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三十六計》作者,劉宋最出色將軍,—— 檀道濟

蕭蕭故壘暮雲平,

食盡量沙劇戰爭。

可惜弓藏高鳥在,

公然萬里壞長城。

清代詩人董芸在《糧冢》一詩中描寫的檀道濟的經歷讓人扼腕嘆惜,南宋陸遊《書憤》中的一句「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更見凄涼景象。中國歷史上,英雄末路的悲劇不斷上演。

劉宋即南朝宋,是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的第一個朝代,公元420年,宋武帝劉裕取代東晉政權而建立,定都建康。檀道濟,高平金鄉人(今屬山東金鄉縣卜集鄉檀庄),身出寒門,從軍20餘年,由士兵升至大將軍。東晉末,從劉裕攻後秦,屢立戰功,官至征南大將軍。

?

三十六計之謎

「世界兵學看中國,中國兵學看齊魯。」先秦時期最重要兵學著作大部分都誕生於齊魯大地。就齊國而言,收入《武經七書》中的五種先秦兵書,屬於齊地兵家系統的就有三種:《司馬法》、《孫子兵法》和《六韜》。魯國的兵學文化雖然不能和齊國繁榮發達相比,但也有值得稱道之處。像《吳子》一書,論治軍用兵多襲用儒家「仁」、「義」、「禮」、「德」、「教」等重要範疇,提倡「綏之以道,理之以義,動之以禮,撫之以仁」云云,更是魯文化「宗仁本義」特色的突出體現。另外,歷代湧現的山東籍的著名戰將多,發生在山東區域內的戰役多,也是山東為兵學大省的體現。

瞞天過海、欲擒故縱、調虎離山、美人計、苦肉計、走為上計……這些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兵法計策都出自我國古代的著名兵學著作《三十六計》,但《三十六計》的作者和成書年代卻一直是個謎。

一般的說法是,明清年間,有人取書籍中的成語或典故,湊足三十六之數,寫成《三十六計》一書。據史載《三十六計》最早見於《南齊書·王敬則傳》,書中記載:「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夫子唯應急走耳。」檀公,即是南朝宋時名將檀道濟,「走為上計」指檀道濟伐魏不利,糧草被焚,宋軍乏食,主動退兵之事。三十六計的典故由此而來。但對於當時是否已有「三十六計」這樣一本書,《南齊書》和《南史》中均無記載。因此有人以為《三十六計》就是檀道濟所著。

2003年,濟寧發現的隋代玉簡《三十六計》揭開了一個千古之謎,不僅將《三十六計》成書時間上推了一千多年,而且以實物例證確定了這本兵學著作的作者。《三十六計》全書以《易經》為依據,引用《易經》27處,涉及六十四卦中的二十二個卦。根據其中的陰陽變化,推演出一套適用於兵法的剛柔、奇正、攻防、彼己、主客、勞逸等對立轉換變化,其計謀體現了極強的辨證哲理。

隋代玉簡冊《三十六計》共計66片,單片長24厘米,寬2厘米,厚0.5厘米,平鋪長達132厘米,總重量為4.6公斤。玉簡冊陰刻小篆體文字,共計919字。玉簡冊首片刻「三十六計」四字,尾片刻「開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刻。」該玉簡冊為和田青玉質,由於年代久遠,有自然形成的浸色和包漿,部分玉簡片有大小不規則的自然蝕孔。經專家確定,玉簡所屬年款「開皇」為隋文帝楊堅開國年號,開皇十六年為公元596年,距今1413年,具有很高的文物和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我國古代兵學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兩種,一是《孫子兵法》,第二就是《三十六計》。前者是戰略性兵學著作,後者是戰術上的。春秋戰國的軍事實踐活動造就了《孫子兵法》為代表的古代軍事戰略理論的話,魏晉南北朝300多年的戰亂,又將我國古代軍事戰術理論推向新的高峰。

?

唱籌量沙

在濟南歷城區東北的西梁家莊,至今仍舊存有檀道濟當年「唱籌量沙」的兩座沙灘。「惆悵營城無剩跡,傷懷糧塚有餘哀」,檀道濟的英勇與智慧,引得古往今來的無數英雄豪傑悲嘆。

元嘉七年(430年),為解除北魏對宋的威脅,文帝命檀道濟統軍北伐。進抵歷城(今山東濟南),魏將叔孫建一面督軍正面迎擊,一面縱輕騎繞出其後,焚燒檀道濟的糧草。檀道濟的將士雖然英勇善戰,但是不料被釜底抽薪,斷了軍糧,無以為繼,準備從歷城退兵。

  宋軍中有一些兵士逃到魏營投降,把宋軍缺糧的情況告訴了北魏將領。北魏遂派出大軍追趕檀道濟,想把宋軍團團圍困。宋軍將士都很害怕,但這時檀道濟卻不慌不忙地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

  當天晚上,宋軍軍營里燈火通明,檀道濟親自帶領一批管糧的兵士在一個營寨里查點糧食。一些兵士手裡拿著竹籌唱著計數,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

  這個消息馬上被魏兵的探子聽到了,趕快去告訴魏將。說檀道濟營里軍糧還綽綽有餘,要想跟檀道濟決戰,準是又打敗仗。魏將得到情報,以為前面來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來誘騙他們上當的,就把他殺了。

