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兩年,“原生家庭”這個詞在媒體報道中出現的頻率極高,都市家庭劇《都挺好》的熱播,又掀起一波對“原生家庭”討論的熱潮。很多人將自己生活、性格上不如意紛紛歸因於“原生家庭”,給自己的人生貼上各種標籤。“原生家庭”這個本應用於心理諮詢領域的專業詞彙,也成爲如“星座”、“血型”一般成爲大衆茶餘飯後的談資。

  “原生家庭”本指個體所成長的家庭環境,但卻常被媒體誤用“原生家庭”。就好比“原生家庭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裏裝”。去僞存真之後,“原生家庭”究竟是什麼?

  等等,也許我根本不需要往下讀!——他們都說“原生家庭”對我有影響,真是這樣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讓我們認真先想一想下面的問題:

  1. 當負面情緒來臨時,你最常告訴自己的話是什麼?

  2. 你還記得小時候,大人是如何處理你的生氣或哭泣?

  當你回答這兩個問題時,是否已經發現其中的聯繫?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回答這兩個問題時,自己在房間裏哭的稀里嘩啦。彷彿那一刻,我終於與自己和解,心理的能量得到疏通。現在我可以很平靜的告訴你我的答案:我會告訴自己“不要哭”,因爲小時候每次我哭的時候,我爸都會說“不要哭”。這個答案也許對你來說平淡無奇。

  這就是“原生家庭”對個人影響的一個例子。這種影響是潛在的,常常不自知,並具有個人色彩。它影響你處理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

  不要將“原生家庭”與“社會經濟地位”混淆

  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指個體或家庭基於收入、教育和職業等因素相對於其他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的總體衡量。“原生家庭”

  《極限挑戰》節目曾試圖通過讓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孩子們回答問題,來引發對“原生家庭”的討論。在節目裏孩子們被問了6個問題,如果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就往前走兩步。這6個問題是這樣的:

  1.你的父母是否都接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

  2.父母是否給你請過一對一的家教?

  3.父母是否讓你持續地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而且現在還保持着一定水準?

  4.你從小到大的旅行經歷當中,是否有過一次出國經歷?

  5.父母是否承諾過要送你出國留學?

  6.父母是否一直視你爲驕傲,並在親友面前炫耀你?

  這6個問題中,除最後一個可歸爲“原生家庭”的家庭互動方式,其他的都應該歸爲SES,反應的是這個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西方心理學中有大量關於社會經濟地位對個人成長的研究。研究發現,SES是對個人成長最有效的預測指標。SES對個體的影響從兒童早期就開始逐漸顯現 ,高SES的兒童在競爭性 、情緒穩定性 、認知能力等方面均佔優勢 。到了青少年時期 ,低SES也與較差的社會適應能力相聯繫,青少年更容易出現心理與行爲上的問題。

  “龍生龍,鳳生鳳”,但這並不等於可以放棄個人努力。在既有條件下,做最好的自己,認清現實總比在幻想中浪費時間強。

  “原生家庭”着眼於微觀,社會問題着眼於宏觀

  媒體討論中會將“原生家庭”與社會問題混淆。單純將“重男輕女”、“啃老”列爲原生家庭問題,藉着《都挺好》的熱播來趁熱度,不過是舊瓶裝新酒,不能啓發公衆的思考。

  “重男輕女”是一個宏觀社會問題,但如果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中的女孩,將父母重男輕女的思想“內化”到自己的認知中,在潛意識中看輕自己,認爲自己不如別人。由此她在人際交往之中具有“討好傾向”,成了一個“很好說話”的老好人,對其他人傷害自己利益時的忍耐水平比較高。或者如《歡樂頌》中的樊勝美,看不到自己價值,一直指望着能靠嫁人來改變自己的人生。這些情況下,我們就可以說她受到了其父母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也許有一天,她終於意識到自己也是有價值的、在適當的時候可以勇敢地拒絕別人,勇於追求自己的人生,由此逐漸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圖片來源:網絡

  再來舉一個例子。在中國文化中,父親的形象常常比較嚴厲、不苟言笑。父親很少會開誠佈公的與孩子進行坦誠的溝通。那麼在這樣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後,可能一直沒有辦法很好地處理與男性成人角色之間的關係。他可能會看到其他學生可以輕鬆地與某位德高望重的老師交談、甚至開玩笑,但他每次見到那位老師就很緊張,甚至巴不得繞道而行。

  與“原生家庭”和解,追求人格獨立

  按照心理諮詢的“主體間理論”,你現在與他人的互動方式,都是對過去的複製。關注、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助於瞭解自己性格的來源,能啓蒙人的獨立意識。又要搬出提出“自我同一性”這個重要概念的發展心理學家埃裏克森,他認爲想清楚“我是誰”、“我來自哪裏”、“我生命的意義”,是每個人或早或晚都要交上答卷的成長問題。

  去了解原生家庭對自己成長的影響,並不等於同意“原生家庭決定論”,將原生家庭作爲一切人生問題的擋箭牌。深信原生家庭決定論,僅能發泄一時痛苦與焦慮,不會對自己的人生產生實際價值。

  “原生家庭”矛盾會在“新生家庭”成立之後凸顯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樣,在看《歡樂頌》樊勝美一次次給家裏錢、給侄子交學費、收拾哥哥闖禍的爛攤子時,恨得牙癢癢,忍不住大呼“這是一個沒有邊界的家庭,應該與原生家庭劃清界限!”。

  如果你能做到“正視自己原生家庭的問題,並由此獲得新生與成長“,恭喜你闖過第一關;第二關就是,該如何處理與自己原生家庭、新生家庭、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這第二關,在一貫重視親情、血緣,缺乏人際邊界與距離感的傳統中國家庭裏,尤其難。特別是當你有了自己新生的小家庭之後。

  如樊勝美,遇到了貪婪而不自知的父母,一“做“再”做“,誰又真的能做到斷絕聯繫老死不相往來?蘇明玉離家出走十年,依舊因爲良心不安,始終無法置身事外、與家裏的一地雞毛決裂。

  當你有自己的愛人、孩子之後,當新生家庭的利益與原生家庭的利益產生矛盾時;當一邊是上了年紀頑固又脆弱的父母,一邊是嗷嗷待哺完全依賴你的孩子時;如何處理原生家庭的關係,是對每一個人的挑戰。

  這一點《都挺好》也嘗試給出答案:也許過去的傷害永遠無法彌補,也許父母我們永遠無法改變。但我們至少可以改變自己,不要變成自己討厭的那種樣子,也不要把傷害再加之於其他人。

  作者:馬紅 浙江大學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曾任浙江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實習心理諮詢師

  來源:中國數字科技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