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雍正民族關係思想的內容是什麼?其演變過程又是怎樣的?

  清世宗雍正皇帝(1678.12.13—1735.10.08),全名愛新覺羅·胤禛,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滿清入關之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十三年。雍正帝在位期間,立志“以勤先天下”,自詡“朝乾夕惕”,勵精圖治,頗具建樹。目前,學術界對雍正的研究碩果累累,但對其民族關係思想卻鮮有研究。雍正在位期間民族關係錯綜複雜,他根據當時的情況提出了冷靜理性而又得當的的民族關係思想,在施政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天下一統,華夷一家”爲核心,“因俗而治,恩威並用”爲基本準則,“武力爲主,撫綏爲輔”爲基本手段的比較完備的民族關係思想體系,影響深遠。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 1722 年),康熙帝在暢春園駕崩,皇四子胤禛即位,以明年(1723 年)爲雍正元年。在登位詔書中,雍正帝大談其得位之正,又將其親親之宜,“朕纘承大統,朕之昆弟子侄甚多,惟思一體相關,敦睦罔替,共享昇平之福,永固磐石之安”。雍正即位以後不斷宣揚這些觀點,但是,朝野對其繼位的合法性卻仍有異議。雍正七年(1729 年)爆發的曾靜、張熙一案,更是直言其“奪位”。爲此,雍正編纂《大義覺迷錄》刊行天下,爲之辯駁。雍正七年(1729 年),湖南永興屢試不第秀才曾靜派其學生張熙投書川陝總督嶽鍾琪,勸他同謀舉事,並提出了“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論”的思想。嶽鍾琪接到張熙的投書後,甚爲惶恐,將此事上報雍正皇帝。

  雍正針對曾靜、張熙一案大做文章,併爲此編纂了《大義覺迷錄》,該書中收錄的雍正上諭中明確提出了“天下一統,華夷一家”的民族關係思想。“天下一統,華夷一家”的觀點是雍正民族關係思想的核心早在先秦時期,“大一統”思想就已經出現。在雍正看來,大清朝秉承天命,作爲中外臣民的君主,在處理民族關係的問題上,不能用華夷來區分蒙受撫綏愛育的百姓,普天下的百姓,沒有不知道大清朝是大一統國家的。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雍正一直視天下一統爲其統治的終極目標,併爲此付出了極大努力。

  雍正“天下一統”的民族關係思想主要體現在中央集權、國家的統一、思想的高度統一三個層面。雍正爲實現其“天下一統”的民族關係思想,在政治實踐中做出了不懈努力。其一,加強中央集權,將六科給事中改隸屬都察院,削弱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其二,整頓吏治,緩和日趨緊張的民族關係。康熙朝後期,吏治鬆弛,疏於政務,實行“寬仁”的施政方針,導致官員貪污橫行,吏治腐敗,社會矛盾逐漸凸顯出來。雍正繼位後,緩和社會矛盾,提高君主集權。其三,爲高效處理西北軍務,設立軍機房,上傳下達,提高行政效率。雍正年間,因與準噶爾部策妄阿拉布坦作戰,爲緊急處理西北軍務,設立了軍機房,從內閣中挑選謹慎可靠的中書有清一代,文字獄甚是氾濫,這也是當時民族矛盾與民族衝突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側面反映。

  明亡之後,滿清入主中原,一些漢族士大夫持有的傳統的華夷觀念遭到徹底顛覆,但他們仍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一直以反清復明爲己任。這種排滿情緒無處宣泄,最終以文字爲媒介表現在思想文化中形成了某些言論,這些言論流露出對清廷的不滿最終觸及了當朝忌諱,形成了文字獄。清前期的文字獄是滿族統治者對漢族士大夫民族意識和反清思想的實際反應。雍正年間文字獄大興,其中以曾靜、張熙一案的處置最爲特殊。在此案審理過程中,雍正爲控制思想輿論,親力親爲,辦理機密事務得尤爲重要。爲實現“天下一統”的宏圖,雍正亦大力強化特務組織,控制輿論,加強思想的高度統一。

  首先,設立粘杆處。粘杆處,又稱“血滴子”。粘杆處的官方稱謂爲“尚虞備用處”,是雍正創立的特務機關,類似於明朝的錦衣衛、東廠、西廠。因爲粘杆處的特殊性質,史書鮮見其資料。不過,雍正任用密探來獲取情報應是事實。其次,將康熙朝出現的密摺制度化,全面實行奏摺制度。學術界向有“漢承秦制”之說,“清承明制”也爲大多數學者所接受,滿清入主中原後,雖然保留了部分舊的制度,但是,大部分是因襲明朝的典章制度。清朝初期,地方官員上奏皇帝的報告都是公開的,不利於加強皇權。有證據表明,康熙三十二年(1693 年)出現了祕密奏摺,稱爲“奏帖”。

  康熙晚年時,密摺制度已經大體形成,但是體系還不夠完備。雍正即位以後,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奏摺制度。綜上所述,我們認爲雍正提出的“天下一統,華夷一家”的民族關係思想是一種較爲進步的思想。雍正提出的這種相對平等的民族意識,在祖國疆域之內,把挾帶着民族習慣各異、語言風俗不同、生產生活方式不一的不同民族視爲一箇中華大家庭,使得華夷一家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由此,雍正不僅把中國凝聚成一個包括中原地區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華夷一家”的王朝,還促使這種相對平等的民族意識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這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歷史上無疑具有超時代的進步意義,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民族分佈格局的形成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