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回民街,幾乎就是西安的代名詞,來西安,不逛回民街,簡直就跟去杭州不逛西湖是一個道理。但也會有很多人撇嘴說:又貴又難喫,都是蒙外地人的。

這話其實不盡然。因爲這裏,還是有不少上百年幾十年的老字號,非常正宗,前提是,有個當地人領着你逛。

且看我如何在當地朋友的帶領下,逛遍回民街!

其實回民街並不是隻有一條街,而是附近多條街道的統稱:由北廣濟街、北院門、西羊市、大皮院、化覺巷、灑金橋等數條街道組成,靠近鐘鼓樓和城隍廟。

上午十點左右,行人還不多,慢慢邊走邊看,十分愜意。

甜盤子, 就是八寶飯了!我還是蠻喜歡喫的,隔水蒸熟了,又香它軟又糯。

祕製烤羊蹄。

滿街石榴榨汁。我有個朋友在臨潼,家裏有幾棵石榴樹,每年到秋天的時候,就招呼我們去喫石榴,雖然路遠不一定都能去,但卻記住了西安是產好喫的石榴的這一事實。

西北乾燥,水果存放時間長,所以秋天收穫的石榴放到現在,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來一杯嗎?很甜哦!

網紅店,東南亞甑糕,但據說味道其實一般般,街邊別家賣的,也都很好喫。

稀糊爛,真是奇怪的名字,不過很多人排隊哦,是家老字號。

這家的小酥肉,也是很有名的,冬天,酥肉易存放,喜歡喫的,帶點回去吧!

這家的元宵也是不錯的,老字號。

說北方的元宵做法和南方不一樣。北方的元宵,是把餡放在米粉上,滾啊滾,米粉把餡裹起來,就成了元宵。南方的,則是把米粉搓成團,把餡包進去。所以,作爲一個江南長大的孩子,我始終沒弄明白,餡放在粉上滾,怎麼就能變成一個個牢固的元宵,疑惑……想想南北的差異,也是挺有趣的。

狗頭棗,意思是一個棗子有小狗的頭那麼大,雖然有點誇張,但也有小孩子的拳頭大小,算是名副其實。

據說在陝北,黃河兩岸離河不超過40公里的範圍裏,生長出的棗子最爲好喫,特別甜,軟,糯,喜歡這口的,不要錯過了哦。

轉個彎,就到了最熱鬧的、遊客眼裏最經典的回民街,北院門。大街上的人驟然多了起來,一忽兒就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了。

biangbiang面。跟我一樣,只會讀,不會寫的,大有人在吧?

高家大院,是個榜眼府邸,可以進去沾沾文氣。

鐘樓的背面。

開始我以爲黃桂是某個地方名字,後來才知道並不是,柿子餅的原料,是產自臨潼的火晶柿子,去蒂去皮,加麪粉揉制,包入各種餡料,油煎而成。黃桂,就是桂花漿了。

炸好的柿子餅,一個個碼放整齊,油亮金黃,買一個嚐嚐吧?

回民街並非全是小喫,也有賣各種小玩意的。這家的小兵馬俑,就很可愛喲!

還有壎。壎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舊石器時代,人們常常用繩子繫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能發出聲音,漸漸演變成了壎。

壎的聲音低沉卻婉轉動聽,十分清麗,一直想買一個,學來吹。開玩笑說,哪天出國玩,沒錢了,就街頭賣藝,吹壎,這麼古老中國的樂器,保證能震住一波老外!

桂花糕,看攤主手持小刀,飛快地沿着大糕體一片片切成長條的小糕,那連貫的動作,也是件很藝術的事。

鏡糕。把熟的糯米粉壓在糕點模子裏,再放在爐子上蒸熟,澆上玫瑰醬,沾芝麻和碎果仁,就可以喫了。十分香甜鬆軟。逛街餓了,卻還沒到正經飯點時間的時候,喫上一塊,再好不過了。

陝西也有油茶,和我喫過的廣西油茶不一樣哦!

走過這家店,我隨便一瞄,啥,朕略萌?皇帝有萌萌噠的嗎?

原來這三個字,出自唐玄宗李隆基的《石臺孝經》,古人豎書,這三個字只是在碑文上剛好排列在一起而已,並非“朕是個萌萌噠皇帝”的意思哦! 不知道被哪位眼尖的網友發現,於是流傳開來。

這塊《石臺孝經》,目前在西安碑林,有“第一迎客碑”之稱,《孝經》由文帝孔子撰寫,唐玄宗親自作序註解並書寫,唐肅宗李亨題寫碑額,一碑集三帝,非同凡響,所以去碑林的朋友,千萬別忘了瞻仰下啊!

卡通的可愛小玩意。

餓了,那就喫碗羊肉,哦不,牛肉泡饃吧!記住這家老字號,老米家大雨泡饃。整個回民街有好幾個老米家,只有這家纔是李逵。

做泡饃的麪餅,是有說法的,必須用生面烙,這樣,泡在湯裏,才筋道,不會很快就散開來。

掰饃是個細緻活。最好每顆饃都掰到小指甲或玉米粒大小,纔算地道。據說掌勺的師傅也會看,如果饃掰得好,煮的時候就會很用心,因爲他知道碰上了個地道的喫貨,不能隨便糊弄。

我這碗饃,每顆大概大拇指甲那麼大吧,肯定是不合格的……

煮好的牛肉泡饃來了,就着糖蒜,在我這個從小喫米飯長大的江南人嘴裏,居然覺得還挺好喫的。

旅行不就是這樣?不管喫得慣,還是喫不慣,當地的美食,碰到了,就嘗試一下唄!

路過一家饃店,這是爲懶人準備的——出售機器切好的饃饃。不過老喫客說,這樣的饃饃,切口封得比較死,泡在湯裏,味道不容易進去,就沒有手掰的那麼鮮美了。

看看時間,差不多一點,街上也開始人潮洶湧起來,我們也該撤了。怎麼樣,跟着我和西安朋友逛回民街,有沒有看出點不一樣來?如果你下次來,記得先看我的文章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