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百岛风情

  文&图 在路上遇见

  抽点时间,带上money ,带上相机,游览 洞头 小朴村、白马古道、望海楼,享受慢生活,体会不一般的海岛风情。

  温州洞头望海楼 陈裕法/摄

  推荐线路:洞头 城区—白马寺—小朴村—白马古道—望海楼

  白马寺

  相传,当年唐三藏西天取经回归时,路过 福建 永春 这个地方,恰逢当地遭受百年未遇的干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诸多断炊,度日艰难,唐三藏骑的神马见状,不忍离去,执意留下拯救百姓的因苦。神马的至诚爱民,感天动地,终祈得甘霖普洒。

  后来,当地百姓为纪念神马的无量功德,建造一座金碧辉煌的白马寺,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每年元宵节还举办马灯游艺。

  清乾隆年间 永春 村民经 玉环 迁徙至小朴村,并在当地繁衍生息,由于长期以捕渔为主,一叶小舟,在风浪里飘荡,险象环生。为祈求平安,就仿照老家的习俗,在村里建造了白马庙,时年逢节烧香拜奉,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岁岁平安。每年的除夕夜、元宵节和八月初六都举办马灯游艺活动。舞马灯即寄托了对新一年新的希望,又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人们生活的乐趣。

  小朴村

  小朴村坐落于 洞头 岛 西北 一隅, 洞头 峡跨海大桥建成后,这里成了 洞头 主城区的入口。

  它三面环山,一面 临海 ,是个淹没在山岳中的小渔村。前面滨海大道横穿而过,背后倚靠着烟墩山和九仙山。

  小朴村是 洞头 保护最好的古村之一,整个村落以原生态的形式保留下来。这里的建筑以虎皮瓦片石头房为主,俗语“路像裤腰带,瓦片石头盖”可以准确的形容整个村落的风貌。清一色的石头瓦房是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

  清雍正六年始至民国及解放初这里属 玉环 管辖,1953年 洞头 置县后归 洞头 双朴乡管辖,2012年起至今为北嶴街道双朴社区。

  走进村子,首先看到的是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村子的来历。相传,乾隆年间林姓和颜姓祖先从 福建永春 经 平阳 至 玉环 后移民来小朴定居,后来追随者陆续来到,就形成了以林、颜姓氏为主的村落。

  移步至村子内,村舍高高低低,鳞次栉比。房屋的年代最早可追溯到清代,有些大户人家的屋舍规模非常大,内部的木质结构虽然已经略显陈旧,但仍能够看的出当年的富贵荣华。

  一座建于1942年的中西合璧的石房颇为独特,花岗岩叠砌的门面,雕花的门沿,后门是西式的窗台、楼柱,前门却是典型的 洞头 渔村“虎皮房”,前门的匾额上还写着“鲁国旧家”四个大字。

  旧家,指上代有勋劳和社会地位的家族。类似特色老宅有十八幢。

  串联这些石屋的是一些羊肠小道,路弯弯曲曲,还好顺着山势,方向还容易把握。路上经常会遇到一些黄狗懒懒地趴在路边晒着太阳。 村里年轻人很少,偶尔看到的都是些老人,有的拄着拐杖,在小路上散步,有的露出慈祥的笑容,在屋舍前享受温暖的阳光,还有的忙碌着,翻土、播种。

  走进这个美丽的小渔村,狭窄的石弄,虎纹的石墙,清澈的 石渠 ,散发着古朴的气息,青苔爬在石缝中,石块压在青瓦上,朴素的村道,朴素的房屋,朴素的渔民,朴素的生活,朴素的马戏。小村,犹如一首质朴的诗,令人喜爱。

  久居都市的城里人,行走在这片静谧安详的 石头村 落,内心里满满的是童年时候的回忆。还记得当年的自己,就住在这片花岗岩石头房的森林里,与小伙伴们恣意地徜徉在阡陌纵横的小径里。

  村里有一条石板铺就的上山的古道,是人们去往烟墩山望海楼的,也就取名为白马古道。如今古道被 新建 的木栈道所取代。

  古村内的白马庙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小朴马灯舞为“ 温州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元宵节的“马灯会”成为当地最负盛名的民俗活动之一。

