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李双泽  

(图片来源:http://goo.gl/vECkHh

一位中国作者写台湾民歌时期运动的最开始–淡江事件,
有提到著名的李双泽,还有那只可乐瓶。好奇这段小历史的乐迷朋友们,可以读读看。


--

2016-01-06

(转自 两岸青年微信公众平台)

文/王海敏(两岸青年)


原标题:台湾音乐产业如何走向辉煌


唱我们自己的歌!

——是什么缔造了台湾现代流行音乐的辉煌


题记:一首好歌为什么能如此扣人心扉?因为它有著诗一样的文字,梦一样的旋律,天籁
一样的人声,如此多的美好汇在一起,叫人如何不爱。轻轻翻开记忆的匣子,不用刻意寻
找,相信总能发现不少来自宝岛台湾的好歌曾让你百听不厌、如痴如醉。

--

置身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无形的网络,自从智能手机铺天盖地
出现在世界,一切似乎都变得非常简单,只要有手机就可以为所欲为。以至于手机依赖症
成为现代人的通病,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看著手机悄然入睡的。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我们
还曾拥有MP3、MP4、游戏机、电纸书,早些时候还有 Walkman 这种如今看起来十分笨
拙的东西。可即便笨拙,Walkman带给我们的那段由各种港台歌曲相伴的纯真时光,每每
回想起来总是有种岁月如歌的感怀。一个MP3、Walkman 不知妆点了多少年轻男女的梦啊,
本人就有好多次因为熟睡后没关Walkman,白白浪费电池的经历。这一方面要归咎于
Walkman 和电池技术的局限,更多的还是要怪那些歌真的太好听了。尽管每次都会心疼,
但没歌听的时候心更加难耐。

提起那恒瑞时候的港台音乐,真是群星璀璨的空前盛世。比起香港的歌曲,我更青睐台湾的
音乐。香港的流行音乐虽然也红极一时,但是由于粤语歌占的比例较大,总觉得难以产生共
鸣,唯独来自台湾的国语歌曲能既品质出众,又能被所有的华人世界所共赏。台湾之所以能
引领华语歌坛,胜在有一大批音乐人才,其歌手的专业水准是别的地方无法相比的。香港的
知名歌星大多是从影视业出道,唱歌似乎只是他们的副业,所以我们经常能发现香港歌星在
唱国语歌时经常咬字不准,或是存在唱功的缺陷,而台湾的歌星们基本上自始自终都以演唱
为主业,邓丽君等前辈扎实、深厚的唱功也为台湾歌手的演唱水准树立了典范。

从上世界七八十年代的邓丽君、甄妮、凤飞飞、费玉清、苏芮、齐秦、赵传,九十年代的周
华健、王力宏、张惠妹、小虎队,到新世纪前后的周杰伦、SHE、蔡依琳,再到现在仍然走
红的五月天、苏打绿等等。每一个都是华语乐坛响当当的旗帜性人物。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活跃在华语歌坛的台湾歌星可谓不胜枚举,还有江蕙、蔡幸娟等虽然在大陆名气不大,但在
台湾、东南亚却名声赫赫的人物。

虽然上述不少人当红的年代已经远去,但这些歌星的魅力和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如同一颗
颗不落的星辰始终闪耀在时光的星河中。这些成功歌手背后还有很多诸如罗大佑、李宗盛的
知名词曲作家、制作人用富有创造力的幕后工作为台湾音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石。据台湾
有关机构的统计,流行音乐自1970年代在台湾市场大开以来,台湾便是全球华语音乐的创作
中心,迄今全球80%的华语音乐都由台湾音乐人创作。例如,90年代的四大天王、王菲等
香港巨星的成功事实上也深受台湾音乐的影响(比如郭富城就是台湾飞碟唱片捧红的)。
哪怕近十年来走红的梁静茹、无印良品、林俊杰、孙燕姿等东南亚歌手背后的推手也是台湾
音乐人,前两位的制作人是李宗盛,后两位的推手则是林秋离,让事业在台湾起步几乎成为
东南亚歌手共同的选择。对于华语乐坛延续半个世纪之久的台湾现象,我始终心有疑窦,究
竟台湾这个面积不大的海岛存在什么土壤能孕育出如此繁盛的音乐世界?

