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經多方信源確認,央企華潤置地“掌門人”吳向東確認加入華夏幸福,他的新職務爲華夏幸福的副董事長。這一任命將於近期下發。

吳向東曾經的搭檔——華潤置地前CFO俞健的辭職報告,也已在2018年國慶節前後獲批。12月4日下午六點,華夏幸福發佈公告稱,董事長王文學主持召開董事會會議,審議通過《關於聘任高級管理人員的議案》,決定聘任俞建爲公司聯席總裁,分管財務及融資等業務,任期與公司第六屆董事會任期一致。

俞健在華夏幸福的就任,先於吳向東一步,一直有媒體猜測其中是否有變數,但據界面新聞瞭解,這是正常的人事流程。且據界面新聞早前獲得的一份“華潤集團人事任免通知”顯示,吳向東不再擔任華潤置地首席執行官職務,聘任唐勇爲華潤置地首席執行官,免去其華潤置地董事局副主席、首席運營官職務。這份通知由華潤集團人力資源部下發,簽署日期爲11月22日。

這是2018年中國房地產界最爲重磅的人事變動。一方是擁有強大市場化經營能力的老牌央企,一方是以產業新城模式著稱的民企華夏幸福。吳向東被冠以華潤置地發展壯大的最重要推手,同時被媒體視爲“受馬明哲重託”加入華夏幸福,其中曲折和之後走向引發市場無限想象。

5個月前,中國平安受讓華夏幸福19.7%股份,成爲其第二大股東。9月26日,華夏幸福董事長王文學來到深圳,與平安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隨後,有媒體曝出王文學在華夏幸福某次全員大會上表示,將有三名平安高管加盟華夏幸福,且人選是“雙方都認可的”。俞健和吳向東就是其中兩位,被雙方視爲“雙引擎”。

此後,華夏幸福修改後的公司章程提到,爲了更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增設副董事長一職,以及分管財務和融資的副總裁。目前來看,拼圖補全,負責財務和融資的是俞健,而新任副董事長是吳向東。

值得一提的是,在華夏幸福10月8日新修改的公司章程裏,除了新設副董事長席位之外,還有這樣的表述——當董事長不能履行職務時,由副董事長代爲履行,這曾引發市場猜測。但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章程修訂(包括上市公司的公告),都是證監會和交易所的“標準模板”。如果章程裏面明確“設副董事長”,董事長不在的時候就得代爲履行職務,“這是希望提醒大家注意很多風險,但是並不一定代表這件事本身存在風險。”

現年51歲的吳向東,把人生中最“熱血”的25年留在了華潤集團。界面新聞多方確認,吳向東加盟華夏幸福後,將出任副董事長。對於華夏幸福而言,吳向東將在商業運營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993年,吳向東加入華潤,曾任物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並於2005年加入華潤置地有限公司。2009年6月,被任命爲華潤置地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作爲技術派的代表,吳向東是典型的“學院派”出身。他持有清華大學建築管理學和工程力學雙學士學位、清華大學交通工程碩士學位及美國舊金山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擁有企業管理、商業地產等方面的廣泛經驗。

2000年,吳向東組建華潤(深圳)有限公司,操刀投資達40億港元的萬象城項目,打造出深圳最大的商業綜合體,首年實現盈利。5年後,吳向東以深圳爲根據地,爲華潤拿下深圳灣體育館、大沖舊改等項目。這些項目至今仍然是華潤置地重要收入來源。一位華潤置地內部人士評價:“哪怕今天一套房子不賣,這些項目持續盈利應該都穩定在百億元之上,抗週期能力很強,慣性也很大。”

2006年1月,吳向東擔任華潤置地常務副總經理、董事總經理,2013年6月擔任董事會主席及提名委員會主席。除了華潤,他在備受矚目的“寶萬之爭”中也擔任了關鍵角色,成爲媒體焦點。

2018年,華夏幸福全力推進產業新城異地複製,其後端複雜的運營管理,要求華夏幸福需組建強有力的商業運營團隊。在華潤集團服役25年的吳向東,將成爲這支商業運營團隊的領軍人。

此外,一位華夏幸福核心高管向記者透露,俞健的加盟主要是爲升級公司治理結構。“增設1名分管財務及融資的聯席總裁,符合行業發展大勢,目前這個行業,對於財務和融資,非常重要。”這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高管表示。

俞健與華夏幸福現任CFO吳中兵爲上下級彙報關係,但側重點不同。俞建更側重於出新,“在產業新城的基礎上,探索一些綜合的新型不動產業務。”他表示,“這是一個增量。原則上,兩個人都對董事會負責。”

俞建入職的節點,正是華夏幸福加強融資的重要階段。今年7月,平安集團以137.7億元價格,從大股東華夏幸福基業控股股份公司手中接手其19.7%股份。11月30日,華夏幸福通過其境外間接全資子公司,向境外專業投資人增發1億美元的“高級無抵押定息債券”,以加強海外融資力度。

