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麼事物,都是從無到有,歷史的傳承就是承前才能繼後。二胡作為一個一千多年傳承下來的好樂器,她的遺跡也是值得留戀的,老的東西是國寶,舊的東西是家珍。所以,過來的二胡獨奏曲,被一代代二胡愛好者,和聽眾熟知,苦練,已經成為不可丟棄了寶貝。

~~~在音樂圈中,樂器演奏是一半,聽眾,觀眾是一半,兩半合一,纔是個整體。一首二胡曲的被大眾認可,就是流傳廣泛。二胡曲再好,演奏者再優越,如果沒人欣賞,這曲子能往下傳嗎?所以,二胡曲新創作的也不少,可是,在以前流傳下來,經久不衰的老曲比起來,就遜色了,你說它能站的住腳嗎?自古以來,不管什麼事物,都是優勝劣汰的,留下的都是「精」品,超過精品的能留下,反之,就得淘汰。

~~~《二泉映月》,以它委婉的曲調,音域的寬廣,技巧的揉入,超越了它之前的所有曲子,才名列前茅,至今無曲超過。《賽馬》以它在快弓上的緊湊,曲子的小巧玲瓏,膾炙人口,上手快,超越了過去的所有曲子,才能佔據首位。不可不提的是:後來居上的《戰馬奔騰》,以它技巧的多而超羣,激烈的景境,促人奮進的激情,贏得了演奏者,欣賞者的共同認可,才能跟《賽馬》共同佔據二胡快弓的冠軍之位。

~~~新曲子想突破這個瓶頸,是非常非常難的,不是不想創作,你行嗎?有把握嗎?所以,新曲子的出現,不容易。什麼事都有個「極」限,這個極限不可能是現在吧?


二胡,有文獻記載,最早起源於唐朝 。是中國的民間傳統樂器之一,距今已有 1000多年的歷史。

至新中國成立 ,為了發展中國文化文化,傳統樂器 重新登上歷史的舞臺。那時候 國家正好挖掘出了民間藝術家, 阿炳 的作品《二泉映月》,當時 二泉映月 傳遍大江南北。以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 折服了無數的藝術家,演奏家,以及廣大民眾。都說這首曲子是要跪著 聽的曲子。

所以,當時激起了無數二胡演奏家 對二胡曲的創作熱情,以前,二胡一般都是伴奏樂器,從那以後才興起了 二胡獨奏。對以後二胡文化傳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二胡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樂器之一,它孕育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和結晶,它深奧難學,卻是大家族子弟必修的一門課程,所以說以前的二胡曲子很多,現代社會各種洋音樂工具孕育而生,人們過度追求物質和名利的雙收,作為傳統的音樂工具二胡,被許多人遺忘在歲月的角落,因為它苦澀難懂,難學,所以被大多數人拋棄在歷史的長河裡,二胡的曲目就越來越少了,不快民間二胡音樂高手還很多,上歲數的人佔據大多數,這就是二胡曲目少的最大原因。


就像流行音樂只能流行一段時間一樣,任何音樂形式也只有一段時間紅火,包括交響樂、協奏曲這類高大上的音樂,每一種音樂形式的盛衰都和消費人羣息息相關,比如說歐洲交響樂等高大上的音樂,實際上迎合宗教的需求,所以顯得很神聖,而普通人並沒多少喜歡交響樂的。二胡在以前始終作為一個街頭音樂出現,並沒有現在那麼高大上,只是某些時代為宣傳需要,它的身份一下子顯得高大上,其實在眾多依靠「三大件」討生活的「阿炳」眼裡,它的身份並不比擺在前面的討錢碗和墊在屁股下的打狗根更高貴!包括它拉出來的曲子,而現在沒有那麼多「阿炳」,自然也不會有那麼多曲子!


謝邀。

二胡作為中國古代傳承下來的樂器之一,而且在整個歷史長河過程中,從未斷過代,必然是不間斷地有曲子伴隨著它一起走過來,故傳統曲目較多也就不足為奇。

進入到現代以後,實際上二胡獨奏曲的創作從來就沒有停歇過,只是非該領域的人們較少關注而已。另外,隨著這些年我國的改革開放,「五花八門」的文藝快餐越來越多,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可以說是讓人有點兒「眼花繚亂」,沒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參與與自己生活不相關的事情,對二胡演奏的關注自然就更少了。

網上找到一份建國以來的二胡獨奏曲以及比較有代表性的演奏家們的統計資料,供大家參考:

劉天華 《病中吟》、《月夜》、《空山鳥語》、《苦悶之謳》、《悲歌》、《良宵》、《閑居吟》、《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

華彥鈞(阿炳) 《聽松》、《二泉映月》、《寒春風曲》

趙寒陽(龍韻) 《賽馬》、《二泉映月》、《病中吟》

孫文明 《流波曲》

黃海懷 《賽馬》、《江河水》

蔣才如 《北京有個金太陽》、《憶親人》、《川江船歌》

魯日融 《迷胡調》、《秦腔主題隨想曲》、《採花》、《搖籃曲》

周維(龍韻) 《葡萄熟了》

王國潼、李秀琪 《賓士在千里草原》

劉文金 《長城隨想》《豫北敘事曲》

朱昌耀 《江南春色》、《蘇南小曲》

陳耀星 《戰馬奔騰》

陳剛、 何佔豪 《梁山伯與祝英臺》

張式業 《一枝花》

王建民 《第一二胡狂想曲》、《天山風情》

高韶青 《隨想曲》

譚盾 《火祭》

嚴潔敏 《卡門主題隨想曲》

關銘 《蘭花花敘事曲》

賈鵬芳 《睡蓮》

楊青 《秋之韻》

王曙亮、梁奇、李澤昆 《剪窗花》

上述有不當之處還請大家斧正。謝謝了!


二胡:中國民族樂器。在上一世紀前基本是用於戲曲伴奏,頂多用一至三把。上一世紀初葉劉天華先生把二胡提高一個暫新高度,並針對形的創作出十首二胡標題曲,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非常重視民族民間音樂,並搶救挖掘出一大批民間音樂,如二泉映月,聽松等老一輩藝人所傳的二胡曲。又有一批音樂工作者創作出優秀的二胡曲即山村變了樣等,六十年代創作出三門峽暢想曲及上海音樂節賽馬,趕集及戰馬奔胖騰等在文革期間創作出讚歌,紅旗渠水澆太行等,八十年代有一技花,紅梅敘事曲等處於二胡曲創作的高峯,由於有一批二胡工作者繼承培養了大批二胡愛好,使國樂飄香,走出國門。民族樂與西洋樂並舉!這樣二胡曲經久不衰!


我是個二胡業餘愛好者,以自我娛樂為主題,至於二胡的基本理論為什麼獨奏曲是以前創作的,我還真的沒有研究探討。不過個人的心得體驗結論為:二胡也是屬於一古典樂器,往往帶有追憶過去的往事來適應今天的生活,回憶過去的一切,嚮往今天與未來的美好,活在快樂的當下。生活總是或悲或喜,或苦或樂,都由樂曲的聲音來表達,心緒極佳,會拉上歡快的曲譜,情緒低落,也會拉上或悲或哀的曲調來發瀉,生活總是難盡人意,二胡隨著情緒技藝發出不同的感慨。至於其它,就說不出個所以然了。


事物發展總要有高峯低谷,這是自然的。實際上,二胡曲調的創作作品一直不斷湧現著。累積到一定時候,就會如火山般噴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