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国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含义:有的人想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叮当作响的金币、金光闪闪的丝绸;有的人想到深宫里的阴谋、政变和险恶的政治斗争。而大多数人会想到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如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幻想出这座历史名城华美的地平线和圣索菲亚大教堂举世闻名的穹顶。可是这还不够,拜占庭帝国意味着更多。

其兴也勃焉:君士坦丁大帝的丰功伟绩

拜占庭帝国的起始时间并不确定。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人将时间定在君士坦丁大帝于324年将国家的首都从罗马迁往拜占庭;有人认为应从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开始;有人又觉得,应从47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算起。不过帝国灭亡的时间可以确定: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结束了这个千年帝国的国祚。

圣索菲亚大教堂里君士坦丁大帝的镶嵌画 来源:historytoday

若将君士坦丁大帝迁都作为帝国历史的起点。可以看到帝国的重心由西向东转移,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君士坦丁堡大兴土木,将全国范围里的精美雕像和纪念碑移往此地(其中一些如今仍然存世),将其转变为一座世界大都市。此外,君士坦丁还接受了基督教,将多神教的罗马转变为信仰单一神灵的国度,此外他还参与制定宗教政策,镇压异端,为帝国日后的宗教政策奠基。

帝国的第一任皇帝叫君士坦丁,最后一任皇帝也与他同名。更巧的是,两位皇帝的母亲也都叫海伦娜。在两任皇帝之间的帝国走过一千多年。

这一时期的历史首先是国家的上升期。公元6世纪,君士坦丁堡已成为全欧最大的城市,居民超过40万。还有恢弘的城墙拱卫都城,城墙分内墙、外墙,另有狭长的护城河环绕四周。高耸的城墙既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又能抵挡一波又一波敌人的入侵。同时全国的宗教领袖也聚居在此,掌管全国的宗教事务。而帝国内部也更加单一,抵挡住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欧洲民族大迁徙,这也导致帝国的希腊色彩更加浓厚。

拜占庭帝国疆域图,来源:historytoday

等到公元6世纪在位的查士丁尼皇帝,他给拜占庭帝国的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这一时代,帝国试图通过战争手段重新征服西部失去的领土。北非的汪达尔王国于534年被拜占庭灭亡,554年帝国又控制了意大利。与此同时,查士丁尼还组织编撰以往的罗马法法典,颁布新法,汇成《罗马民法大全》,巩固了法律作为帝国统治支柱的地位。时至今日,这部法典评价也非常之高,在法律领域内意义十分重要。现在拜占庭帝国以罗马法,基督教信仰和希腊文化为基础。帝国的发展也导致文化繁荣,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也成为帝国国民耳熟能详的经典。

查士丁尼皇帝镶嵌画,来源:historytoday

大教堂矗立 外教也来袭

查士丁尼也是个伟大的建设者。帝国的标志性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在他统治期间建造的。这座于537年完工的大教堂今天来看都是一件杰作。直径约32米的雄伟穹顶给让当时人不知道自己是在天堂还是人间。到15世纪,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才超越了这座建筑丰碑。不仅如此,他还在全国各地修建类似的宏伟建筑,彰显自己的权威。他认为自己是上帝在尘世的代表,努力压制异端,关闭了雅典学园,将帕特农神庙改为基督教堂。此外他也追求秩序,让地中海的交通在自己的统治下更为顺畅。

今日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来源:historytoday

好景不长。541年,帝国国内爆发大规模瘟疫,大量人口死亡。这种类型的瘟疫直到750年都在拜占庭帝国反复肆虐。542年春天,可能四个月内君士坦丁堡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非命。在某些地方,瘟疫造成的破坏可能至今都没恢复。由于瘟疫打击,在查士丁尼时代结束时,帝国财政捉襟见肘,国力衰退。到公元7世纪初,他征服的大部分领土都丧失了。

