豐富,有騎射、舞蹈、雜技和各種動物、武器、幾何圖形等,形象古樸生動。

2、真武山古建築羣:位於宜賓市城西北的真武山上,始建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至清中葉形成以道教宮觀爲主,融道、釋、儒三教文化爲一體規模宏大的建築羣。廟以明代的玄祖殿爲主,八座殿宇依山取勢,造型別異。廟羣以明代建築爲主,清代建築爲輔,集樓、殿、坊、廊、橋池、洞、臺爲一體,是一組文化內涵豐富的明、清建築實例。

3、夕佳山民居:位於宜賓市江安縣夕佳山鎮,始建於明萬曆40年(公元1612年),清代擴建竣工,是一座典型的川南封建地主莊園,是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和實物佐證。其歷史之悠久、保存之完好,在川南乃至全國都極爲罕見。

4、旋螺殿:坐落在四川省宜賓市李莊鎮南2.5公里石牛山下一巨石上,爲明代所建形如旋螺的古建築,又名文昌宮。三重檐八角攢尖頂,高25米,屋面鋪筒瓦兼小青瓦。殿平面呈八方形,面闊、進深均爲8米。頂部藻井,八面均用斗拱。其左側用如意斗拱,右側斜翅和斗拱後尾向上重疊呈網目狀,並向右旋轉,形如旋螺,故殿有此名。

5、隘口石坊 :位於宜賓市珙縣玉和苗族鄉隘口村,爲清代貢生謝正業奉皇命爲其母親何慈惠修建的貞節牌坊,建成於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是石質仿木結構三重檐歇山式頂,通高17米,四柱三間,寬11.33米。整個牌坊雕刻精美,內容豐富,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是研究川南石雕藝術的典範之作。

6、中國營造學社舊址:位於宜賓市李莊鎮上壩村月亮田,爲兩個相連的小院。營造學社的樑思成、林徽因、劉敦楨、陳明達、劉致平、莫宗江、羅哲文等中國建築史學界的前輩在1940~1946年期間,都曾在此工作、學習和生活,他們以先進的研究方法和嚴謹求真的治學精神,爲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

7、五糧液老窖池遺址:系明初建築物和遺存,位於宜賓市翠屏區城區內的鼓樓街和長春街。現存“長髮升”及“利川永”酒坊建築爲明清磚木結構,擡樑或穿鬥式屋架,小青瓦屋面,佔地面積共約2718平方米。

8、舊州塔:建於北宋大觀三年,即公元1109年,位於四川宜賓。塔腳南北長7.35米,東西寬7.4米,塔高29.5米,塔基以磚砌成,砌磚均用泥土粘合。塔爲四方形磚塔,十三級密檐式,系印緬塔式建築風格。塔內壁畫具有較濃厚的宗教色彩,從建造手法看,具有古地方建築之遺風。

9、楞嚴寺:位於屏山縣中都鎮,又名雷音寺,建於明成化年間。現存有大雄寶殿及後殿和東廂房。1993年修繕一新,是中都鎮目前保存、修繕得較好的一處歷史景觀。楞嚴寺的建築結構具有獨特的防震功能,堪稱一絕,使楞嚴寺處於馬邊地震帶卻屹立五百多年而不倒。

10、南溪城牆:位於宜賓市南溪區,現存長度1000餘米,尚存文明門、廣福門和望瀛門三座城門。是長江邊上迄今保存最爲完整的城樓城牆,素有“萬裏長江第一門”之稱。

11、宜賓大觀樓:又名譙樓(古時築於城門上用以燎望的樓),因爲形似北京的天安門,在當地有“小天安門”之稱。位於宜賓市中區西街口,是宜賓市的標誌性建築。在二樓東檐端,掛有“大觀樓”三字匾額,每字見方1.5米,酣暢淋漓,挺拔雄健,是乾隆年間知府託隆的幕僚冀宣明所書。

12、南廣河流域崖墓羣及石刻:位於宜賓市高縣,墓羣地處野外,分佈較廣,分別在高縣羅場鎮、可久鎮、嘉樂鎮等地,由120餘座崖墓組成,很多崖墓上都刻有反映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圖案的石刻,工藝精良,極具地域特色。

13、黃傘崖墓羣:位於於宜賓縣高場鎮,墓羣共188座墓葬,分佈於黃泥巴坡、印子坡至喳口崖東西長1.2千米,距江面高16~40米的坡壁上。崖墓大都由墓道、墓門、墓室及壁龕等組成,極大型的墓還有享堂,呈前堂後室佈局,門前鑿立雙闕。

14、石城山崖墓羣:分佈於宜賓縣石城山周圍的雙龍、橫江、復龍三鎮境內。墓羣共177座墓,爲宋至明代僰僚民族墓葬。分別鑿造在石城山周圍深丘山岩壁和一些獨立的大青石上。墓室均爲單室,室頂有藻井頂、平頂、拱頂和仿木屋建築脊樑頂四種。

15、七個洞崖墓羣:位於長寧縣古河鎮七洞溝景區內,始建於東漢,分佈於岷溪河沿岸。墓門呈方形,由外到內逐層縮小,門額及兩側都鑿有整齊平行斜線或錯向三角斜線,墓門和峭壁上有浮雕,如飛龍、舞女、花卉、雜技、燈籠等圖案189幅、29種類型和文字題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