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dee

  不出意外,明天,由人形錦鯉拉米·麥克雷主演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就要在國內上映了。

  作爲一枚Queen的真·僞粉,小阿姨真的好激動!

  不久之前,小阿姨還獨家採訪過倫敦面料與時裝博物館創始人,時尚教母桑德拉·羅德斯女爵士——她曾在1974年,爲Queen的主唱Freddie Mercury設計過一套天鵝演出服。

  當時Queen樂隊剛推出第一張同名專輯,尚未在高手林立的英國站穩腳跟。羅德斯奶奶敏銳感知到Mercury有一顆如同女皇般華麗而傲嬌的內心,不久之後就能如天鵝般脫穎而出。

  不出意外,這身潔白如許的時裝,不僅成爲牙叔最出名的一套演出服,還出現在《波西米亞狂想曲》的預告片裏,讓年近八十的羅德斯奶奶唏噓良久。

  “他輕巧地搖曳着衣服下襬,如同天鵝煽動着翅膀,振翅欲飛。”

  其實,Queen不是第一位和時尚設計師勾搭在一起的搖滾天團。自1960年代以來,不少歐美搖滾明星都有明確的審美標準,更有自己無比尊重和喜愛的時尚設計師——比如大衛·鮑伊和山本寬齋,THE SEX PISTOLS和Vivienne Westwood…雙方之間的合作默契,可以用“共鳴”、“共情”等各種關於“得遇知音”的美好詞語來形容。

  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最好典範,還要數安迪·沃霍爾和地下絲絨。

  如果沒有遇到波普創始人,喜歡搞實驗性音符和探討社會問題的地下絲絨樂隊早該玩完了,最多在紐約格林威治村的俱樂部裏唱唱跳跳賺點外快餬口。

  他們恰恰遇到了一個欣賞他們的伯樂——安迪·沃霍爾。雙方相遇的那一刻,後者只覺得自己的任督二脈被瞬間打開,不僅不干涉他們的創作與作品,還灑出大筆銀子打造出專輯《地下絲絨與妮可》。

  沃霍爾甚至親自操刀設計了唱片封面:沒有樂隊名、沒有專輯名,唱片封面上只有一根能剝開的大香蕉。

  可惜,那張專輯的銷量並不好,只賣出10000張。但這張叫好不叫座的專輯,直接影響了此後將近30年的搖滾樂進程。幾乎每個購買者都玩起了搖滾——大衛·鮑伊、Patti Smith、U2、New Order……幾乎都將這張專輯頂禮膜拜。

  地下絲絨樂隊的價值終於被人認可,他們成爲了上世紀大部分搖滾的藝術源泉,併爲吉他演奏和現實主義敘事歌詞的創作手法,定下了一個普遍標準。

  感謝能與地下絲絨產生共鳴的安迪·沃霍爾。若非他的慧眼識珠,搖滾樂的歷史將徹底未知。

  其實,不僅僅是大牌設計師和搖滾巨星會產生“共鳴”,許多看似兩個行業的人,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卻因爲某些極爲契合的思路,極爲巧合的時間點,就此碰撞在一起,產生無窮無盡的共鳴,甚至帶來一代經典,被無數粉絲和後人津津樂道。

  比如看似枯燥無趣的工業設計,是產生“共鳴”的高頻區——一位優秀的工業設計師,不僅僅上至紅點拿獎和評委們有“共鳴”,更需要用作品打動大衆的思想、精神、身體等各個方面,彼此產生妙不可言的欣賞、信賴與依戀。

  於是乎,越來越多將“人性”發揮到極致的日系設計被不斷挖掘出來。比如日本潮牌御用設計師、商業零售空間教父片山正通;比如爲銀座百貨街座上賓的頂級平面設計師佐藤卓……

  再比如我們無比熟悉的“辯論高手”前田育男,和由他重新設計規劃的馬自達。

  正是有了前田家兩代設計師的不懈努力,馬自達早已是全球汽車年度設計大獎的長期霸主,更是業內公認,將與消費者“共鳴”情緒調動到極致的汽車製造商——尤其是第二代Mazda CX-5。

  從初代到二代,第二代Mazda CX-5的外觀設計靈感一直始終如一,源自我們百看不厭的概念車馬自達RX-VISION。

  是的,RX-VISION這款概念車,象徵着馬自達轉子發動機的未來,可它偏偏長着一副跑車的傲嬌模樣。但馬自達無疑聽懂了消費者的內心戲——我需要一輛SUV,但更希望它有跑車般的極致美感。

  “Car as art”孕育而生——無論是活潑動感的初代,還是成熟大氣的第二代Mazda CX-5,都將這一美學理念最大限度的貫徹落實。

  尤其是後者。

  第二代Mazda CX-5擁有一個無比簡潔的車身側面,但和MUJI的性冷淡截然不同,一旦動起來,周圍的景緻會在車身上形成變幻無窮的倒影,有趣至極,分分鐘秒殺各種棱角分明的腰線們。更讓駕馭者明白,何爲“此時無聲勝有聲”之美。

