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推送这个好吗?我也纠结了很久,周末看完这部电影,总觉得似乎应该让更多人拨开嘻嘻哈哈的表象,偶尔触一触内心的悲凉。

有一类电影里的悲伤,没有过度渲染的音乐,也没有夸张的痛哭流涕。它隐忍,克制,却在无声的画面语言中,给正在观影的你致命一击,然后落入绝望的圈套,即便大银幕已经全部黑掉,扫地阿姨已经开始不耐烦地催促,你仍旧无法逃离这真实带给你的悲痛,久久无法平复。

这一类电影,节奏总是舒缓的,人物总是不完美的。比如《江湖儿女》,比如《小偷家族》,再比如这部在柏林电影节捷报频传的电影——

《地久天长》

一个月前,电影的两位主演王景春和咏梅,揽获了柏林的影帝和影后,创造了华语电影的历史。

有点可笑的是,它进入更多人视野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获奖,而是因为王源和杨超越粉丝的互撕,战火蔓延到了有王源戏份的《地久天长》豆瓣评论中,比起彼时《流浪地球》的闹剧,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如果看过了这部电影,再回头看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评论,你甚至都不会觉得生气,只会包容地一笑,因为它原本就是有门槛的,三个小时的时长,再加上80年代的人物风貌,直接吓退了不少习惯了快餐文化的年轻观众们。

还好,拆妹妹没有错过。

导演王小帅在《地久天长》的豆瓣评论里说,“最初的想法是希望通过事件去感受人和人之间,以及人类自身命运的无常,有些不是自己能掌控的,可能一点点的变化,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从电影最后的呈现效果来看,王小帅做到了。

电影将镜头对准了“失独家庭”,记录下了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颠沛流离的一生。

刘耀君和王丽云,沈英明和李海燕两对夫妇之间相交甚好。不仅仅是因为两个男人在一处工作,更是因为两对夫妻都有一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孩子——星星和浩浩。

即便是在那个人人都穿着蓝色的工装,骑着同款自行车的年代,普通人仍有属于自己舒坦的小日子。比如耀君和英明的同事新建,就喜欢带着蛤蟆镜,拎着录音机跳跳舞,虽然英明的老婆海燕对他的喜爱跳舞的作风并不看好;再比如英明的儿子浩浩总喜欢带着胆小的星星一起钻黑黑的粮仓,虽然星星并不乐意,但是为了能跟上浩浩的脚步,他也愿意强迫自己冒险。

唯一的意外,是王丽云肚子里的秘密——在那个计划生育抓得最严的时代,他们怀上了二胎,而当时的计生办副主任,正是他们最好的朋友,海燕。

在暴风雨没有来临之前,岁月是如此静好,而这些琐碎的日常就像暗礁,躲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之下,又像是一粒种子,在没人给它浇水施肥之前,是比尘埃还要渺小的存在。

很快,第一个不幸来得如此突然,但又充满了暗示和预意。喜欢跳舞的新建,因为参加了“黑灯舞会”,被认定为“聚众淫乱”,进了监狱。彼时正和他处于暧昧关系的美玉,也因此砸掉了所有的磁带。

冥冥之中,所有未知的悲剧事实上早就有了伏笔,那棵不起眼的种子被时间和偶然裹挟着成长,然后爆发——在某一天的集体下班时间,丽云倒下了,孩子的事情终究是纸包不住火。事情闹到海燕那里,她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联系医生,快刀斩下,流掉了丽云的孩子。

“没办法,那是妈妈的工作。”很久很久以后,已经成为一名医生的浩浩无力地自我安慰。丽云流产手术的大出血,以后再难生育,这并不在海燕的预期之中,或许真的只是她“倒霉”而已。

如果事情到此结束,那么他们依然可以在政策逐渐开放的时候一起去舞厅跳舞,虽然曾经排斥过舞蹈,但是善于踩着时代鼓点前进的英明一家一直践行着“英明”二字,海燕可以和丽云一家手搭着肩踩着节奏跳最时尚的“慢三”,英明也可以辞职下海经商。虽然从旁观者冷静的视角来看,这已然是两个家庭走向岔路的节点,但身在浪潮中的他们并不自知,还有那些暗礁,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总是看不到的。