  到了天色發白,檀道濟命令將士戴盔披甲,自己穿著便服,乘著一輛馬車,大模大樣地沿著大路向南轉移。北魏軍隊被檀道濟打敗過多次,本來對宋軍有點害怕,再看到宋軍從容不迫地撤退,吃不准他們在哪兒埋伏了多少人馬,不敢追趕。

其實檀道濟在軍營里量的並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蓋著少量的白米。這些土堆就是現在的糧冢,後人為紀念檀道濟,又建檀公祠。明崇禎六年(1633年)記載,梁王莊的「糧冢」原有72個,現今保存3個。此庄原名糧家莊,以糧字沿用為梁字至今。

  檀道濟靠他的鎮靜和智謀,保全了宋軍,使宋軍安全地回師。以後,北魏也沒敢再輕易進攻宋朝。此次北伐,檀道濟在四面遇敵、軍糧已斷的危急情況下,鎮定自若,全軍而還,從此英名大振。

?

「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

  劉裕東歸後,任檀道濟為征虜將軍、琅琊內史。及劉裕建宋,檀道濟以佐命之功,改任丹陽尹、護軍將軍。永初三年(422),又奉命出為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鎮守廣陵(今江蘇揚州),監淮南諸軍。

  武帝死,少帝即位,檀道濟與徐羨之、傅亮、謝晦四人同為顧命大臣。次年,因少帝遊戲無度,荒怠朝政,徐羨之等密謀廢立,召回檀道濟共謀其事。次日,幾位顧命大臣入殿矯詔太后令,廢少帝,迎劉義隆入承大統。

檀道濟立功數朝,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戰之將,他的幾個兒子又多具才氣,引起了朝廷的猜忌。當時,文帝劉義隆久病不愈,執掌朝政的彭城王劉義康及領軍將軍劉湛擔心文帝晏駕後,難以鉗制檀道濟,便內文帝屢進讒言,勸其儘早除掉檀道濟,以絕後患。

公元436年(元嘉十三年)春,朝廷將要派檀道濟回鎮,突然宋文帝又發病,在召檀道濟回到餞行的道路上,把他逮捕交給掌刑獄的廷尉。詔書說:「檀道濟趕逢時遇,在過去受到了皇恩,他得到的寵幸和厚待,無人能及。但他不對這特殊的恩遇有所感動,去想報答其萬分之一,反而憑空懷疑和存有反心,而且在危險的道路上越滑越遠。元嘉以來,猜疑多結,不義不親的心,附下欺上的事,已經為大家所知道,暴露無遺。謝靈運叛逆明顯,但他卻贊同他的邪說,常為他隱瞞。還偷偷散發財寶貨幣,招誘狡猾之徒。逃亡的人前來投奔的越來越多,日夜窺測謀劃,想要達到這非望的目的。鎮軍將軍王仲德去年入朝,多次陳說此事。朕因為他位居台鼎高位,預先賞賜封土,希望彌補互相的縫隙,使他或許能革面洗心。可是他怙惡不悛,終於發動反叛,因為朕生病,就規劃實現其陰謀。前南蠻行參軍龐延祖了解了他的全部陰謀,向我密報。對天子和父母的叛變,刑罰是不能赦免的。何況罪孽之深,像他這樣嚴重。便可逮捕交付廷尉,按刑處斬。此事只限於首惡,其餘都無所追究。」於是下令逮捕檀道濟和他的兒子給事黃門侍郎檀植、司徒從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隰、征北主簿檀承伯、秘書郎檀遵等八人,都在廷尉處斬首。又收捕司空參軍薛彤到建康處死。派遣尚書庫部郎顧仲文、建武將軍茅亨到尋陽,收捕檀道濟的兒子檀夷、檀邕、檀演及司空參軍高進之斬首。檀道濟被逮捕時,怒氣衝天,目光如炬,頃刻間獨自飲掉了一壇酒,脫下頭巾丟到地上,恨恨地說:「你自己毀掉你的萬里長城!」

據史書記載,遠在南北朝時期,也就是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劉義隆派著名將領檀道濟率軍與入侵的北魏軍作戰,前後交戰30餘次,屢屢獲勝。檀道濟的死,令親者痛,令仇者快;消息傳到北魏國都平城,拓跋燾手下的將士們擊掌相慶:「道濟已死,吳地的鼠輩們何足畏懼!」自此經常南伐,大有飲馬長江之志。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眾將北伐。東線屢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抵瓜步,欲飲馬長江。面對一江之隔的勁敵,宋文帝長嘆一聲:「檀道濟若在,豈使胡馬至此!」而此時,檀道濟已屈死十四年了。

「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猶唱白符鳩。」劉禹錫的《經檀道濟故壘》再次奏起英雄的輓歌。在歷史的硝煙中,檀公祠僅存斑斑劣跡,俗稱「糧冢」的土堆,經過千年的風雨滄桑,也已日漸縮小。2010年,梁王村村民集資重修檀公祠,還原歷史記憶。《三十六計》的傳世以及作者之謎的解開,再次讓我們深刻地銘記這一曠世英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