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藩鎮割據,武人亂國只不過是一個集中體現,其實在之前的很多朝代,都曾經出現過這樣的情況,當時的皇帝也只能通過重用提拔其他勢力的人來達到制衡的目的。但是所有這些策略的前提都是朝中必須要有一個強勢的皇帝或者忠於皇室的強勢權臣,才能達到制衡的效果,否則只能徒呼奈何。

秦始皇時期完成了歷史上首次大一統,之後面對北方匈奴的蒙恬和徵討南方百越的趙佗都曾單獨帶領幾十萬的大軍。只是因為朝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蒙恬和趙佗從來都沒有過反叛的心思,只是盡心竭力的做著自己的事情。但是當秦始皇暴死沙丘,得知消息的趙佗迅速封閉了北上鹹陽的道路,自立為王。雖然直到趙佗死去,都沒有再次踏上中原故土,心心念唸的這個願望也沒有能夠實現,但是趙高李斯一黨卻也沒有辦法,可見朝中有一位舉足輕重的帝王,是如何的重要。

後世王莽,董卓,曹操無不是如此。都是在朝廷皇帝庸碌無能,君權式微,才抓住機會,改朝換代或者行王霸事。

魏晉以來,東晉司馬氏皇帝大多無能,且更迭頻繁,不能凸顯君權的地位,因此桓溫成為手握重權的權臣,其謀反篡位之心,更是路人皆知。面對這樣的情勢,司馬氏也只能重要提拔庾氏和範式這些和桓溫不睦的世家大族起到牽制的效果。可惜無論是從能力上,還是威望上,都不能形成足夠的制衡力量,要不是桓溫第三次北伐,兵敗慕容式,全軍覆沒,桓溫的聲望跌至谷底,司馬氏的王朝早就易主了。

自唐朝以後,有了借鑒的中國人非常的聰明,開始採用制度來限制在外領兵的武將,而不是單單的靠權謀。宋太祖趙匡胤,在建國之初迅速削奪功勛武將的兵權,一分為三,強化君權。並尊重士大夫,也就是文人,讓他們來制衡武將。所以有宋一朝,武將都被限制的死死的,也成為宋朝滅亡的主因。宋太宗登基之後,更是建立了樞密院制度,用文官組成的樞密院直接指揮前線戰鬥,進一步的削弱了武將的存在感和軍事指揮能力。又採取輪換制,讓兵將之間互不熟悉,難以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到了明朝,鐵腕朱元璋上臺之後,方式就簡單多了,全部殺掉。不管是否是潛在威脅,全部殺掉,自然就沒有威脅了。不過這樣的方式也造成了江山無人守護的尷尬,這也就是靖難之役,朱棣能夠成功上位的原因。從朱棣開始,形成的內閣制度進而衍生出的強大的文官集團,是未來制衡武將系統的可靠保障。不管是再怎麼天縱英才的武將,如戚繼光者,也必須要依附京中的高官,才能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而不會被人構陷。強大的文官集團,取代了強勢的君主,成為制衡武將的關鍵因素。

總的來說,要想避免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再次發生,必須要以為鐵腕的君主,能夠震懾任何想要圖謀不軌的人。或者有一個足夠完善的制度,能夠將武將壓制的死死的,否則,很難避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