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片無人的荒漠區,幾乎寸草不生,一陣陣夾雜着大量泥沙的狂風吹蝕着這一座座黃土包,人稍站一會就會成一個泥人。這些殘破的土堆遠處望去,還能看到一些小洞。對於普通人來說,連一分鐘也不想多待,但卻是許多國外文物專家夢寐以求想要踏足的地方,這就是世界文化遺產“克孜爾尕哈石窟”。也許你很難想像在這沒水沒電的荒漠地帶該如何生存,然而爲保護這些歷史悠久的文化寶庫,有人在這一守就是幾十年。

  在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西北約15公里的戈壁上,有一世界文化遺產“克孜爾尕哈烽燧”。雄偉挺拔的烽燧建於漢代,是古代用於軍事報警的一種措施,夜間舉火稱“烽”,白天放煙稱“燧”。古人常用狼糞代替薪草,所以燧又被稱爲“狼煙”。(拍攝於新疆阿克蘇庫車縣)

  克孜爾尕哈烽燧是古絲綢之路上年代最早、保存最爲完好的烽燧遺址。如今在這片荒漠中,顯得有些蒼涼,然在2000多年前,這是可是絲綢之路的繁華地帶。

  在克孜爾尕哈烽燧後方約3公里處,就是著名的克孜爾尕哈石窟。爲更好的保護石窟內的壁畫與文物,這裏不對外開放,經過多方協調纔有機會首次將畫面展示各讀者朋友。

  庫車縣作爲古龜茲國的所在地,留下了以龜茲石窟爲代表的衆多歷史悠久且獨具文物價值的文化遺產。在過去的幾百年間,許多國外專家打着科研的旗號,盜走和破壞了衆多的石窟壁畫與文物,讓人痛心與憤怒。

  他叫熱合曼?阿木提,皮膚黝黑,不太愛講話,他是一位普通的克孜爾尕哈石窟文物管理員。爲了守護身後這一片黃土堆,從20歲到46歲,他把人生中最寶貴的青春獻給了這裏。熱合曼?阿木提每天的工作是觀察洞窟內有沒有變化,有無人或動物的腳印等,一天巡查3次,每次2到3個小時。

  克孜爾尕哈石窟開鑿在東西寬170米,南北長300米範圍內的崖壁上,現存洞窟54個,有壁畫洞窟13個。90年代初爲保護石窟,龜茲研究院設工作站招巡查員,月薪220元(這個工資水平在當時的新疆可不低)。可一連來了幾任,都因條件太惡劣而辭職,最後熱合曼?阿木提堅持了下來,一干就是25年。

  由於身處荒漠,未通水電且極其乾旱。爲了在這生存,熱合曼?阿木提的父親和弟弟每週要從十幾公里外,趕着毛驢車往這送水和食物,而這些水的一半還得分給工作站邊的這棵榆樹。熱合曼?阿木提剛來這時種下兩棵,這是其中存活的一棵,在早期的十幾年間,陪伴他的只有這棵樹。

  烽燧和石窟在內的方圓幾公里都屬於巡查範圍。爲了陪伴丈夫,熱合曼?阿木提的妻子10年前也搬到了這裏,共同守護這片荒漠戈壁。爲了美化環境,他們在離石窟較遠的地方種了一片樹林,雖然乾死了許多,但經過努力已成爲了荒漠中的一片綠洲。

  作者簡介:寒殘一葉(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