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日,讓我們一起撩開這些歷史建築的面紗 【新民晚報】 自媒體 第1張

圖說:新開放的修道院公寓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劉歆 攝

今天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市有100處文物建築將免費開放,其中陝西北路上的上海辭書出版社、修道院公寓、楊浦區圖書館新館、靜安新業坊都是首次對外開放,這些歷史建築的過往充滿了故事與動盪,在當下的重生煥發着新時代的氣息。從西到東,從南到北,讓我們循着城市歷史文脈的蹤跡,慢慢摸索,瞭解默默佇立的它們,在磚牆間看見依然鮮活的生命力。

老建築裏故事多

位於陝西北路的上海辭書出版社,原為香港太平紳士、曾經的香港首富何東在上海的居所。何東住宅佔地約17畝,早年四周用竹籬笆相圍。何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大規模投資上海,委託鄔達克設計建造了該處寓所。整幢樓為仿英國文藝復興時代的新古典主義風格,進門首先看到的是四根高大的愛奧尼亞柱,柱頭有渦卷,十分氣派。東門有兩對牛腿支撐,還有豐富的廊飾,進入中廳,便是何東家族經常舉行舞會的地方。

花園是中式的,小橋流水,曲徑山石之間,幾棵古木老樹尤為引人注目。一棵是近百年的古藤,歷經滄桑仍婉蜒遒勁;另兩棵是百年香樟,粗壯挺拔,濃蔭蔽天,為這座古園名宅增添幾分雅意。

1957年,毛澤東主席倡議重新修訂《辭海》,建議由上海來完成此事。第二年,何東住宅就成了中華書局辭海編輯所。以後,編輯所改組為上海辭書出版社,並於1979年正式出版了新版《辭海》。

非遺日,讓我們一起撩開這些歷史建築的面紗 【新民晚報】 自媒體 第2張

圖說:修道院公寓的院子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劉歆 攝

位於復興西路62號的修道院公寓如今被改造成了衡復風貌展示館,展廳內一張弗立斯夫人的老照片吸引了不少遊客的駐足。她的丈夫弗立斯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東亞地區最大的投資公司“新豐洋行”的合夥人之一,夫婦二人就居住在修道院公寓內。弗立斯夫人是當時上海名噪一時的交際家,每週都會在家中客廳宴請滬上中外名流,宋美齡、張學良都曾參加過她的沙龍,梅蘭芳、林語堂等文藝界名流也曾到訪過復興西路62號。後來,該公寓被用作湖南街道辦事處等單位的辦公地點,如今修舊如舊又恢復到了當初的模樣。

圖說:楊浦區圖書館 楊建正 攝

被稱為“小故宮”的楊浦區圖書館新館具有80多年曆史,前身是舊上海市圖書館,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大上海計劃”中的主要建築之一。修復後,該建築的黃色琉璃瓦屋面以及屋檐下的斗拱彩畫,讓門樓成為了整個建築的視覺中心。外表雖然古色古香,但內在卻是相當現代的圖書館,有豐富的藏書,100TB的數字資源,692個閱覽座位,這座老建築已重獲新生,成了上海市民和外地遊客愛逛的書香寶地。

工業遺存仍鮮活

民生美術館新館位於靜安新業坊內3號樓,新業坊地處新靜安腹地汶水路210號。此處原是上海冶金礦山機械廠廠區,始建於1959年。建築蘊藏着上海近代工業向現代工業邁進的歷史縮影,具有時代烙印的牆體、大部分紅磚式廠房、斜尖屋頂和內部結構,本身就有着一種形式美,甚至工業區內的鬱鬱蔥蔥的綠植都被全部保留了下來,原有的工具倉庫被改造為辦公空間,濃密的爬山虎覆蓋在廠房的白牆上。

圖說:民生美術館新館內景 官方圖

民生美術館新館的改建及設計以“知白守黑,空色有無”為理念。從視覺上,用最簡潔的色彩襯託藝術品最豐富的含義,美術館平均層高達5米,其中核心筒展廳更是高達12米,這對於當代藝術作品的展出十分有利。正在其中進行的“如來——宮島達男作品展”上,體量龐大的影像作品佔據了一個又一個的空間,主廳一個頂天立地的影像裝置作品迎面而來,充分展現了前工業空間的優勢。此地,公眾與空間、與歷史的斷裂被迅速地重新連接,工業歷史的文脈就這樣在新時代的文明中繼續鮮活地存在着。(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趙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