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旅遊及非遺文化分享,請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小旭文創」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喲

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

我等待著美麗的姑娘呀

你為什麼還不到來喲嗬

如果沒有天上的雨水呀

海棠花兒不會自己開

只要哥哥我耐心地等待喲

我心上的人兒就會跑過來喲嗬

歌曲原唱:王樹理,吳秀雲;填詞:瑪拉沁夫,海默;譜曲:通福;翻唱者:刀郎、蔡琴、卓依婷等。

《敖包相會》是根據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改編的電影《草原上的人們》的一首插曲,創作源自海拉爾河畔的一首古老的情歌,1952年發行的這首蒙古族民歌把「敖包文化」帶到祖國大江南北。

「敖包」的起源?

蒙古族祭敖包習俗發祥於額爾古納山,起源有幾種傳說:

一、源自起初薩滿教祭祀至高無上的神靈「長生天」;

二、源自先民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祈禱;

三、古時草原茫茫無邊,為了辨別方向,人們開始使用壘石成堆,當作路標或地界標誌,發展成一種保護神。

四、起源於氏族社會,是祖籍的一種表徵。蒙古語中「姓氏」一詞,就是由「敖包」一詞演繹來的。因此敖包也是氏族的標誌,是旗徽的變形。

五、敖包是部落作為打仗時傳遞信息用的,作用類似中原古代的烽火台。

六、蒙古部落為紀念戰爭英勇獻身的英雄而壘成的石堆,是天葬英靈的地方,敖包里會存放英雄的遺物。

七、民間傳說,草原先民因思念逝去的親人,但天葬形式找不到遺體,便利用駝羔的悲鳴找到安葬親人的地點,然後壘幾塊石頭或拜幾把土,來祭禮和緬懷親人。如此沿襲形成了敖包。

八、紅格爾敖包的傳說,虔誠的蒙古族牧民為了祈禱重病的母親痊癒,去五台山朝聖請願,得到五台山上一個神奇的敖包的幫助,敖包變幻供品和路燈指引,最終幫助牧民母親康復,牧民和家人們為了紀念和感謝,而在紅格爾堆砌敖包每年來朝拜。

關於敖包的傳說有很多,祈禱吉祥、祭奠感謝為主旋律。


扒一扒「敖包相會」江湖檔案

大名:敖包相會(「祭敖包」)

江湖稱號:「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意為「堆子」、「鼓包」。

江湖流派:蒙古族民俗,是蒙古族盛大祭祀活動之一。

相會日期:多數在農曆五月十三日,不同地區也有差別,但一般都是在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季節,農曆五月下旬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

相會活動:擺放供品,致禱告詞、誦經,轉圈膜拜,祈禱平安等祭祀儀式結束後,常舉行賽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文體活動。有的青年男女則從人群中溜出,登山遊玩,傾訴衷腸,談情說愛,相約再見的時日,所謂的「敖包相會」

行事作風:隆重,熱烈。

江湖眷屬:小敖包、大敖包;單獨一個敖包,或敖包群。敖包頂端插旗杆(或插蘇魯錠),挂彩旗(一般為紅,黃,白,藍,綠五個顏色),旗杆周圍插上大量樹枝,上邊掛哈達(白色或藍色)。此外,敖包也有部落,氏族和家族敖包之分。

戰鬥力:國家級文化遺產

2006年5月,祭敖包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江湖地位:蒙古族最重要的祭祀活動,包含了許多蒙古族傳統文化和習俗,對研究游牧文化、蒙古民族發展史具有重要價值。

地圖系統:起源於蒙古高原的敖包並非蒙古高原獨有。凡是蒙古族相對集中居住的地方,譬如新疆天山、內蒙古草原、青海草原和東北半農半牧區,處處可見敖包的蹤跡。


『敖包相會的領悟』

在古代蒙古人的觀念里,天和地是渾然一體的,他們尊稱天為「慈悲仁愛的父親」,大地為「樂善的母親」。祭敖包習俗也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和崇拜天地思想的表現形式。

現在敖包的形式也有很多創新,敖包文化是草原文化節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在廣袤無際的大草原,常常會看到彩旗飄飄的敖包,彷彿是來自草原遠方的呼喚。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號「小旭文創」)

更多旅遊及非遺文化分享,請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小旭文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