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0年寫在facebook裡面的觀影心得,沒公開分享的原因,也許是當時有某些隱私的心情想保留。昨天再重看此文,無論當時心情也好,或小說及電影內容也好,早就不復記憶,總覺得像是陌生人所寫的東西。我常在facebook上亂刪文章,還好此篇沒有被刪除,那就公開貼來看看好了。而且日本作家吉田修一最近在臺灣很紅呢!(以下當然會有雷,慎入!!)

趁著參加惡人網路觀影團之便,順便連小說一起買了。我通常會先閱讀完小說,再觀看電影,這次比較例外。根據過去的經驗,通常先看過小說再看電影,會讓我對電影產生幻滅的感覺。好佳在,這次順序倒過來後,覺得電影還蠻不錯的,演員演技也很到位,只是覺得欠缺了什麼東西,讓我不太滿足。還有電影前三分之一鋪陳劇情時,讓我有點昏昏欲睡(可能我真的是老了)。

看完小說後,讓我對惡人產生有別於觀看電影時的想法。首先,在看被害者佳乃威脅祐一的情節時,在電影中,她不停的喧鬧,會讓我有種死了活該的感覺,但透過文字的表現,我只是覺得還好,雖然還是認為佳乃很活該,但不會讓我有強烈的情緒感受。這是看電影過癮之處,當然導演是主要說故事的人,他想引導觀眾進入什麼樣的情境,那是他的自由。

電影中,光代邂逅了祐一後,在腳踏車邊悲涼的哭泣時,這情緒讓同是女性的我產生共鳴,但是,其實小說中並沒有這段敘述。相反的,對於他們第一次及第二次見面,是有更深一點情感上的交流,不單單只是上個牀就結束了的關係。所以看電影時,會讓我覺得情緒不太連貫,再怎麼樣也不太可能上一次牀後,光代就願意和祐一來個愛的大逃亡吧!我真希望電影中關於兩人的甜蜜交流及對話能夠再多一點,而不是用大量的牀戲搪塞,不然這劇情教我覺得好哀傷喔!

而說到牀戲,我很喜歡小說中裡的一段描述--

祐一破壞似的粗魯地愛撫光代的身體。然後又像要修好她似的,緊緊地擁抱住。 破壞又修好,然後再破壞,再修好。光代搞不清楚自己的身體是被破壞了,還是打從一開始就壞掉了。 如果是祐一破壞的,她希望祐一再破壞得更徹底一些。如果本來就是壞的,她希望祐一親手溫柔地修好它。

這段內心的轉折,在電影中也是表現不出來的。透過文字更能把光代的心理渴望瞭解的更透徹。我覺得女人追求情慾往往不在於身體的宣洩,而是更渴求被瞭解、被疼愛。

在佳乃父親欲找大學生增尾理論時,曾對增尾的同學說這麼一段話,讓我覺得很震撼--

『你有珍惜的人嗎?』
『只要想到他幸福的模樣,自己也會跟著高興的對象。』
『沒有的人太多了。』
『現在這個社會上,連珍惜的對象都沒有的人太多了。沒有珍惜對象的人,自以為什麼都辦得到。因為沒有可以失去的事物,自以為這樣就變強了。既沒有可以失去的事物,也沒有想要的事物。可能是因為如此,才會自以為是個逍遙自在的人,用瞧不起的眼神去看那些患得患失、忽喜忽憂的人。但不是這樣的。這樣是不行的。』

我會覺得震撼的原因是,我曾經期待我是那樣的人....。

小說中的結局,不,應該是光代心中的轉折,和電影有點不一樣,應該說電影並沒有交待的太多。小說中的光代,在被祐一極力撇清和她的關係後,幽幽的為自己下了個註解-「一定是隻有我在一頭熱」。只是我想著,那又如何呢?人生曾走過的路,盡全力也是無法抹去的,即使是不被別人認可,它仍是清清楚楚的存在著。每個人,一定要是一頭熱,夢想才能延續、生命才能延續。只有熱情才能將愛點燃。

至於誰是惡人嘛?似乎已不是那麼重要,每個人在人生的某個歷程中,可能有意無意間都扮演著別人的惡人,輕重程度的分別罷了。是非善惡,也只是一時之間他人的評斷而已。我只想這麼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