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過關於山炮和野炮區別的專答,即山炮是一種輕型榴彈炮、野炮是一種輕型加農炮,主要是受限於當年各國軍隊的機動能力,為使火炮能用騾馬拖曳或馱運,因此自身重量不宜太大,口徑一般也局限在75mm以下,超過100mm基本還叫榴彈炮或加農炮。

(古代臼炮)

主要講一下迫擊炮和「臼炮」之間的關係,臼炮是最古老的火炮種類,大約出現在13世紀,屬於比較落後的滑膛炮(沒有膛線),其特點是炮身短、仰角大、初速低、射程近,優點是可以發射很大很重的炮彈,多用於攻城或摧毀堅固工事,古代用來海戰也很帶勁,因其炮身短粗胖,非常象中國古代搗米用的石臼,所以被稱為「臼炮」。

從這個意義上說,臼炮就是現代榴彈炮的鼻祖。

(二戰時期的臼炮)

而迫擊炮則是由「臼炮」發明演變出來的,源於1904年日俄戰爭的旅順要塞之戰,面對日軍瘋狂的「人肉衝鋒」和塹壕掘進,普通的身管火炮由於距離太近已無可奈何。俄軍旅順基地炮兵技術副主任戈比亞根據自己所研製的「水雷臼炮」原理,下令將海軍炮架在炮架上,以大仰角發射「蘑菇形」的大頭炮彈,這種炮彈是從炮口前裝式,並且只把彈尾部分裝入炮管,彈體是露在外面的,發射距離只有50到400米,但殺傷效果很好,這就是「迫擊炮」的雛形。

但是,後來研製定型的迫擊炮從嚴格意義上說,又不能算為「臼炮」,因為臼炮是有完整后座裝置的身管火炮,基本結構與榴彈炮和加農炮並無差別。而迫擊炮結構簡單,完全靠底座來抵消炮彈發射時的后座力,沒有后座裝置。

不妨這樣理解:迫擊炮是由小口徑、易攜帶的「臼炮」發展演化而來新型炮種。

(普通迫擊炮)

所謂「化學臼炮」與火炮的種類無關,名稱源於所發射的是「化學炮彈」,意即內置化學氣體的炮彈,包括芥子氣、氯氣等毒氣彈,也包括瓦斯氣的催淚彈、煙幕彈等,是炮兵的一個特種專業部隊,說白了就是用來「干臟活」的臼炮。

因此,提問的稍許不太準確,應該是迫擊炮和臼炮有什麼區別,因為迫擊炮也可以發射化學炮彈,稱「化學迫擊炮」,在抗日戰爭中日軍的毒氣部隊主要就使用迫擊炮,國軍的記錄經常稱為「瓦斯臼炮」,其實是不準確的,只有用臼炮發射化學氣體炮彈,才可以稱為「化學臼炮」。

(普通迫擊炮彈)

臼炮在二戰之後已經退出歷史舞台,但迫擊炮仍然是部隊團以下單位列裝的重要步兵支援火力,並且出現了大口徑和超大口徑的迫擊炮,已完全替代了臼炮的功能。

解放戰爭中美國也給國民黨部隊提供了不少「化學迫擊炮」,早期主要用來發射催淚彈和煙幕彈,這些炮彈不是我們記憶中那種「水滴形」的,而是圓柱體。後來美軍發現用此類迫擊炮發射高爆彈效果非常之好,因此解放戰爭時期的化學迫擊炮不是用來搞毒氣戰的,而是M3高爆彈發射專用,殺傷力較大,基本就是近距離使用的「小榴彈炮」。

(特種迫擊炮彈)

細心的答友一定發現問題了,那普通迫擊炮和化學迫擊炮的構造區別是什麼呢?答案是,普通迫擊炮是沒有膛線的「滑膛炮」,炮彈初速慢,飛行穩定性一般;而化學迫擊炮是比較專業的「線膛炮」,炮彈初速提高,飛行穩定,打的更准,但製造成本較高,得算高級迫擊炮,現代已經在此基礎上發明了「迫擊榴彈炮」。

我是否說清楚了?哈哈。


謝邀。

山炮,野(戰)炮,榴彈炮的區別

個人觀點是山炮與野戰炮(部分)同屬榴彈炮。具體區別在哪裡?大致在尺寸方面

(圖個方便,截圖了(?ω?) )

山炮通常指體積較小的非機動榴彈炮,這種火炮也可以成為步兵炮,故名思意,這種火炮機動能力很強??隱蔽性極高,對路況要求可以說沒有。只要2到4個步兵,就可以完成陣地轉移,建設單炮陣地,開火的工作。

當然,體積小,重量輕也有弊端,如上圖。小口徑,短身管的普遍性質決定了火炮的威力較小,射程近,精度差。

野炮,我認為您說的指野戰炮

這種炮說是山炮的plus版是比較恰當的。雖然犧牲了山炮的靈活,但大口徑,長炮管往往意味著正義??。不信?去玩玩坦克世界吧!(看我手動賣廣告,wot能還我 大白雲 嗎???)

也有的野戰炮更像加農炮,這體現在身管更長

彈道角度也有區別。所以野戰炮從屬哪類還是要看口徑比的。

附:四者的彈道及射程(標準情況下)

迫擊炮和化學臼炮

感覺這大概是2個問題吧(●—●)

第一是化學迫擊炮和迫擊炮的區別。。。(這是個病問(?ω?) )因為火炮根本沒有區別。硬要說有也可以,只是為了適應一下炮彈結構略有不同的化學彈罷了。

這就是兩者的區別,外形上的差異可以忽略不計,不影響作用。作用上,普通的炮彈是以爆炸以及炸飛的物體傷人,而化學彈則是把裝葯換成瓦斯,毒氣,煙霧等。依靠化學作用傷害人體。

當然,從物理學的角度出發,不排除天降正義的可能哦??(這都被砸到了你還是快點去die吧(???_??)你的人品有多差啊!??)

