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春分,一年中春分秋分,是熱與冷的分界。池面綠羅風捲皺,春色便都被喚醒,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春光明媚杏花桃李始盛開,剛剛"似曾相識燕歸來",馬上就"無可奈何花落去"。

春分後半月一個節氣,四月初是清明,四月中是穀雨,每個節氣包括三候,五天一候。春分後第一候是燕飛來;第二候是"雷乃發聲","乃"指陰陽相搏動力還不夠,出聲尚難。第三候"始電",此候即清明,電是陽光,因春雷召喚,雷聲滾滾,一陣煙雨霏霏後大地就新綠,春光萬裏一派勃勃生機。

在古代春分是重要的節日,春分祭日源於周代,《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因而這一春分習俗便流傳下來,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到了今天春分祭也不再有了,也少了這種對自然敬畏的儀式感。相比鄉村,城市裏的春似乎少了些爛漫,都市裏的人對春回大地的感觸,只餘匆匆的步履。

讀讀古人描寫春風的句子,想象與春天約會的樂趣,也是美的享受,比如白居易的"一樹春風萬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元稹的"三日春風已有情,拂人頭面稍憐輕";溫庭筠的"莫霑香夢綠楊絲,千里春風正無力"。只可惜如今的人都太匆忙了,可能都沒時間去感受了,或者已經喪失了這種對自然細膩的感觸了,只留下朋友圈有關春天的濾鏡照片,訴說着現代人的寂寞。

過去農業社會很重視二十四節氣,可是如今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根本不知道是什麼一回事,也不再理會春分、秋分,而在古代就有”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的詩句,現在農村也有“二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的諺語。立春後開始插秧,那段日子多數會下雨,水田泥土溼潤,是最佳時機,也是一年中忙碌的時節。

在埃及阿斯旺,紀念拉美西斯二世的阿布辛貝神殿,有一道長廊,每逢春分跟秋分這兩天,陽光會精準投射在法老王的像上。古埃及人很清楚太陽在黃道上的移動變化,瞭解大自然與人之間的秩序,順應順應四季節律,與自然和諧共處。

《赳赳說千字文》作者胡赳赳說,孔子有問“請言志”,他的學生曾點說得最好:“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別的學生說的都是家國天下的大事,而只有曾點說的是順應春天的節律——暮春時節,大家一起郊遊雅集,馳目騁懷。之後又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也繼承了順應四季節律這一傳統。 順應四季的節律這個傳統一直是中國的主流,“家國-天下模式” 和“家園-自然模式”相較而言,後者纔是真諦。那什麼又是天人合 一?其祕密就隱藏在四季輪轉,二十四個節氣之中。

立春後,最有趣的屬放風箏,這也是順應節氣的休閒。春分前後清氣上升,微風飄蕩,正是放風箏的最好季節。”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是一副如詩的畫面,這個活動?傳承至今,在南京春分時,放風箏去的最多的地方,是燕子磯。

除了休閒,當然還有喫的,春分最鮮的莫過於春筍。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就有“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詩句,江南人家最喜春筍,素有“葷素百搭”的盛譽,炒、燒、煮、煨、燉等皆可,常見的有春筍炒肉、油燜春筍,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最美的讚譽。

而人生的滋味,莫過於黃庭堅的詩“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字面的意思是當年春風下觀賞桃李共飲美酒,江湖漂泊一別已是十年,常對着孤燈聽着秋雨思念着你。更深的是表達,桃李春風,人世間最美的時節,如何才能不負春光?但只有歷經了歲月裏的風雨,人生纔會更有味道,如同陳釀的酒一樣。

春思無託世情如絮,此時尋春,最美意境必在王維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是人的精神與自然融合最美的境界,這也是中國人精神家園的祕密,就藏在春意盎然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