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日本人爲什麼要將漢字牢牢守住的話,就在於守住了漢字就守住了心魂”,有日本漢字研究第一人的白川靜教授說。

《文解字》的作者許慎說:“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解釋成白話文就是,漢字是五經六藝的根本,是王道之政的發源,前代人用漢字來留給後世經驗知識,後代人憑藉漢字認識瞭解古代。

因爲有漢字,即使到今天,中國人依然能讀懂經史子集、諸子百家、詩詞歌賦,《楚辭》、《史記》、《資治通鑑》、《天工開物》、《本草綱目》、《紅樓夢》等等,幾千年來漢字沒有斷,中國的歷史文化也就一脈相承。

中國古代的著作汗牛充棟,但常用的漢字不多。白川靜教授曾做過這樣的統計,《論語》總字數爲13700個,用字數是1355字;《孟子》總字數爲35000個,用字數是1889字;《詩經》總字數爲39000個,用字數是2839字;李白詩994首,字數約77000個,用字數是3560字;杜甫詩約1500首,用字數4350;善用奇字的韓愈,詩約400首,用字數是4350,與杜甫匹敵;即便是網羅了漢魏六朝詩文的《文選》,其用字數也只不過在7000左右。

趙孟頫行書千字文

漢字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根本,漢字本身是有意義的,是有來龍去脈的,但如今很多人不知道漢字的本義。中醫專家徐文兵外出講學講《黃帝內經》第一章《上古天真論》,學生不解認爲天真就是傻,不懂事,徐文兵說天真的反義詞是人爲,人爲合起來就是僞,學生還是不明白。

白川靜教授認爲,要改變這樣的現狀,必須從孩子入手,因爲只有在學記漢字的最初階段掌握漢字的構成原理,才能理解得深,理解得正確,記得牢。爲此,他甚至撰寫了以中學以上文化程度讀者爲對象的簡明字源字典。

比如書中是這樣解釋“地”這個字,土地也有“好生”之德。天地未分的時候,是一片混沌,最後開始分了,“輕清者爲陽,上升成爲天,重濁者爲陰,下凝成爲地”。地的作用是什麼呢?“萬物所陳列也,”就是萬物都要擺在上面,地是承載萬物的。《易經》裏和地對應的是“坤”,“厚德載物”,指的是一種寬容、順服的狀態。“天”是讓人不停地行動,地則要人有一種寬博、從容的氣象,能動、還要能靜;而且要待人也應該寬厚。

再比如“有”這個字,”有“就是你不該有的。中國哲學中,有無相生,老子說:”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說文》:”有,不宜有也。“也就說,”有“字指的就是那些你不該有的東西,一個總是想要佔有的人,總會感覺什麼都沒有。司馬遷說:”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珍惜已經有的,不汲汲於不能有和不該有的,才能常居有的狀態。

在一次活動上,有個小朋友問胡赳赳,爲什麼”忙”是心丟了,而不是心死了?胡赳赳回答道:”豎心旁代表着心,’亡’字的本義是人在戰場上手持盾牌逃跑了,可不就是心丟了?”如果現在的老師不講字的來源和流變,小朋友理解字就會缺少一層和生命、大自然相關連的認識。我們的文化也會越來越膚淺,喪失了漢字本來的就有的智慧。

“漢字裏一直就根植着強壯中國人精神的’靈丹妙藥’和和和洞察萬事萬物本性的大智慧。比如德者得也,告訴你道德的含義首先是你要自得’,要自得,首先要“自律”。因爲,道德是不能去律他的,要自律自得,自己受用,自己做到,別人才能心悅誠服,此之謂教化”,胡赳赳表示。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根”,承載了中華民族古老靈魂的鮮活生命體,《赳赳說千字文》講出了漢字的“生命”起源,值得我們去好好研讀,由字而文,由文而人,如此方是中國式的人文精神和人格保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