“我们本来商量好只在水库旁边玩泥巴的,星星不敢,我就威胁他如果不下来我以后就再也不带他玩儿了。可是谁想到他们玩着玩着就往水库深处游,还嘲讽我,我就只能拉着星星游,星星不会游泳,被我拉着的时候一直哭,别的小朋友就一起嘲笑我没出息,我一生气,就推了他一把...”在已经老去的干爸干妈面前,浩浩小声地,断断续续地讲述着困扰了他几十年的噩梦,为了逃离这个噩梦,浩浩选择说出来。而耀君一家,则选择离开这座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

再次回忆这次最大的变故,拆妹妹发现王小帅的处理是很耐人寻味的。整部电影中悲伤的最大来源,被极为克制的画面语言展示出来,我们看不到星星去世的时候耀君一家的表情特写,只有一些模糊的远景和背影,甚至连哭声都显得如此压抑。当然,对于儿子的死,丽云和耀君的心里早有大概的答案,只不过善良的他们,选择了原谅。

这种原谅不是三流电影中俗套的流泪拥抱,然后两家不计前嫌再度交往。而是隐忍,对那精明的一家的隐忍——

这种隐忍表现在当英明提着刀来找耀君,告诉耀君“你把那小子宰了,一命抵一命。”的时候,耀君明知这种做法表面是在表达抱歉,实际是在逼迫自己原谅这个不懂事的干儿子。他不愿戳破,而是告诉英明“以后别在孩子面前提起这事了。”

这种隐忍表现在他们不愿再接受英明一家无言的歉意,而选择在一个黑夜彻底远离这座城市。

这种隐忍表现在得知逐渐富裕起来的英明家其实一直知道他们逃去南方后过得落魄,却从未有任何表示之后只是轻轻点头,然后在海燕临去世之前,因为她的一句“想见耀君和丽云”就坐飞机重新踏上了故土。

这种隐忍表现在当浩浩终于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当着他们说出来时,夫妻俩人只重复地说着一句——“说出来就好了,孩子。”

可是,这些隐忍,恰恰就是电影中比悲伤本身更加悲伤的情绪所在。你会看见家庭圆满,功成身退的海燕大言不惭地说出“这些年,我没有一天不想着他们夫妻俩。”,可是死去的星星坟头上却长满了青草,不见有人来打理。

中国式的“好人没好报”,不是因为好人命运的无常,而有时恰恰是因为你是“好人”,所以没有“好报”。因为足够善良,所以少了精打细算,少了诸多计较,便似乎被时代赶超了过去。《芳华》里的好人刘峰如此,《地久天长》里的耀君夫妇,亦是如此。

所以你看,他们似乎总是木讷的。精明的人总会率先原谅自己,只有外人才看得出来这中间的门道。“他们本来可以有第二个孩子的。”英明妹妹在饭桌上将这句话重重地说出口,却意料之中的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当时的尴尬和沉默,早早地映射了多年以后的那句——“没办法,这是妈妈的工作。”

三个小时的时长,一个小时铺垫,一个小时代入,于是最后一个小时的每一帧画面,就都被赋上了无法言说的忧伤。拆妹妹本以为那场集体跳舞的戏份只是一个前奏,却没想到已然是高潮,再之后,国企员工下岗潮,丧子,离家,养子出走,多米诺骨牌一张一张倒下,这对苦难的夫妻仍然笑着面对——只不过有些坎,它要一生才能过得去。

拆妹妹之所以推荐大家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就是因为它太细腻,大量的固定镜头和长镜头只有在电影院才能耐心地一帧一帧看完,而这三个小时,少看了任何一个场景,都无法在最后那一个小时流露出那根本压制不住的,喷涌而出的悲凉。只会觉得莫名其妙,然后在影片结束之后来上一句:“王源挺好看的。”

至于为什么要去看,拆妹妹只想说一句

“滚滚时代巨轮碾过,你我皆是普通人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