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王怎麼可能是偽命題呢?

球王目前只有貝利和馬拉多納兩人,他們都來自南美。斯蒂法諾雖然到不了球王的級別,但他也是阿根廷人。只有普斯卡什是匈牙利人,但他也不是球王。

球王只看兩個硬性指標。

一個就是世界盃奪冠。無論多麼厲害的球員,沒有世界盃冠軍,就不能稱為球王。從世界盃誕生至今,貝利和馬拉多納兩個人,都用不可思議的天分、技術推動足球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頂級的榮譽。

要明確的是,世界盃在20世紀一直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足球賽事,到了今天,就算歐洲職業足球聯賽和歐冠、歐聯等杯賽更具觀賞性,技戰術含金量也一直走在世界前沿,但世界盃依然是所有球員事業的巔峯,超級天才只有拿下世界盃纔有資格被認為是球王,這個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不再重複。

另一個是對足球的推動作用。貝利和馬拉多納,都是世界盃歷史上的最強者,除了擁有雷米特杯(貝利時代是雷米特杯)或者大力神杯,這兩人都用自己超卓的個人技術、對球的控制能力、對隊友的指揮能力,對比賽的理解能力,推動足球的影響力在全球範圍內快速攀升。

貝利時代,是技術足球和進攻潮流的天下,當時的巴西隊人人皆巨星,而貝利依靠更勝一籌的技術表現力,也就是個人技術應用於比賽和獲勝的能力,成為所有人的榜樣。至於為什麼南美球員的技術能力更好,其實很複雜。

南美球員從小更強調個人表現,而只有出類拔萃的個人表現,纔是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源泉。這個可以說是地域特性,但並不完全是。南美球員的表演慾望更強,他們把足球視為玩具和遊戲,其中更多的是遊戲,以獲得掌聲、歡呼為最大動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鳥」加林查,他各種匪夷所思的過人,是因為觀眾喜歡看,但是他過人之後獲得的破門機會也是多到富餘的地步。

另外,技術應用上,歐洲球員從小更強調合理和實用,這樣能循序漸進地培養整體比賽能力,但合理、實用並不意味著循規蹈矩,這就是為什麼歐洲拉丁派和荷蘭全攻全守足球能大行其道的原因。

歐洲不是沒有類似的球員,但歐洲頂級球星,在個人技術上是不如南美球員的。從近代足球到現代足球的發展歷程來看,南美球員趨向於將個人技術轉化為個人戰術執行的有效延伸,而歐洲球員更趨向於將個人技術為整體戰術服務。然而當南美球員擁有極高的戰術素養之後,個人技術的優勢能極大地優化戰術,從而進一步打破整體戰術,推動戰術向更高層面發展。

貝利是將個人技術融入到整體進攻戰術當中的最直接推動者,他的個人技術不僅賞心悅目,還能夠強化隊友的進攻效率,帶動隊友的技術發揮走向更高的層次,直接催化了歐洲流派和南美流派的對立。在那個時代,貝利的個人技術也許比不上加林查這麼炫目、夢幻,但他確保了球隊所有人都能以更美麗、更可怕的方式贏得比賽。而三次贏下世界盃的曠世成就,足以幫助貝利成為球王。

另外,貝利定義了10號的江湖地位,將豐富的個人技術變成比賽標準化的內容,這是無法被忽視的。

馬拉多納則不一樣,當歐洲整體陣型快速成熟、戰術目的和執行力不斷被重視,球員在不同位置上分工越發明確的時候,需要一個最強者依靠前所未有的個人能力,來挑戰、檢驗甚至打破這個進程,迫使整體進攻和整體防守進一步走向結構化。這個最強者區別於其他球員的一大特徵,就是自帶體系。歐洲球員本身的技術劣勢,是沒有辦法自帶體系的,南美球員無疑更符合這個特徵。


我覺得貝利和馬拉多納是球王,而歐洲沒有「球王」這樣的說法,主要還是因為足球文化和土壤的不同。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大多數南美球員的腳下技術,以及在小範圍內處理球的細膩度,是要好於歐洲球員的。為什麼會這樣?這或許是培養模式的不同。南美球員很多是踢街頭足球出生的,而歐洲基本是成體系化青訓模式培養的。但是我不覺得歐洲沒有真正意義的球王,只是在歐洲的文化裏,更喜歡有皇帝、大帝這樣的稱呼,沒有球王這種說辭而已。