这段时间通过一些机缘结识了几位台湾资深乐迷,每次和他们交流都能增长不少现代音乐知
识。谈起台湾音乐的兴起,他们总会提到发轫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场「校园民歌运动」。有位
朋友形容说,当年的校园民歌运动就像宇宙大爆炸,台湾乐坛的星空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大约40年前。1976年12月的一天,台湾淡江文理学院在校内正在举办一场
西洋民谣演唱会,当时类似的演唱会在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的台湾司空见惯(主要是受美国影
响),市场也缺乏优质的原创歌曲,充斥著翻版唱片。轮到一个叫李双泽的青年登场。他看到
之前的表演者都唱的是西洋歌曲,志在创作国语歌曲的他早已无法按捺心中的愤懑,刚一上场,
就拿起一瓶可口可乐,大声问台下观众,「我从菲律宾到台湾到西班牙,全世界年轻人喝的都是
可口可乐,唱的都是西洋英文歌。请问各位,我们自己的歌在哪里?!」接著他开始演唱《补破
网》、《国父纪念歌》等民谣歌曲,引起台下一片嘘声。这一事件,在崇洋媚外已久的台湾
文艺界引起了蝴蝶效应,关于「中国现代民歌」的一场论战由此发起,并在之后几期的《淡江
校刊》上有热烈讨论,史称「淡江事件」。(李双泽之后因为在海边救人英年早逝,他创作的
歌曲《美丽岛》在台湾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淡江事件」发生的前一年,音乐人杨弦
在台北举行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演唱会,他发表了六首根据余光中诗作谱写的歌曲,吸引
了不少文艺界知名人士参与,获得了广泛赞誉。


在「唱我们自己的歌」的时代感召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校园民歌运动在台湾拉开序幕,在此后
的多年里一股民歌热潮席卷了全岛。当时著名的民歌手尚有齐豫、陈明韶、包美圣、赵树海、
李建复、叶佳修、苏来、潘越云、郑怡、王海玲、王梦麟、木吉他合唱团等(仅罗列了一部分)。
此时大量的歌词是知名作家的诗作,如三毛、余光中、席慕容、蒋勋等人的作品,人文底蕴
深厚,洋溢著浓浓中国风,而随著罗大佑(他也是从将诗作改成歌起家)、侯德健、李宗盛
等优秀歌曲创作人的介入,民歌运动有了质的飞跃,比初期的淳朴无瑕多了人文关怀和社会
责任,民歌运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些当时创作的优秀作品还深刻地影响了大陆。比如
后来在大陆广为传唱的《龙的传人》就是台湾校园民歌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为侯德健。此外,
还有《橄榄树》、《如果》、《月琴》等大量动人的歌曲。

除了校园演唱之外,广播人陶晓清也是台湾民歌发展的重要推手。她把杨弦的歌作为第一首
中文歌曲在节目中播出,激发了不少年轻听众的创作热情。随后她开放自己的节目,让年轻
的音乐创作者有了一个发表作品的平台。1977年,陶晓清邀请胡德夫、朱介英、吴统雄、
杨祖珺、吴楚楚、韩正皓、陈屏、杨弦等八位民歌手灌录了唱片《我们的歌》,极大带动了
校园民歌风潮。 差不多同期,新格唱片推出了金韵奖,海山唱片创办了民谣风,这两项鼓励
年轻人原创的民歌创作比赛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此外电视歌唱比赛节目如五灯奖、六灯奖
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激励一代年轻人创作属于自己的歌,并将民歌带向市场化。这些在
民歌时期中脱颖而出的创作者,为台湾之后二十多年唱片市场的繁荣打下了人才基础。

经过西洋歌曲和校园民歌时期的积淀、洗礼,进入80年代后,台湾音乐产业开始步入快速发
展期,出现了第一批专业的音乐制作人,个性化的创新热潮在行业形成气候,各路唱片公司
百花齐放,大型唱片公司如追求“乐以载道”的滚石和擅长商业运作的飞碟的良性竞争,引导
著音乐产业的繁荣。1987年7月台湾正式解严,80年代末期的台湾,政治、经济都取得了长
足进步,唱片业也在当时真正发展成为一个分工细化的成熟产业。整个80年代的十年,台湾
唱片销量足足膨胀了30倍。90年代,来自香港、东南亚、美国华侨、日本的歌星们以及诸如
索尼等国际唱片公司都纷纷来台湾开拓市场,台湾本土的滚石公司也积极向外进军,台湾乐
坛进入众声喧哗的黄金时代,奠定了台湾在华语乐坛的王者地位。到97年,台湾唱片业销售
达到巅峰,每个歌手的平均唱片销量以30万张起跳。