  白马古道

  白马古道在村后东南方向是通往烟墩山的古道,古道因村里的白马文化盛行而得名。小朴村的许多传统与白马有关。如白马寺,迎马灯活动,马灯舞等等。

  白马古道位于村子的东南方向,连接小朴村和望海楼,全长1300米,由清风圃、托楼廊、涵秀台和木栈道组成。沿道上下间,浓荫遮蔽;廊台高低处,岛礁入眼,是登山健体、观涛览胜的好地方。

  与 洞头 岛南片的连港蓝色海岸带的“亲水”相比,山间的栈道蜿蜒曲折、移步换景、绿意盎然,别有一番风味。一行人沿着徐缓的木栈道鱼贯而行,在山间植被掩映之下,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海阔天空的湛蓝,平日工作中的疲劳便一扫而空,心情也豁然开朗起来。

  清风圃

  烟墩山只有227米高,走了不一会便到了山腰,一座竹林休憩平台出现在眼前。

  跨过竹门,坐下来短暂地休憩一会,阳光照射下竹影斑驳,让人想起王维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可惜这山上少了点水,否则会更有一番意趣。

  拖楼廊

  在白马古道上行走,除了不时有平台观赏最美的大海外,沿途最美的享受就是众多的古树。改建后的白马古道是用原木铺成。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古木古树,这里的香樟独木成林很是少见,边上建有木桌木椅,走累了的人们可以小坐歇息。

  一些不知名的参天 大树 撑起一片浓荫,人们在遮天蔽日中,脚蹬木栈道,蜿蜒曲折、移步换景;眼观洞头 峡,碧波涟漪、岛礁入眼;耳听海涛声,千军万马,汹涌澎湃;鼻闻古木香,馨香沁扉,神清气爽。

  涵秀台

  沿道上下有几个观景平台,快到山顶的这段路,有几座视野开阔的观景平台,其中以涵秀阁最为壮观。这是一座270度的悬挑平台,分上下两层,离地4米多高。

  站在这里俯览, 洞头 海中湖景区、 新城 二期、 洞头 老城的景致尽收眼底,山脚下,小朴古渔村海岛石屋的阳刚之美与医学院仁济学院的欧式 新建 筑遥相呼应;静观海中湖,雄伟壮观的 洞头 峡跨海大桥,与乘风破浪的艘艘渔船相得益彰。

  远眺蓝天下,伫立在海面上的三三两两岛屿,与碧海蓝天构成一副 蓬莱 画卷,宛如海上仙境。

  清朝诗人王步霄对海岛 洞头 的赞美,“苍江几度变桑田,海外 桃源 别有天。云满碧山花满谷,此间小住亦神仙。”在这里得到印证。

  林荫木栈道在绿意中穿梭,突现一宽阔的平台,擡眼低头美景尽收眼底。海风徐徐腥气袭人,一种别样的自然与惬意萦绕心间。登高望远中“海阔凭鱼跃”的自由与神情油然而生。

  登白马古道去望海楼,有两个 温州 历史的人物不得不说,一个是诗人 永嘉 太守颜延之,另一个是诗人温州 刺史张又新。

  颜延之(384-456),字延年, 山东 琅琊 临沂 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文学家,与山水派创始人谢灵运同代齐名,世称“颜谢”。颜延之不仅与谢灵运齐名,而且和陶渊明私交甚笃。在颜延之江州任后军功曹时,二人过从甚密,陶渊明死后,他还写了《陶征士诔》。我们所认识到的陶渊明,很大一部分就是颜延之笔下的陶渊明。

  颜延之评价“陶靖节”是个低调、平淡而又有气节的高人。这个评价奠定了陶渊明在历史地平线上的形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颜延之出任 永嘉 郡太守。期间巡视沿海诸岛,在 洞头 建望海楼。

  张又新,字孔昭, 深州 陆泽人,时号为张三头。在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谓之“连中三元”,历史上“连中三元”者连他在内仅有17人。唐朝诗人中,除了张又新,似乎只有王维曾得过三个第一名。科场上是少见的春风得意。张又新大约在开成年间(836-840)担任 温州 刺史,曾作《 永嘉 百咏》。