  除了有趣極簡的車身側面,第二代Mazda CX-5的進氣格柵更將霓虹講求的“精緻”做到極致。純黑的進氣格柵,每一小格都被設計師微調了角度,而每一層甚至每一格角度都不相同,就此產生了向內凹進的美妙曲率。不僅運動氣息濃厚,還讓車頭LOGO產生了奧妙的懸浮感。

  當然,二代車型還新增加的“水晶魂動紅”和“鉑鋼灰”兩款車身顏色。尤其相較於初代的經典“魂動紅”,第二代Mazda CX-5的“水晶魂動紅”在色彩濃度和深邃度上都提升了不少。就有了“所見即所得,再見即傾心”的全新“水晶魂動紅”。

  而塗裝着“水晶魂動紅”的第二代Mazda CX-5,每每在陽光中自由馳騁,就如一尾遊曳的錦鯉,讓人生出“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的沉迷之感。

  同理,還有用同樣配色方案打造的“鉑鋼灰”。

  這些旨在凸顯“Car as art”的外觀細節,看似細枝末節,但對於那些喜愛馬自達的消費者而言,無疑是最大的尊重和共鳴。

  在內飾設計上,第二代Mazda CX-5的主打題目應該是“Less is more”。

  馬自達一直堅信着如此的理念觀:駕駛員應該時刻望着前方的道路,不該被某樣內飾設計所迷惑,更不該胡思亂想着詩和遠方。

  於是,在內飾設計上“Less is more”被嚴肅而精準地貫徹如一。

  第二代Mazda CX-5內沒有什麼特別誇張耀眼的部件,有的只是被兩條平行線完整架構住的空調出風口、裝飾面板、雙閃燈開關等……這不僅在視覺上讓車內更寬敞舒適,也大大減少了駕駛員“望野眼”的概率。

  同時,簡潔並不意味着偷工減料,更不意味着隨心所欲。

  比如空調出風口,從形狀、尺寸、倒角大小、顏色、材質等都進行了嚴謹的比對打磨。爲了這個小部件,馬自達的工程師甚至做出了50種原型,再比對儀表臺高低、空調出風口間距,制熱製冷效果和成本進行多方考量,最終選擇最適合的一款。

  當然,“Less is more”不代表着智能設備的缺席。同時,第二代Mazda CX-5在智能設備的佈局上,更是做到了站在消費者角度,試想最人性的使用習慣。

  首先,包含有智能導航系統的8英寸IPS電容式觸摸屏,集成了觸控/盲控兩種操控方式,操作相較於前代,明顯更加流暢更加迅速。

  不僅繼續支持CarPlay與CarLife系統,還新增一個超級實用的智能大禮包——藍牙、Wi-Fi、車門信息等基礎功能一應俱全,車機互聯導航、車機同屏顯示、胎壓監測、360度全景、語音控制等重要智能應用也一個都沒跑。

  除了顯示車速,還能第一時間將導航、定速巡航、車道偏離提醒等重要信息顯現。

  駕馭者除了能觸屏點擊解鎖各種多媒體設備,更能通過排擋杆後方——由馬自達工程師設置的中央控制旋鈕,方便順手地操控遙控,大大縮短了人車之間的交流阻隔感。

  而作爲長安馬自達旗下首款搭載GVC的SUV,第二代Mazda CX-5更在安全系統上將駕馭者的“激情安全兩相全”天秤座心理摸透了。

  尤其是馬自達原創的i-ACTIVSENSE智能安全輔助系統,除了ACC自適應巡航,還配備了盲點監測、車道偏離提醒、前方碰撞預警、自動遠光控制和剎車輔助等功能。讓任何一位駕乘者,能心神合一心無旁騖地享受“人馬合一”帶來的享受。

  “Less is more”早已深入第二代Mazda CX-5的每個部件與角落。從設計師到工程師,更無比了解馬自達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和心裏訴求,並達成無需多言的共鳴:

  消費者最需要的,不是什麼花裏胡哨的智能科技和魔幻內飾,而是人無我有的駕馭享受,與代步工具帶來的“魂動”樂趣。

  是的,半個多世紀以來,“共鳴”一直是佳作誕生得重要基礎。

  從1960年代,美國波普大師安迪·沃霍爾對地下絲絨的無限支持;到1970年代英國桑德拉女爵對Queen的深度瞭解,再到近年來日系工業設計大師對整個時代的不懈共情……

  還有直接將消費者的“共鳴”情緒調動到極致的馬自達。

  它不僅秉持着品牌一貫以來的“魂動”與“人馬合一”兩大靈魂教條,更將“Car as art”和“Less is more”兩大汽車設計的鐵律完美展現——成就了無數馬自達駕馭者,最引以爲傲的“共鳴”佳作,第二代Mazda CX-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