根據貝利和馬拉多納球王稱號的由來,我們不妨來推斷下「球王」的標準。第一,世界盃冠軍隊的絕對核心;畢竟世界盃是所有球員的夢想,也是世界上最高水平足球舞臺。第二,他們一定要有過人的領導力,以及在場內場外對於足球的推動作用。貝利當年踢球時,定義了10號是進攻核心的江湖地位;退役後,他經常出現在各種公開場合推動足球的發展。而馬拉多納踢球時,是阿根廷的象徵;退役後,在他接手阿根廷國家隊打出糟糕戰績之前,也一直是阿根廷人心中的驕傲。

那麼有符合以上標準的歐洲球員麼?我覺得至少有一個,那就是足球皇帝貝肯鮑爾。作為隊長,幫助西德拿下歐洲杯、世界盃;作為主教練,帶領西德一次世界盃亞軍、一個世界盃冠軍;球員時期他是場上「自由人」踢法的開創者,也是「歐洲足球先生」獲獎名單中第一個後衛球員;當教練之後,推動了352打法,前些年和貝利一起被評為國際足聯百年最佳球員,作為申辦委員會主席幫助德國舉辦了一屆成功的世界盃……可以說在足球世界的影響力,貝肯鮑爾和貝利絕對是齊名的,要遠遠的超過馬拉多納。而足球皇帝這種說法,也絕對不亞於球王。


釣魚問答,事實上世界媒體普遍稱呼的三大球王:球王貝利,阿根廷球王馬拉多納,法國球王齊達內。看球三十一年,球王我只服齊達內!貝利,遠古大神,一輩子在美洲廝混;老馬,除了1986,沒有拿的出手的戰績;克魯伊夫,世界盃是硬傷;貝肯鮑爾,後衛出生,非主流足球文化;大羅,兩次重量級較量都輸給齊祖,俱樂部成績更是慘淡。論技術,齊祖被聯合國祕書長安南稱為人類文化遺產,史上最優雅的技術大師!論戰績,齊達內所處的時代是史上最強沒有之一的年代,巴西、義大利、葡萄牙、英格蘭、阿根廷、荷蘭、克羅埃西亞、捷克都是黃金一代,還有丹麥、瑞典……基本上都是各國史上最強陣容,不管是國家隊還是俱樂部齊祖都是核心和領袖,擁有齊祖的法國隊各路碾壓,幾近不敗!離開齊祖的法國隊人見人虐,重要賽事難求一勝,連熱身連中國隊都能輸!!!


這裡我先更正一下,首先題主提到的普斯卡什——球王之一是匈牙利人,也就是歐洲人。所以即使按你的分,也不是沒有歐洲人,然後咱們慢慢說。

不可否認南美盛產球王,四大球王其他三位都是南美的。南美相比歐洲的確有著更加強的天賦。說到底,足球是拉丁民族的傳統運動,在民族國家林立的歐洲,羅馬時代拉丁文化大一統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而南美洲我們知道又稱拉丁美洲,在大航海時代基本是西班牙與葡萄牙的勢力範圍,拉丁文化也真正在這裡得到的傳承。由於近代化起步晚,沒有像歐洲一樣因為發達從而受到現代文明的侷限,因此拉丁美洲的足球也可以更多地保留原始活潑的風貌。在現代化程度高的歐洲足球逐漸成為項目,成為學問,大家踢得也更加理論,而在南美洲,球員從小都是自由自在成長起來的,所以可以想到他們的天賦會保留更多,踢得也更有想像力。

說完了南美人踢得好,就要說歐洲人踢得沒有不好。球王其實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你無法定義他。你要說按世界盃,馬拉多納只拿了一屆世界盃,斯蒂法諾和普斯卡什又沒拿過世界盃。貝利也沒踢過什麼有含金量的聯賽。所以你拿榮譽去衡量球王是不標準的。貝利是球王因為他改變了世界盃,馬拉多納是球王因為他是別樣的英雄。歐洲球星同樣不差,他們更加偏好藝術感強烈的稱號,天鵝王子範巴斯滕,憂鬱王子巴喬,冰王子博格坎普等等……實際上,一來球王的概念在定義了已有的球王之後就被廢止了,因為「球王」本身就代表著「過去的傳奇」。二來它更是一個形容已經離場的人的詞語,所以現在,還是先不要叫梅西球王。