  颜延之与张又新一个建楼,一个寻楼。“灵海泓澄匝翠峰,昔贤心赏已成空。今朝亭馆无遗制,积水沧浪一望中。”是张又新寻访其前辈诗人颜延之足迹不见,而发出的感叹。

  心 赏 亭

  心赏亭,位于白马古道的最上端,泓澄亭 东北 向的下方,为四角方形,寓天圆地方之意。亭里刻有 温州 刺史,唐朝诗人张又新的诗《青嶴山》“灵海泓澄匝翠峰,昔贤心赏已成空。今朝亭馆无遗制,积水沧浪一望中。

  亭名也取自张又新诗句“昔贤心赏已成空”里的“心赏”,用美好心情欣赏秀美景色的寓意。亭匾是中宣部原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著名诗人,诗作《回 延安 》、《雷锋之歌》及歌剧《白毛女》的作者贺敬之所提。

  亭联为 浙江 吴红云所撰:“诗酒皆仙,吟魂醉魄归何处; 江山 如画,月色涛声共一亭。”书写亭联的是中国 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钟明善。亭内《青嶴山》诗碑,为 中国 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 书协原主席、著名女书法家周慧珺所书。

  如今望海楼公园建有颜延之塑像,只见戴冠着袍,长身而立,衣袂翻卷,头顶着高天流云,举目远眺。一手捋着长须,一手握着书卷,这雕像站在明三暗五的望海高楼前,竟丝毫不逊气势。

  与张又新有关的则是以其诗命名的两座亭阁,泓澄亭与心赏亭。泓澄亭为六角形,双层结构,六角重檐,寓“六六大顺”。亭的二楼悬挂“福祥钟”,为岛 民和 游客祈福。题写亭匾的是贾平凹。登白马古道到望海楼观景平台时可以近距离观赏雕塑与亭阁。

  望海楼被誉为“气吞吴越三千里,名冠东南第一楼”的望海楼位于 洞头 本岛烟墩山,为东南沿海最高楼,来到 洞头 ,这是你最不能错过的一处风景。登上望海楼,既能了解“民俗八大巧”、“百岛十二鲜”、“妈祖祭典”等 洞头 的渔家风情,还可以将 洞头 百岛、古城新景尽收眼底。伴随着栩栩的海风,在望海楼坐看海天之际,拥独好风景。

  登楼远眺,百岛风光一览无余,一百多座岛屿像洒落大海的明珠,无数的小船似鱼儿一般穿梭其间。站在 洞头 本岛最高处,回首千年,当年的 永嘉 太守颜延之是否也是看到这般景致,才下令在青嶴山(今大门岛)修建瞭望海楼。

  急急徐徐,走走停停,大约不到半个小时便到了望海楼。与其他地方的游步道相比,这条白马古道走起来并不费力,而且它把渔家村落、海岛景致、文化名楼串联起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 洞头 的景区中显得尤为特别。

  登上古香古色、美轮美奂的望海楼,居高鸟瞰远眺四周,浩瀚大海、大小岛屿、跨海大桥、七桥雄据、五岛连峙、古村石屋、新老城区,海天美景尽收眼底。

  楼内,丰富的海洋文化、海洋民俗展品,让您一览 洞头 的渔乡风情。民俗八大巧、百岛十二鲜、海岛石屋、七夕幻影成像、妈祖平安节、海洋动物故事等等。楼外,诗亭、望亭、钟亭、咏史碑廊、门台一应俱全。

  只可惜岁月易逝,楼宇难存。当400年后,唐代诗人 温州 刺史张又新再来寻楼时,早已经人去楼空,他只得作诗感慨道:“灵海泓澄匝翠峰,昔贤心赏已成空。今朝亭馆无遗制,积水沧浪一望中。”一千多年过去,当我们登上新修建的望海楼,欣赏着古人当时眼中的景致,不禁同样感慨万千。

  结束望海楼的游览,已经接近中午,在景区休憩一会,进些食物、水,准备原路返回。下山的风景与上山时大不相同,村落里炊烟袅袅,开始生灶做饭。阳光照得我们懒洋洋的,该回家睡个美美的午觉了。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登望海楼能让你全身心感受这份宁静,体验这份情趣的最高境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