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到很多即使已經更新了很多代的App的功能都比pc端都少一些:

飛信客戶端無法查詢聊天漫遊記錄,無法發送定時簡訊(奇怪的是java版卻可以),人人客戶端無法修改個人資料、無法取消好友關係、知乎客戶端無法修改個人信息等等……這一類軟體是因為什麼原因不去使手機客戶端的功能與pc端一致的?戰略上的考慮?手機硬體的限制?實力上的不足?最好有實例說明,謝謝。


沒有完整地做過手機客戶端,只用過一些應用,所以回答的不到位的地方,還請見諒

1. 移動端和web端的區別,首先在於載體容量的區別,在一個大尺寸屏幕上和小尺寸屏幕上的應用,必然是有取捨和區別的,小尺寸能展示的信息更少,若覆蓋web端全部功能的話,必然會造成功能的臃腫。

2. 在交互方式上,相對而言,以目前移動端基本都是單任務運行的狀態,在流暢性的要求上要高於web端,因此,通常移動端都會定位在核心功能點上做深度突破,而輔助的功能,則相對隱藏或者忽略。3. 你說的個人資料方面的問題,技術上理論上來講不是問題,個人感覺是一種需求取捨的問題。不知道是不是符合你的需求

少許回答一記

移動端和pc端,想更多談談切入的思考角度吧

從場景角度來看,移動端更容易或者講更適合聚力用戶的散碎時間,而pc相對深度一些;

這就會產生一些變化,例如手機端的王者榮耀比起pc端的lol,平均一局時間會通過改變金錢經驗上限裝備消耗的金錢上限來控制在20分鐘算蠻多的了,而PC的lol平均一局時間普遍要在30分鐘以上;那由於平均單次訪問時間的多少務必會帶來很多項目或者產品的區分化運作

微信的pc和app,pc上沒有朋友圈,那從發起或者查閱朋友圈的動機和場景來看,我閑散無聊的時候花個三倆分鐘掃一眼並且頻次會比較高,我在移動過程中發現美的或者靈感時刻掏出手機便發出,而在pc面前我的時間更多的在於瀏覽器,在於桌面應用在於聊天在於深度遊戲的訴求,還是相對深度的狀態下的行為會有所影響;

從網路角度來看,PC相對其實一直連著網線或無線,一直處於單一且穩定的網路狀態;而手機移動性強所處環境的穩定性也弱;

那拿網易雲音樂的一個手機端增項來講,app端在監測無線環境和移動環境時打開的界面會分別自動切換至需要使用流量的聽歌界面和本地為主的歌曲訪問界面,而這一項相信pc端毋需處理;

從交互角度來看,app不同於B/S的web也不同於C/S的pc客戶端的各異擅長的交互模式;app端存在上下左右滑、下拉、不停的載入新界面再挨個回退。web端一般頂多彈出一層或打開新頁面。pc客戶端一般若由底層C語言實現就會來的天馬行空一些想怎麼交互怎麼交互怎麼彈出怎麼彈出,他更多會涉及考慮單線程多線程佔用內存的情況來決定一定的友好性交互;

微信的手機端有搖一搖而其實pc端無法實現這樣的娛樂性帶有人類自然行為屬性的交互行為,pc上展現的會回歸郵箱漂流瓶的點擊行為

那交互的不同某些交互層級複雜的pc界面相對到了app裡面需要適配的去實現的難度比例也會增加,甚至是區分話單獨設計出一套交互模式來適應app的友好用戶體驗的交互,這樣也會帶來區分和更改甚至是增減;

從前端展示屏的不同來看,那畢竟較大的屏幕塞的內容與這麼小的屏幕塞的內容務必不同或者需要區分化處理,此時帶來的表單欄位或者就會更有針對性的展示;

從產品項目類型來看,工具型產品在pc端有較多的操作,更多強調的是便捷性;那這樣的產品在產出他的app時本身帶來不了主要的便捷的核心功能的滿足,此時移動端帶來的是另一類便捷輔助功能,比如:移動端的快捷支付,移動端的即時通知通訊(異常的通知,物流的通知),信息的更加即時性;

還有便是同一個產品使用者角色的不同其實也可歸類於第一點的場景不同,那我作為老闆可能關注的只是錢夠不夠,員工的狀態進度,核心問題的突出通知解決;作為一線操作員工可能更多的是業務線功能的集中展現,那這些在pc客戶端可能也是通過許可權來展現不同的功能;