如果追溯更早的话,台湾音乐产业的真正发轫其实可以溯源到日据时期,当时日本人把留声
机与唱片带到了台湾,先在教育领域普及,后来一些日本唱片公司来台湾拓展市场。1914年,
日本日蓄公司带著台湾乐师林石生以及十多名歌手赴东京录制了第一张由台湾人自己演奏、
演唱的唱片,这可以视作台湾音乐产业的发端。1930年代,随著工业的进步,原先价格昂贵
的留声机、唱片也开始进入普通家庭。1932年,阮玲玉主演的无声电影《桃花泣血记》在台
热映,也使一首同名宣传歌得以流行。当时台湾第一大唱片公司古伦美亚找歌手灌录了唱片
《桃花泣血记》,这张唱片后来在市场引发轰动,成为台湾流行音乐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市
场上出现了一批热卖的本土唱片,成就了台湾音乐产业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现在仍旧被广泛
传唱的《望春风》《雨夜花》就是那时候的作品。二战的爆发让台湾遭受空前战火的洗礼,
古伦美亚公司被美军的炸弹炸毁,台湾音乐陷入一段较长的停滞期。

49年后,国民政府败退台湾的同时,也把大陆各地的不同文化(包括当时上海的流行歌曲)
和大量的优秀人才带到了台湾。美丽的宝岛,在历经劫波之后,成了不同文化源泉汇流的乐
土,相比当时的大陆,多元的文化基因可以在台湾更加自由地交融、繁衍,这为台湾音乐事
业今后的长期繁荣培育了富含营养的土壤。50年代,广播、有声电影、低转速大容量唱片的
出现成为音乐产业在台湾复苏的平台,台湾歌坛首个偶像级明星文夏在此时粉墨登场,台湾
现代流行音乐产业链至此初现雏形。到60年代,随著电视产业的萌芽,听歌已经不再是难事,
而台视的著名歌唱节目“群星会”、电台举办的各类歌唱比赛则发掘了之后支撑台湾本土唱片
业发展的一大批歌星。台湾的流行音乐在此时开始大量出口东南亚市场,并逐渐形成了自己
的唱片工业模式。

自从新世纪以来,由于网络的冲击越发厉害,音乐产业日渐式微。如今香港的流行音乐已经
没落,唯独台湾仍在坚守华语乐坛的最后一块高地。虽然在台湾,唱片销售同样不太景气,
一个歌手光靠卖唱片很难立足,不过音乐作为最能震撼人心的艺术依然不乏生命力。唱片业
的衰落,并不意味著人们深爱的音乐从此走上末路,相反在科技的推动下,一个更大的音乐
市场已经打开。据台湾媒体介绍,现在的台湾乐坛,CD可能卖不动,但歌星的演唱会却火爆
异常,有说法,开演唱会可能是当下台湾最火的生意。今年4月「阿妹」张惠妹在台北小巨蛋开
唱,在声光电科技的营造下,成就了一场场劲爆的视听盛宴。由于现场声势过于热烈,对周边
居民夜间生活产生了地震般的影响,以后阿妹再申请场地恐怕会成问题。台湾演唱会的火爆情
势可见一斑。据了解,在台湾,热门演出现在基本是一票难求,必须靠运气秒杀,黄牛票的炒
作力度更是远胜股票期货。小巨蛋全年的场地档期也早早就被各类演唱会抢占一空。演唱会产
业的红火还带旺了演唱会技术人才的薪水,以及周边配套产业。不少痴心的歌迷,对于偶像的
追捧,也可谓倾心倾力。比如阿妹此前连演10场,看了5场以上的歌迷就不在少数。

可以看到,台湾的演唱会市场能出现今天这样的盛况,绝不是歌手和歌迷的一时兴起,如果没
有过去几十年音乐文化的深厚积点和代代传承,也就不会有如此众多痴心不移、挚爱音乐的歌
迷,如果没有如此广泛的歌迷基础,演唱会经济的繁荣就无从谈起。而如今一些街头演唱会、
小型室内演唱在台湾更是多如牛毛。时代一直在变,任何产业都逃不过从高峰滑向低谷的自然
规律,但令人欣慰的是,台湾人民(包括音乐工作者和歌迷)对于音乐的爱始终没变。这一切
似乎又有理由让我们回溯到台湾校园民歌开始流行时那段张扬纯爱的青葱岁月。

据台湾朋友介绍,今年台湾还举办过校园民歌三十周年的演唱会,当时有不少大陆的朋友赴台
只为听这一场。台湾的歌,仿佛拥有穿越时空的力量,不仅提升了台湾的魅力指数,也在无形
间拉近了两岸之间的距离。如果没有台湾的音乐,不知道大陆人民还要在对真正好歌的追求中
饥渴多久。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打算有空去台湾走走看看,因为那是一个有爱、有音乐的地方。




注:以上文章为作者投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两岸青年微信公众平台》谢谢。


来源:http://goo.gl/qIbnba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