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能共病 & 絕不可能共病

可能共病: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躁鬱症,等等

絕不可能共病:精神分裂症,創後應激障礙,解離性人格疾患,阿斯伯格,社會性病態

#2 感受(Feeling)& 情緒(Emotion)

感受並不等同於情緒。像感受這樣的東西,就經驗來看,感受這種東西,大部分人是相通的。

至於說情緒。很多人認為「精神病態者就是冷血動物」,這是不對的。臨床精神病態者缺少大概70%情緒,剩下的情緒,當注意力調配到合適的位置上時,會產生微弱的情緒,強度在1~3;當注意力集中在其他地方時,不會產生情緒。

這裡說明下,「合適的位置」具體是怎麼個合適法,可以參考Kevin Dutton的書。確實是可行的,但具體操作很難講清楚。

#3 高功能精神病態者:遠離低功能精神病態者,遠離低功能社會性病態者

首先強調一下,不論是誰,用科普的所謂肉眼鑒別法,100%註定失敗,特別是初次見面。

在現實場景,危險總會覺察的吧?初次見面方法也是有的,低功能嘛。事實上這些人,特別是低功能社會性病態者,還有一些衝動的人,主動找上來的概率也很高。

遠離他們。

#4 黑暗人格

所謂黑暗人格,自戀,馬基雅維利,精神病態。有時候會加上一個施虐癖。

#5 科普經驗記錄

單拿知識分享這塊,記錄一些經驗吧。

與精神病態相關的幾個板塊:

  1. 神經科學類:注意力,記憶(不是特別熟悉,跟論文或者平時相關性大的)
  2. 犯罪學類:犯罪學,犯罪心理學
  3. 反社會類:對抗違例障礙,品行不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事實上如果知友自身有一定精神病態傾向,這些東西肯定都知道了。

精神病態板塊常見的坑:

相互混淆:把善惡觀、正義,是非觀之類的道德辨析,跟心理學概念相互混淆——答題門檻至少拔高了5倍。但凡加入「善」「惡」「正義」「應不應該」,之類的回答,嗯,遇到這種問題,個人的建議是,要麼簡單粗暴點,九宮格搞定,要麼乾脆就不答。這種隨便兩個字一本書都說不完一個答案能搞定——而且成功捎上精神病態,是不可能的。

與「冷血」,「愧疚」等詞搭對出現:精神病態傾向的人眼裡的「冷血」和「愧疚」,跟普通人的觀念是完全不一樣的。冷血也好,愧疚也好,普通人說這些觀念的時候,是站在道德高度上指責,並且要求對方改正(或者可以理解為,要求對方按照自己說的做)

偏激用戶瘋狂提問:有時候同一個用戶連續提好幾個問題(而且都是負面、不專業的問題)

自診斷:不要理會。

#6 普通人心理

普通人的認知是基於情緒的,而且急於下結論,下了結論一般久了就難改了。

這一特性前不久我還親自體驗了一把。

心得體會:除非自身比較理性,否則,精神病態者、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說實在的,闢謠速度是1,造謠速度是100,反正我這邊任務達成,也不做這方面了,不然還不得氣死?

#7 社會角色

事實上,在公眾領域,站在這裡跟對面公眾號拼速度,科普無非是面向特定人群而已,有需要就給。人家有專業運營,有專業寫手,豈是能比得上的——

雖然我正面A的能力還行,但拼正面並不是我的喜好,因為正面互A,你一拳我一腳,效率不高,成績有限。NT的誤解是根深蒂固的,很正常。

很多人認為精神病態者擅長雄辯,擅長欺騙,擅長操縱。事實上,放在今天,不論是在網上科普也好,在媒體前接受採訪也好,這些資料都是可以反覆觀看的:偽造,多檢驗幾遍肯定穿幫,何必?

另一方面,事實上精神病態的一些知識,完全換個模板,換個稱謂,比如「心理素質高」,該get到點子上的人照樣get得到。

但是,這是我的任性:如果不直接白底黑字地講精神病態,那麼其他無關的人會受「肉眼鑒別法」牽連過多(事實上前兩年這樣的事情還挺多的)

#8 結尾

現在,我覺得有能力澄清的已經澄清了,沒有能力消除誤解的——說真的我已經傾盡全力了。

在無數次親眼見證了這一點之後,親自驗證了一遍這樣一個事實:大多數人是睜眼瞎。

所以,誤解還會繼續,肉眼鑒別法——希望不要持續太久。

不過話說回來,既然大多數人是睜眼瞎,所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