從項目背景、資源、戰略意識、規劃來講,可能推出之際僅以更小的mvp,滿足pc端向移動端戰略發力的功能點便可1.0上線,後續畢竟團隊還要持續迭代持續工作的,這樣的情形,那現在看到的不同其實便是小米加步槍的規劃而呈現的發展現象而已了;那幾位也提到的資源不夠可能僅想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提供一版即可,不做重心投入;

些許亂亂的 不擅長寫文。也不去刻意編輯調整了~ 哈哈 見諒 謹此 探討


無論APP還是WEB,都只是賺錢的工具,是賣服務

個人認為,手機端功能的缺失,有以下兩點原因:

1.通過缺少的功能將用戶引向PC端,從而使用戶接觸盈利點或升級用戶體驗;

2.單純的沒人力沒資金沒計划去做;

---------------------------------------------------------

1.手機端往往非常精簡,將一個龐大網站濃縮成一個APP,優點是主要功能突出,使用方便快捷。但缺點也顯而易見,PC端上大量的盈利點無法展示給用戶,或手機端的體驗不如PC端。

以人人舉例,人人旗下大量的遊戲,廣告與推廣,在PC端上一覽無餘,但是如果全部塞到APP里,用戶一定會怨聲載道,所以手機端會以功能缺失為代價,來引導用戶定期或長期使用PC端,手機端不過是PC端的推廣。

2.團隊規模不夠大,資金不到位,或者網站還沒做全,沒空做手機端。

總而言之,無論APP還是WEB,都只是賺錢的工具,是賣服務,如果手機端做的十全十美,又沒有廣告遊戲或是其它XX來盈利,那程序員靠什麼吃飯呢~

好久沒回答pm的問題了。

提供幾個角度

1/需求場景

低頻非核心業務的操作不放,直接影響高頻操作這種最多了。當然也會出現手機有pc沒有的情況。栗子自己找找吧

2/技術難度

有一些交互實現起來很難3/開發資源你懂的
上面兩位的回答雖然久遠,但也不失一個合理的角度。不過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並不是僅僅由現金流來衡量,用戶量的多上更是獲取收益和決定競爭更有力的武器。 移動端屏幕小,多內容時輸入不方便,使用時間靈活等差異決定了與PC端的不同。是將功能完全移植,還是考慮不同的應用場景更好的吸引用戶,都是戰略層的考慮。 比如淘寶移動端通過特殊的優惠吸引用戶使用移動端,微信網頁版登錄必須使用掃碼等,都是巨頭引導、強迫用戶使用自家APP的需求,布局了使用習慣,形成了用戶轉化,才能在可預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保證優勢。

同時也有企業發布了移動端,僅僅服務適合碎片化的場景,將主要功能保留在PC端,除了廣告流量的業績考慮,依然是能讓用戶更舒適的體驗服務的考慮。比如以下的例子:

————————相比 PC 端較為固定的用戶使用場景,在移動端就會變得豐富多彩很多。所以用戶使用產品當前場景的判斷在移動端就會顯得尤為重要。  拿
「豆瓣電影」和「時光網」來舉例,在 PC
網頁上兩家均是影評、影訊和電影相關資料的兩大媒體之一,在核心功能和業務上差別並不大,但在移動端他們卻走了兩條路子。「時光網」直接將時光網中的,各

種影訊、影評、電影條目等等組織幾個欄目之後成為了他們的移動產品,而「豆瓣電影」卻重點突出近期以及即將上映的影片,甚至連電影條目的搜索框都「藏」了
起來。豆瓣這麼做的意義其實很明顯,他們認為用戶在移動端的使用場景下更多是「查影訊」的狀態,所以圍繞這個出發,突
出近期和即將上映的影片條目,用簡單的短評和介紹幫助用戶判斷是否值得去看,最後通過查詢附近的影院和選座購票完成最後一步,從而那些非近期上映、長篇的

影評、各種榜單資料等等就是可以忽視的節奏。準確的判斷了用戶的使用場景的「豆瓣電影」顯然更勝一籌,而「時光網」在前幾個月也推倒從來,在新版中學習了
「豆瓣電影」的模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