等到這個時代結束後再回頭看看,你就會發現,歐洲不是沒有球王。並且,是不是球王根本不重要,球王是為了讓人們銘記感動,而不是為了讓人們計算功名。


馬拉多納定義了球王的個人技術能力和領袖能力的最高標準。全球球迷票選世紀最佳(球王票選)得票53.6%,其他全部球星46.4%說明瞭一切!

沒生活在那個年代系統看過老馬的球迷,無法體會老馬的厲害,個人巔峯傳射的技術水平,是技巧、力量、鬥志的最強綜合者,他帶領的是弱隊以弱擊強和強大團隊的一員是完全不同的,其吸引面對的防守強度和人數是其它人尤其是現在的球星無法想像的,八十年代馬拉多納的名聲大概只有非體育領域的邁克爾傑克遜可以一比,甚至連喬丹也遠遠不及老馬,全球球迷的公認的世紀最佳說明瞭一切,選馬拉多納是因為他超越了時代的巔峯技術水平、統治力。

老馬所在年代巨星薈萃,金球獎評選83年的濟科和86年的老馬以外一般只對歐洲球員,80.90年代南美足球是領先於歐洲的其代表性個人榮譽是南美足球先生老馬六次獲獎,與三次南美足球先生的濟科,三次金球獎的普拉蒂尼和兩次金球獎的魯梅尼格是那個時代的傑出代表,而老馬不僅是因為86年曠古絕今的一個人的世界盃脫穎而出,也因為在當時世界第一聯賽的意甲統領弱小的那不勒斯挑戰北方四強,在最激烈的意甲賽場兩奪冠軍創造了奇蹟,大多數第一代看央視轉播的球迷是通過世界盃欣賞到老馬的球技,意甲89年才開始錄播錯過了老馬在意甲的巔峯演出,其展現的個人技術、傳射組織、大局觀、統治力、面對的防守強度和自身領袖能力都是迄今為止最巔峯的存在!詮釋了球王的競技標準獲得了全世界球迷的廣泛認同!

老馬的反叛和挑戰強權不符合足聯的心意因而受到很多不公的待遇,在這方面後來從政的貝利更符合國際足聯的政治需要!如果選頭銜榮譽是貝利畢竟是在強大的巴西隊(五大巨星)三次世界冠軍,如果說個人綜合能力、統治力老馬絕對是足球史上第一人了!

南美球員個人技術能力比較強踢法漂亮,老馬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濟科、老羅、大小羅、梅西也都是才華橫溢,而歐洲足球風格更注重整體性,個人魅力稍顯不足,可以說出大師難出球王;歐洲巨星中足聯也曾力推過希望歐洲也有球王,曾經接近球王的普拉蒂尼和齊達內也因為世界盃上的功虧一簣無法獲得廣泛認同而最終止步。


首先提醒一下題主,貝利、馬拉多納和斯蒂法諾是南美球員,但普斯卡什則是歐洲人,他是匈牙利人。

本人覺得,南美盛產球王,而歐洲足壇很少出這樣的球員,主要是土壤原因。題主所列的這些球星,來自南美的,基本都是從貧民窟走出來的,他們從小很難得到正軌足球機構的培養,基本上都是從街頭足球走出來的。在街頭,一名球員想獲得別人的關注,那麼你必須擁有良好的腳下技術,在狹小的空間裏必須完成突破。

僅拿歐洲足壇和南美足壇來說,南美足壇的球星們,很多都是通過街頭足球的考驗,這對他們的技術是一個極大的磨礪。我們通常所說這個球星,技術路子有點野,就是他從街頭足球出來的。街頭足球的球星,普遍腳下技術好,身體狀況倒是不重要,通常情況下都是靈巧性球員,個子相對矮矮的。很多街頭足球的球員,被發現後,被送到當地青訓機構,才開始慢慢注意身體的培養,讓身體有足夠多的肌肉,使得平衡性更好。