俞建的過往履歷和專業性爲他在華夏幸福的職業生涯做了強大背書。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俞建加入華潤(集團)有限公司,擔任財務部資金總監及財務部高級副總監。2014年,俞建加入華潤置地有限公司,離職前擔任CFO一職。接近華潤置地人士評價,俞健是融資高手,備受資本市場認可。

在加盟華潤之前,他還曾在BP香港及倫敦總部的戰略規劃和資金部門工作8年,並在北京和香港的中信集團從事了七年的融資租賃業務。作爲特許金融分析師,他持有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金融專業學士學位及美國密執安大學Ross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擁有二十年的財務管理經驗。“將讓華夏幸福長期在資本運作上的短板提高,”上述高管向記者表示。

吳向東的強勢在行業有口皆碑,此次又拉上了老搭檔俞建,所以一直有人擔心這兩位來自國企的高管,是否能順利融入民企華夏幸福。對此,華夏幸福一位高管向界面新聞表示,“第一,大家願意把事情做好。第二,等他們來了之後過個兩三個月,我們再探討這個問題可能更恰當,因爲現在你連人都沒看到。但我們也不是很擔心這種事情,因爲華夏幸福的風格也分很多種,當時的創業者是一套風格,做戰略是一幫麥肯錫人的風格,做產業的人一種風格,還有不少來自政府和其它企業的同事。但從此前的經驗看,彼此融合的不錯。在華夏幸福,高管的穩定性一直不錯。”

此外,此次人事變動的另一個重要變化,是華夏幸福將確立南北雙總部的運營模式。即原有業務及其管理團隊總部仍在北京,由包括俞健在內的“新高管團隊”管理的業務總部設於深圳。

吳向東入職後,華夏幸福將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75層建立新總部。他掌控的新業務將與老業務分隔,實現“新老劃斷”。“要充分享受新股東和新團隊帶來的利好,又要避免因爲這種不確定性產生的擔憂。” 一位華夏幸福核心人士向記者表示。

他認爲,專注於產業新城的原有團隊已經相當穩定,不會做太多變化。今年,華夏幸福歷史上第一次推出了股權激勵,就是限制性股票和期權方案,其實已經把現有團隊這個產業新城基本上已經綁定在華夏幸福這艘大船上面了。而新團隊的業務,包括康養、長租等,都將是未來探索的方向。

“新的發展依然依託於華夏幸福的這個平臺,因爲很多業務無法脫離產業新城。”他解釋說,“比如我們現在產業新城這個是已經完成所有的,幾乎我們覺得未來中國城鎮化發展,產業化發展最好的是核心城市周邊,就是你未來得很多的基於這種像康養、長租也好,產業園也好,你不能放棄產業新城這個陣地。所以很多時候,雖然新老業務劃斷,但是還是一個協調合作關係,”

從更高戰略層面看,南北雙總部加上吳向東+俞健的組合,將有利於華夏幸福實現新的突破。2018年之前,華夏幸福重倉持有環京地帶。華夏幸福執行總裁吳中兵曾向媒體表示,華夏幸福環京地帶2016年成交1860億元,2017年1500多億元。

2018年第三季度,華夏幸福產業新城不斷落地,新籤PPP項目合作協議項目共17個,其中包括14個產業新城項目和 3個產業小鎮項目,環南京、環鄭州、環杭州、環合肥、環武漢區域初具雛形。華夏幸福總裁孟驚曾表示,2018年華夏幸福的銷售目標中,“希望環京和外地各佔一半”。

由此看來,“南下”成爲華夏幸福必然選擇。這一前提下,南北雙總部佈局符合發展大勢。或許,這場人事變動引發的改變,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南北協同,也不僅僅是兩位“地產老兵”的職業新春,華夏幸福也正在謀劃着更大的棋局,變化只是剛剛開始。

深圳是王文學的福地。

17年前,剛剛賣掉火鍋店投身房地產的王文學,帶着華夏幸福的一位副總和在廊坊市政府當祕書的表弟南下深圳,向當時名震地產界的資深策劃人王志綱虛心求教。王志綱給王文學在京城南邊劃了一個圈,送給他四字箴言:產業地產。

醍醐灌頂之後的王文學自此一條道走到黑,成爲地產行業的一匹黑馬,中國產業地產第一人。

而彼時身處深圳的馬明哲,還在爲平安集團業務免於被分拆而上下求索,四處奔波。巧的是,王文學和馬明哲在發跡之前都曾當過司機。

17年後,兩位“老司機”碰頭了。

2018年9月26日,王文學帶着華夏幸福的一衆高管,飛赴深圳。當天,高管們從下榻之處一起跑至深圳市蓮花山,向改革開放的發源地致敬。

當然,王文學和高管們此行不光是爲了“朝聖”,他們是“抱平安的大腿”來了。

在此兩個多月前,華夏幸福(600340.SH)的控股股東——華夏幸福基業控股股份公司(下稱華夏控股)已將其19.7%股權轉讓給平安資管和平安人壽,平安集團由此成爲華夏幸福的第二大股東。

