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full-the-lives-of-others-poster.jpg

   

   高压统治要如何限制人们的自由意志?当最冷酷无情的秘密警察,碰上思想最自由奔放的艺术家时,又会激荡出怎么样的火花呢?其实当初会观赏「窃听风暴」这部电影,完全是被台湾片商的翻译给骗了。以为会看到精彩斗志情节或是热血动作戏的我,完全没想到看完内心会如此感动。而毫无疑问的本片是我最钟爱的作品之一。

   电影的步调沉稳,剧情紧密,对人物的感情的处理更是细腻。故事的男主角是东德最优秀的秘密警察。他效忠政府,压抑著自己的感情,但那道心墙却渐渐的被他监视的剧作家的热情所瓦解,越来越「入戏」的他,也开始一次又一次的介入,改变了剧作家人生的剧情走向。他的第一次「介入」,是为了要让剧作家知道老婆出轨的残酷事实,是充满恶意的。但是当他得到心灵的共鸣后,包庇剧作家的违法行动、劝说女主角回心转意、到最后偷走关键的打字机,种种的举动,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主角的职业道德界线,也让男主角与剧作家之间有更多的感情连结,自己也更像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人类。自己很喜欢的一个片段是男主角下班后在电梯里与一位口无遮拦的男孩之间的对话。本来要犯职业病去调查男孩身世的他,后来并没有做,在剧作家的影响下,他已经不是片头那个冷酷的国家机器了。不过卸下职业的原则后,取而代之是对生活的热情,还是每天永无止境的空虚呢?男主角Ulrich Mühe内敛的演出是本片的成功的一大功臣。他从头到尾都维持者冷漠的表情,眼神却能流露出内心澎湃的情感,从片头逼供犯人的冷酷锐利、听到剧作家弹琴后的感情共鸣、不小心害死女主角的痛苦懊悔、到最后一幕获得剧作家认同的欣喜,这么多复杂多样的感情,都被诠释的极为精准与细腻,令人印象深刻。

 

968full-the-lives-of-others-screenshot.jpg

 

   「窃听风暴」是一部哀伤的电影,主角Wiesler虽然做了一件大善事,却没得到应有的善报,东西德合并后还是没有获得幸福。反倒是本片的反派,东德的「文化部长」在政权洗牌后,依然能打扮得光鲜亮丽活跃于上流社会。(这个角色其实让我想到袁世凯这个历史人物,即使经历了改朝换代,依然能游走于两代的政坛并身居要职,我想有些人天生就是适合吃这行饭吧!)不过,「窃听风暴」也是一部浪漫的电影,被监控的剧作家是浪漫的,认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去对抗极权政府,这份浪漫感动了他生活的观众,也就是故事主角Wiesler;而Wiesler也是浪漫的,压抑情感许久的他,也认为可以以一己之力去保护他的敌人,这份浪漫则感动了现实中每一位电影观众。但可悲的是,这电影终究只是个虚构的故事,现实中「从良」的东德秘密警察,根据史实,一个也没有。当代价是自己的一辈子时,还有多少人有那个勇气去做正确的选择呢?「服从上级命令」这个理由,又已经伤害了多少人命呢?电影中的故事,虽然温暖人心,但终究只是我们后代人对那黑暗的年代一个浪漫的幻想罢了。

 

968full-the-lives-of-others-screenshot (1).jpg

   同样是关于东西德合并前后的题材,就一定要推荐另外一部我钟爱的德国电影「再见列宁(Good bye, Lenin!(2003))。相比本片比较压抑、哀伤的氛围,「再见列宁」就显的温馨欢乐许多。它从一对母子对彼此的无私付出中,去描述东西德从分裂到合并这段动荡的历史。两部电影都是浪漫的,主角都试著以个人渺小的力量,努力的在历史剧变的洪流中学习生存,并追逐自身的幸福。我出生的时候,柏林围墙早已倒塌许久,台湾也早已解严,因此关于白色恐怖的历史与恐惧对我而言其实是相当陌生的。事实上,白色恐怖这段历史,在今日的台湾都还是充满争议性的禁忌话题。我想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还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去武断的评论这段历史里面谁对谁错,哪项决定正确不正确吧。

   尤其这段历史距离今日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许多「主角」们依然在世,甚至活跃于当今政坛中,现在就盖棺论定孰是孰非,也许是稍早了些。当然自己不是受害者所以可以说得轻松,但对现今台湾的社会风气而言,「放下仇恨」才是向前走的第一步。电影最后一幕,Wiesler浅浅一笑说买的书是给自己的,为电影作一个余韵无穷的收尾。当初Wiesler将剧作家的生活点滴写成一篇又一篇伪造的报告来保护他;事过境迁后,换剧作家来写Wiesler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两个人的角色互换,也达成了和解与最后的情感交流。看看德国人都能够拍出「帝国毁灭」这种以客观且人性的角度去描写希特勒的电影,我衷心希望,不久的将来台湾也能拍出一部像「窃听风暴」一样优秀且感动人心的杰作,来检视台湾充满争议的近代史。

   968full-the-lives-of-others-screenshot (2).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