至於迫擊炮和臼炮

先來找個不同???

細長的為迫擊炮,粗短的是臼炮。

外觀上,口徑比,口徑是最大的區別!

而炮彈上,區別更大。

現代臼炮,用的是類似於普通火炮炮彈的炮彈,沒有迫擊炮炮彈特色的穩定尾翼。這和兩者的作用不同是密不可分的。

迫擊炮作為支援武器,壓制對方火力,消滅有生力量是根本目的,因此要求其有不錯的射速和濺射能力。

而臼炮則更多地被用於城市攻堅或對碉堡陣地的致命打擊。因此,相對的超大口徑(最大達914mm),單發超大威力,一定的穿甲能力是必要的。但在現代戰場,隨著空軍的增強,自行炮的發展,作用日漸式微

不過因為二者優勢不可得兼,臼炮製作方便,所以臼炮得以在迫擊炮發明很長一段時間內得到重用。直到如今,一些地區戰場依然能見到土法臼炮的身影。




感謝閱讀


山炮野炮榴彈炮,主要是作戰用途上的不同,以至於他們整體的形態就有所不同。

山炮:最初是為了適應山地作戰,重量輕,環境適應能力強,機動性好,口徑一般不超過105MM,發射的一般是榴彈,也屬於一種輕型的榴彈炮。

野炮:主要是指以前野戰時所使用的一種大炮,一種加農炮,在一戰時期使用比較多,到了二戰,也是被淘汰的一種炮,

榴彈炮:彈道彎曲,同樣,也是一種野戰炮。用於打擊隱蔽目標和地面目標。

迫擊炮:步兵作戰所使用的輕型炮,主要用於支援使用,二戰前後,迫擊炮的使用是達到了巔峰。射程近,靈活方便,威力不俗,直至現在,很多落後地區的衝突中仍然廣泛使用迫擊炮。迫擊炮同樣可以發射化學武器,迫擊炮可以越過障礙,直接曲射到目標點。


圖註:600毫米Karl「卡爾」重型臼炮

山炮是適用于山地作戰的一種輕型榴彈炮。口徑多為75毫米,重量較輕,能迅速分解組合,可用騾馬拖曳和馱載,也可以用人力搬運。

野炮的概念更為寬泛一些。15世紀後,歐洲一些國家,根據火炮的重量和使用方法的不同,曾經火炮分為工程炮和野戰炮,廣義上的野炮就泛指野戰炮。狹義上的野炮泛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世界各國陸軍裝備的一種用於野戰的加農炮,口徑多為75毫米,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野戰中使用的主炮。比較著名的就是德國克虜伯75毫米野戰炮和法國M1897型75毫米野炮。電視劇《亮劍》中著名的「義大利炮」其實就是法國M1897型75毫米野炮,一戰時期義大利曾經從法國進口了一批,戰爭結束淘汰下來的舊貨又被賣到了中國,最終在抗戰戰場上露面。由於炮身上刻有義大利文,所以便有了「義大利炮」的稱呼。

山炮和野炮相比,山炮的炮管短,重量輕,射程近,便於機動,適合山地作戰。而野炮炮管長,重量重,射程遠,機動性不及山炮,適合野戰。二戰以後,山炮和野炮都已經陸續被淘汰了,目前世界陸軍團以下火炮大都以迫擊炮和無後坐力炮為主。

臼炮是一種炮身短、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線彈道的滑膛火炮;其射程近,彈丸威力大,主要用於破壞堅固工事。因其炮身短粗,外形類似中國的石臼,因此在漢語中被稱為「臼炮」。現代軍隊已經不在裝備臼炮。

迫擊炮最初是由小口徑、方便攜帶的臼炮發展而來的,同樣具備炮身短、射角大,彈道弧線高的特點,兩者的差別在於,臼炮有完整的后座裝置,和榴彈炮和加農炮的結構沒有本質區別。而迫擊炮則不同,沒有后座裝置,後坐力主要依靠底板吸收,所以結構簡單,比臼炮的結構簡便的多。


各種炮的稱呼都是歷史傳留下來的,其實不是同一種分類標準,顯得相當混亂。山炮、野炮其實都屬於榴彈炮Howitzer一類。野炮得名最早,區別於要塞炮和攻城炮,是拿破崙把炮裝上輪子用於野戰而得名的。山炮在中國主要是日軍用于山地作戰,身管短,自重小,容易拆卸轉移。這類炮一般是30倍口徑左右,彈道彎曲。

彈道更彎的,20倍口徑以下的,就是迫擊炮,和臼炮mortar是一回事,屬於曲射炮。化學臼炮也是迫擊炮,不過可以用於化學戰。

口徑倍數40以上的,就稱加農炮cannon,屬於平射炮,主要用於摧毀垂直目標。坦克炮一般都是40倍口徑以上的,裝在坦克上就叫坦克炮了。戰防炮也是40倍以上口徑的,二戰中用的口徑都比較小,57mm,就不叫cannon了。37mm口徑二戰中也大量使用於高射炮,那就依用途稱呼了。

這裡講的全是線膛炮,而且因為涉及一二百年前的事情,都是老炮。新式的、滑膛的,讓有資料的來講。


就題目來說,山炮,野炮,榴彈炮,按照炮彈來說,都應該叫榴彈炮,只是不說這個詞罷了,都是靠炮彈彈頭爆炸碎片殺傷敵人的炮彈,這個爆炸碎片就叫榴彈,手榴彈,只不過是手扔的,槍榴彈,就是槍打出去的,炮榴彈就是炮打出去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