這一次約見,大股東和二股東是爲在業務及管理上商談合作。《棱鏡》瞭解到,在最後的戰略合作簽約現場,平安集團方面包括總經理任匯川、首席投資執行官陳德賢。

華夏幸福方面則包括董事長王文學、總裁孟驚、華夏控股董事程濤、華夏幸福副總裁趙鴻靖,以及吳中兵、陳懷洲、趙威和傅明磊一衆高管。

對賭背後的大瘦身

平安的入股,極大改變了華夏幸福原定的戰略方向。

2017年年底,王文學在公司大會上提出華夏幸福將誠意正心幹好產業新城,稱這是公司的核心業務,不能動搖。

然而,2018年的形勢,卻讓華夏幸福的產業新城業務不太好乾。

華夏幸福的業務模式是通過跟地方政府簽訂產業園區協議,拿下地塊進行一級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在隨後的土地二級開發中,通過特設的條件,以相對低價拿下住宅開發地塊,通過“賣房子”的利潤來反哺此前的投入和此後的運營。

不過,目前,華夏幸福產業新城的園區結算收入不振,房地產銷售在大幅降低售價犧牲利潤的情況下,依然難有起色。

華夏幸福的經營簡報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華夏幸福產業園區的結算收入爲207億,同比僅增長1%,而其前三季度的房地產簽約銷售額爲846億,同比僅增9%,同期其房地產銷售面積則同比增長53%,達到961萬平方米。

在過去幾年,華夏幸福產業新城板塊已經在全球範圍內跑馬圈地,但如今成爲負累。來源:華夏幸福官網

業務不振導致華夏幸福資金持續喫緊。三季報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其貨幣資金爲379億元,同比下降44.34%,其償還債務付出的資金達到421億元,同比增長144.48%。而其因政府園區收入尚未結算而導致的應收賬款和票據則達314億元,同比增66%。

不同於以往的是,平安集團成爲二股東之後,華夏幸福增加了“對賭協議”壓力。

按照協議,華夏幸福 2018 年度、2019 年度、2020 年度的淨利潤增長率應分別不低於 30% 、65% 、105% ,即分別不低於 114.15 億元、144.88 億元、180 億元。否則,華夏幸福將對平安資管進行現金補償。

而2018 年前三季度,華夏幸福淨利潤爲 78.78 億元,同比增長 26.49% ,要完成對賭協議的任務,頗顯艱鉅。

10月9日,華夏幸福將旗下位於環京地帶的部分項目開發股權80%出讓給萬科,拿到資金32.34億元。

目前,華夏幸福在資本市場的融資成本也逐步走高,2018年11月,華夏幸福境外子公司增發一筆1億美元的債券,利率高達9%。

憂患之下,華夏幸福開始瘦身。此前,華夏幸福已將其天津事業部、重慶事業部裁撤。據華夏幸福內部人士稱,目前其產業小鎮集團也已經撤併到產業新城集團,其京南事業部也大量裁員。

實際上,在今年二季度時,華夏幸福已經開始進行人事收縮。一位華夏幸福地方員工表示,6、7月份的時候,公司地方層面進行了傷筋動骨的人員和架構調整。

華夏幸福的人事變動一向劇烈。“我工作4年多,上面換了5個分管領導,此前華夏幸福業務擴張太快,從知名房企挖了大量的人過來,薪酬都是原來的兩倍甚至數倍,但這些人不一定能馬上適應華夏幸福的公司文化和業務需求,也有很快就走了的。”上述地方員工表示。

華夏幸福三季報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其支付給職工以及爲職工支付的現金達90.75億元,同比增加44%。

上述員工稱,平安成爲二股東之後,華夏幸福有了業績對賭協議,公司的經營壓力更大,加上總體經濟大形勢的影響,減員增效也是必然之策。“我認爲是好事,之前公司就是步子邁得太快,攤子鋪得太大了。”

減員增效同時,華夏幸福的業務模式也因平安的介入而有所改變,雙方的戰略合作協議表示,華夏幸福此後要進軍康養地產、長租公寓等新的業務領域。

“濟濟多士,使於四方,幸福桑梓,華夏以寧。”這是華夏幸福內部編撰的《勸學篇》裏的一句話。而今,華夏幸福的“濟濟多士”或將出走四方,也許是自願,也許是被迫。

在平安集團即將派駐一批高管進入華夏幸福之時,華夏幸福原有的高管團隊是否會有所變動?一位高管表示,“維持不變”,暫時安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