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國家提出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現在跨界做農業的企業越來越多。這些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發展智慧農業,給實施了一年多的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新的活力。

  《深度財經》記者來到一家科技企業建設的蔬菜大棚。在這裏,單個溫室大棚面積就有近7萬平米,相當於十個標準的足球場大小!

  近7萬平米大棚,只需要8個技術人員!

  記者在進入大棚之前,需要經過洗手液洗手、風乾、全自動清洗鞋底、酒精洗手消毒等準備工作。不僅是記者,所有工作人員進入大棚前都要穿上消毒的工作服,經過整套消毒程序。因爲這個大棚裏不打農藥,各道關口都需要嚴格把控,以免污染植株。

  大棚的管理人員張波大學畢業後,在青島做了五年物流管理,他對種地一竅不通。當初,領導安排他來管理蔬菜大棚時,他還“有點懵”。但這並沒有影響他的工作,因爲這裏實行的是標準化的工廠管理。

  在大棚裏工作的都是附近的村民,他們即便沒有種植經驗也沒關係,只需要按要求完成分配的工作就行。這裏所有的工作,都有嚴格的標準,近7萬平米的大棚裏,只需要50名工作人員。

  負責大棚種植技術的是一個8人組成的團隊,他們的主要任務是保證大棚裏的所有作物茁壯成長。8個人,要保證近7萬平米大棚作物的健康成長,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這樣的“高科技”竟能產出“智慧”果

  這個大棚的幕簾由電腦控制,可以根據太陽照射強度和大棚內外溫度,自動開關。棚頂上面的玻璃透光率能達到90%以上,而普通玻璃的透光率是80%。大棚裏的植物多吸收一份陽光,就能多一份產出。同時這種玻璃還有一個散射的作用,能夠把陽光均勻地分散到溫室當中的每一個角落,讓每一片葉子、每一朵花、每一個果都能夠均勻地接受陽光。

  每行植株上面都有一條亮黃色的帶子,用來粘住植物頭部飛出來的害蟲,技術人員告訴《深度財經》記者,經過統計,大概植株上30%的白粉蝨和煙粉蝨都能夠被黃帶粘住。

  大棚裏還放着熊蜂蜂箱。這些熊蜂,常年駐紮在大棚裏,爲西紅柿授粉。這種授粉方式高效又安全,還能讓結出的果實口感更飽滿、汁水更豐富。

  還有每天定時定量的精準滴灌,可以比普通灌溉節約60%-80%的用水。這個大棚種植出的西紅柿比普通大棚種出西紅柿糖度要高2.0以上。

  要給近7萬平米的大棚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需要有一個“超強大腦”。大棚裏跟種植有關的數據,幾乎都在旁邊辦公室的一臺電腦裏。

  這臺電腦能監控溫室中的上千個傳感器,坐在電腦前就能知道溫室中發生的所有事情。例如:這六萬平米溫室當中各個區的溫度溼度、地軌加熱管的溫度、二氧化碳的濃度分別是多少,風扇是否開啓等等,電腦上的自動化操作也可以在手機上監控、幹預。

  這裏是整個公司的農業大腦核心,這裏未來能監控多個基地,實現全國基地的遠程控制。

  一年能產19茬蔬菜,這樣的大棚隱藏着怎樣的祕密?初出茅廬的90後,一個人管理8個棚,種出的桃子已經賣到16元一斤,他又用了什麼絕招?今晚21:45,央視財經頻道《深度財經》帶您探尋大棚的祕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