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美國某些政客“合則用、不合則棄”的真面目 【光明日報】 自媒體 第1張

2019年6月9日 三分鐘速覽《光明日報》↓↓↓

1

看清美國某些政客“合則用、不合則棄”的真面目(3版)

看清美國某些政客“合則用、不合則棄”的真面目 【光明日報】 自媒體 第2張

貿易合作帶來雙贏、貿易沖突沒有贏家,這是一個早已被世界歷史反覆證明的道理。然而,美國一些政客完全無視經濟規律,完全脫離中美經貿結構高度互補、利益深度交融的基本事實,先是拋出“美國喫虧論”,宣稱“在與中國的貿易中,我們每年損失5000億美元”,抱怨“中國出口過剩掏空美國中西部工業地區”“美國損失了數百萬製造業崗位”;隨後又炮製“加徵關稅有利論”,高呼“今後,我們將從中國收取數千億美元的關稅”,鼓吹增收關稅對美國經濟和國民福利都是好事。於是,護佑民生福祉、增加國民福利,不僅成了這些政客挑起貿易爭端的“正當理由”,也成了揮舞關稅大棒將帶來的“勝利結果”。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點擊閱讀原文

2

處處“美國優先” 何來公平競爭(4版)

前有霸凌蠻橫導致中美經貿磋商受挫,今又濫用國家力量對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進行全方位打壓。美國這連續讓世人瞠目的行徑,充分暴露其美國利益至上的霸權邏輯,及其遏制中國發展、維護美國制度霸權既得利益的目的。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本屆美國政府罔顧中美經貿合作互利共贏的本質,宣揚美對華貿易“喫虧”論,並以貿易逆差問題為藉口,挑起經貿摩擦。

點擊閱讀原文

3

為什麼這個時期的人喜歡作詩(8版)

明清地方詩文總集是指編纂於明、清時期,專門輯錄某一地域作者詩、文的總集。此類總集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先秦《詩經》中的十五國風,至唐代臻於成熟,經宋、元至明、清,編纂步入鼎盛。

明清地方詩文總集的編纂數量如此龐大,是哪些原因造成明清文人熱衷於此呢?

點擊閱讀原文

4

一個錯別字引發的思考(8版)

最近,在報紙上讀到一篇名為《英國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古代書畫》的文章。文中講到明代張瑞圖的書法立軸,並錄下了這張行草書七律的全文:“獨嘯層巖第一峯,鬆夢向晚若為容。遙看飛鳥林間度,正憶歸僧月下逢。隔樹天低三五尺,當軒雲抱百千重。蒲團坐種萬緣寂,列洞風傳幾處鍾。”我讀到第二句,就產生疑問:“鬆夢”是什麼意思?而且“夢”是仄聲,使這句違律了。作為古人、書法大家,詩句竟然不符合格律,不大可能吧!再讀到第七句“坐種”,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對照此文插刊的張瑞圖書法原作,可惜印得太小,難以辨識,於是,只得藉助網絡查看張書原跡。

點擊閱讀原文

5

在這些名家筆下,端午節原來是這個樣子(8版)

郭沫若在《蒲劍·龍船·鯉幟》中談及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相傳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據說屈原是在這一天跳進汨羅江自殺了,後人哀悼他,便普遍地舉行種種的儀式來對他作紀念。這傳說是很有詩意的。不過在古時在有些地方,也有把這個日子認為是紀念伍員的。例如曹娥的父親便是以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死。大約伍員的死期也是五月五日,但後來卻為屈原所獨佔了”。紀唸的究竟是誰,我們且不去管它,如今端午節已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和中國人民同樣的古老’”,也是“一個人民的節日”(聞一多)。

內容來源:綜合自6月9日《光明日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王子墨

本期編輯:常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