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以仁厚爲懷的皇太子朱標病死,年僅39歲。朱標是朱元璋精心培養的接班人,他出生時正值朱元璋打天下時期,見證了父親一步步稱帝的過程。朱標死時,朱元璋已經64歲了,白髮人送黑髮人。

  悲痛是悲痛,可朱元璋必須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皇位繼承人的人選。朱元璋選擇的是皇長孫朱允炆,後面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有人就說了,朱棣明顯要強於朱允炆,爲何朱元璋不願意將皇位傳給他?

  拋出一個結論,即便朱元璋不考慮朱允炆,皇位人選也輪不到朱棣。因爲,朱標病死時,他的哥哥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都在人世。按照“父死子繼,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繼承原則,朱元璋衆多在世兒子中,最應該爲冊立爲儲君的也應該是秦王朱樉。

  雖然說秦王、晉王都不如朱棣,可站在皇位繼承角度來看,一旦讓朱棣繼位,後果不堪設想,這不就是變相承認其他藩王都有資格當皇帝嗎?那麼,大明版的“八王之亂”即將上演,大明很可能二世而亡。

  朱元璋會犯這種低級錯誤?根本不可能。從朱棣出生那天開始,就意味着他不可能被朱元璋立爲繼承人人選。將朱允炆確立爲皇位繼承人後,他的鋪墊工作還是比較到位的,把那些該殺的功臣殺的殺、流放的流放,而且把各地的藩王順便敲打一番。

  朱允炆繼位後,他至少有五次機會直接殺掉朱棣,但是要做“仁君”的他,偏偏放棄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近些年來,隨着人們對明史研究的深入,一些學者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朱元璋根本沒有料到朱棣會造反。

  這個觀點有一定的道理。朱元璋爲江山永固,將皇子都送到各地做藩王。朱元璋吸取了劉邦和司馬炎封王建藩的教訓,在賦予藩王兵權的同時,也對藩王實行了嚴格的管理制度,避免同室操戈悲劇的出現。

  《明史》裏記載的藩王是“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事實上,即便朱允炆以雷霆手段取消了五個叔叔的藩王待遇,這幾個王爺也沒想造反。有意思的是,朱棣登上皇位後,將5個兄弟的待遇恢復,結果有3個弟弟直接謀反,還有1個弟弟謀反陰謀暴露自焚,只有1個勉強善終。

  這說明什麼?說明朱元璋對自己設置的藩王制度非常有信心,他也沒有料到朱棣會造反。至於朱棣,當他準備起兵時也是瞻前顧後,遲遲不敢下定決心。朱棣最終能取得成功,在兩千年封建制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參考資料:《靖難之役》、《明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