反觀歐洲足壇,雖然有很多球員也是窮人家的孩子,但他們從小可以獲得青訓機構的培養,因為他們所處的國家發達,福利待遇比較好。歐洲的球員,普遍注重身體狀況,這與他們的技術同時發展。相比起南美足壇的鬼才,歐洲球員相對「平庸」一點。這就是造成了南美球員與歐洲球員不同的原因,我們通常來說,技術平庸的南美球員,都說最不像南美球員的南美球員。

足球是一種觀賞性運動,技術好的自然會獲得更多的關注和讚美,所以,從街頭足球走出來的球星,自然在這方面要優於歐洲球員。


誰說歐洲沒有球王?我們知道的球王,似乎只有貝利和馬拉多納兩人,但實際上並不是。

球王一詞是活生生的中國製造。1920年代,香港給中國球員李惠堂冠上了"球王"稱號,這應該是最早被稱之為球王的人,如果還有那應該是高太尉。而在1976年8月,聯邦德國《環球足球雜誌》評選出了五大球王,分別是:巴西的貝利、阿根廷的迪斯蒂法諾、德國的貝肯鮑爾、匈牙利的普斯卡什以及中國的李惠堂,進一步確認李惠堂的球王身份,當時李惠堂已是亞足聯祕書長和國際足聯副主席。

貝利球王的稱號則是源自葡萄牙語O Rei,意為國王。他最早被用在貝利身上,還是1958年2月26日,那年貝利只有17歲。巴西著名的裏約-聖保羅對抗賽上,桑托斯5-3擊敗美洲隊,18歲的貝利個人打進四球而且每一個都是個人能力的傑作,賽後巴西著名劇作家內爾森-羅德里格斯在其球評稱他為「O Rei」。此時「O Rei」就是王者的意思,就是某一領域傑出人員的誇讚,還未上升到個人標籤上。不過隨後日後貝利個人成就越來越高,受歡迎程度越來越廣,「O Rei」一詞被用及的概率越來越高。貝利也就成了巴西,乃至拉丁美洲的「O Rei do futebol」即足球之王,這個詞的本意並沒有什麼特別。

可能我不太懂外語,也可能是歐洲文化不同。

高度民主化的歐美社會,已經很少用「王」這種口吻去稱讚某一人,譬如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竟然稱呼的是烏幹達大獨裁者阿明。反而是越落後、文明開化不足的地方,更容易滋生更人崇拜,更容易產生造神運動,因此「球王」也的確更容易誕生在拉美地區。球王一詞在中國因為簡單直白的釋義,也極其容易被傳揚開來,別說足球皇帝四個字不好傳播,飛翔的荷蘭人、飛奔的少校,這些外號你們都知道是誰嗎?

如果放在歐洲文化語境中,貝利的外號The King of football,並不見得多高大上。德國名宿肯鮑爾被稱為足球皇帝(The Emperor)、凱撒大帝(Der Kaiser),Emperor、Kaiser這兩個詞在西歐是至高無上的榮譽,King只是統御一國類似中國古代的諸侯都可以稱之為King,而Emperor是唯一的皇帝。歐洲歷史上,只有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人才可以加冕。公元前29年,屋大維為羅馬元老院封為「大元帥」(Imperator),始為歐洲第一位皇帝。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300多年裡,各王紛紛崛起,但卻沒有一人可以被觀之以「皇帝」稱號,直到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被羅馬教皇正式授予「奧古斯都」,稱為歐洲人共同的皇帝。後面哈布斯堡家族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權地位,再後來就是拿破崙稱帝,他們都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王。

這一點在中國歷史上也類似。中國周邊遊牧民族建立了多個政權都可以稱之為王,包括高句麗、大理、吐蕃、琉球、東瀛等地都可以稱之為,但是他們絕不敢自稱為「皇帝」,皇帝陛下是隻有天朝正朔才能使用的稱號。


國際足聯從來沒有給貝利和老馬發個牌子,上面刻著The King of Footabll。這個稱號得從1999年世紀之交說起,國際足聯推出的"世紀最佳球員"評選(FIFA Player of the Century),中國媒體圖省事,一傳十、十傳百就翻成了"選球王"。那年筆者上高中,這個評選可是爭論的夠嗆,尤其是阿根廷和巴西兩國吵的不可開交,最終結果貝利和老馬共同當選,原因也很奇特:

國際足聯搞了兩套評選機制,一套是網路投票面向球迷,一套是專業媒體投票。結果互聯網投票方面,馬拉多納以53.6%的得票率遙遙領先,貝利只獲得18.5%的投票,第三第四分別是尤西比奧和巴喬,當時飽受傷病困擾的羅納爾多排名第七。但是在專業媒體投票方面,貝利幾乎是碾壓性的優勢,得票率高達72.75%,馬拉多納只獲得6%的得票,還不如皇馬名宿迪斯蒂法諾。

最後國際足聯就宣佈,兩個渠道的第一名都是世紀最佳球員,也就產生了所謂的兩個球王。然而馬拉多納當時和國際足聯關係並不好,認為國際足聯暗箱操作,讓他和貝利平分球王榮譽,他堅持自己是實至名歸的。於是2000年頒獎晚會當天,馬拉多納先上臺領完獎,拍拍屁股就走了,都沒登貝利上臺領獎。此後國際足聯還搞了幾次有類似"球王"評選的活動,比較知名的是:

2004年國際足聯百年慶典,貝利和貝肯鮑爾同獲 FIFA Centennial Award

2000年國際足聯合作機構IFFHS組織記者和球員共同選擇的歷史最佳球員,貝利、克魯伊夫、貝肯鮑爾、迪斯蒂法諾和馬拉多納排在前五位。

也許我們口中的球王,別人並不認同呢?


足球是整體項目,球王並不是必選項。所以歐洲雖然沒有球王,但注重團隊,有眾多球星,有三劍客,有足球皇帝,有憂鬱王子,羅馬王子。有了他們,團隊勝利了,就不需要球王這種絕對核心了。

梅西,是在歐洲成長起來的。很多球王,都是在良好的足球環境中得到鍛煉的。所謂,生之者父母,養之者沃土。

在整體足球水平較高的環境中,加上球員本身的天賦,纔可能出現一代球王。


誰說歐洲沒有球王?!提問題請先做功課好嗎?!

歐洲大陸德國人一一貝肯鮑爾!足球界公認的「凱撒大帝」!!!

(凱撒大帝一一貝肯鮑爾)(凱撒大帝一一貝肯鮑爾)

荷蘭足球全盛時期的代表人物已故荷蘭球王一一克魯伊夫!!!

(一代歐洲球王一一克魯伊夫)

(已故一代球王一一克魯伊夫)

(已故歐洲球王一一克魯伊夫)(永遠懷唸的一代球王一一克魯伊夫)

上面就是曾經叱吒足壇,成就與當今世界球王比肩,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歐洲雙雄!

記住他們的名字德國人一一貝肯鮑爾!

記住他們的名字荷蘭人一一克魯伊夫!


因為球王本身就是一個國產的稱號,是我國球迷YY的產物,國外以及Fifa官方並沒有這種頭銜。唯一認可的是進球最多人的是羅馬裏奧。要看誰是一個時代的代表,去看fifa官方的世界盃配圖就行了。

另外歐洲沒有球王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南美和歐洲一直有著一種微妙的平衡,(上古大神我就不說了,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而且足球理念和戰術也與現在明顯不同) 九十年代足球商業化後尤其明顯,兩邊各會捧一個巨星,從普拉蒂尼和馬拉多納,巴喬和羅馬裏奧,齊達內和羅納爾多,c羅和小羅,卡卡,梅西。兩邊始終是各捧一人,比如98年世界盃則是硬生生地把齊達內這個之前並沒有太大名氣的捧上神壇,看看之前的歐洲和世界明星隊的比賽,以及法國在四國邀請賽上的表現就知道齊達內其實離世界第一人還差很遠,但世界盃將其捧成了和大羅同框的歐洲第一人。

話說世界盃也是個神奇的地方,98年法國黑了巴西,02年還給巴西一個冠軍,02年韓國黑了義大利,西班牙,06年和10年兩隊各拿一個冠軍。但現在西班牙和德國的集體主義風格讓歐洲很難再出現一人獨大的球王了,不出意外下一個時代的代表應該是內馬爾和姆巴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