查士丁尼之后的混乱到公元7世纪希拉克略皇帝继位后得以缓解,他击败了帝国在东部的劲敌——波斯,似乎恢复了帝国国力。但随着信仰伊斯兰阿拉伯人的崛起,拜占庭帝国失去了亚洲大部分领地,首都君士坦丁堡甚至遭受围攻,帝国的生存都成问题。

此时拜占庭帝国的重心转移到小亚细亚。领土按军区划分,成为行政与军事相结合的区划。军区首长同时握有民事、军事大权,士兵从小农中招募,由国家提供保障。此外,由于阿拉伯人的入侵导致帝国的宗教也受到冲击,国内的宗教政策也发生改变。由于伊斯兰禁止偶像崇拜,公元8世纪起,帝国皇帝也禁止崇拜原有的圣像,并将他们摧毁。这样的政策被称为“破坏圣像运动”,历经反复,到公元9世纪才告一段落。

“破坏圣像运动”结束后,帝国又开始了一次长期的复兴。部分领土得以收回,大部分东欧国家接受了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并使用拜占庭传教士创造的字母文字。这使得拜占庭文化在东欧广泛传播,影响至今。此时拜占庭国内的文化也开始复兴,国内学者开始对古代的各种典籍进行归纳、编纂,在学识渊博的皇帝君士坦丁七世(944-959)的主持下,大量文献得以梳理。古典文化也继续发扬光大。

盛世危言:伊斯坦布尔从何而来

然而,掩盖在复兴之下的帝国的危机。由于军区长官权力过大,导致军事贵族获得越来越多的权力,并且开始大肆兼并土地。虽然有皇帝立法坚决反对,但很快国家陷入长期内战,直到大贵族阿莱克修斯·科穆宁继位,建立科穆宁王朝,稳定了政局。此时的局势与之前截然不同,东方有咄咄逼人的异教徒塞尔柱突厥人,西方信仰基督教的拉丁人也对富庶的拜占庭帝国垂涎欲滴。阿莱克修斯向西方请求援助,导致了十字军东征。在1180年之前,拜占庭在与十字军的交流中大体占据主导,但随着之后与十字军关系恶化,1204年十字军攻击拜占庭帝国,并占领绝大部分领土,包括首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大约沦陷了六十年,才被拜占庭人夺回,但帝国遭受的重创已经无法恢复。此时的帝国总体实力远不如从前,但仍有一定国际影响力。一方面,帝国陷入无休止的内战,被西方人与土耳其人围攻;另一方面,帝国的文化事业又逐渐兴旺,为日后的文艺复兴也提供思想源泉。此外,帝国的势力虽然衰落,但帝国文化的载体——教会却依然强大,使东欧和俄罗斯都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成为了相近的文明。1453年帝国的灭亡虽然为这段历史划上了句号,但帝国的影响却依然深远。即使是君士但丁堡的新名称——伊斯坦布尔(Istanbul,来源于希腊语eis tin polin,“进城去”)也与帝国文化相关。

一部奇书:成就世界的拜占庭

拜占庭笼罩在神秘与辉煌下的历史使人为之神往。到2014年,澳大利亚著名的主持人理查德·菲德勒带着儿子乔伊完成了一次伊斯坦布尔之旅。着迷于拜占庭帝国光辉灿烂又丰饶复杂的历史,围绕着传奇城市君士坦丁堡,菲德勒在旅途结束之后写下《幽灵帝国拜占庭》一书。于是,读者得以窥见拜占庭历史上最不同寻常的故事,包括文明的冲撞,帝国的陷落,基督教的兴起,复仇、贪欲和谋杀。随动荡故事同时展开的,则是父子间关系的悄然转化。历史、回忆与感受相互交织,犹如教堂墙壁镶嵌的马赛克图画,异彩纷呈。拜占庭帝国的盛衰,与君士坦丁堡这座大城的沧桑变迁,均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该书中文版于今年3月出版,为国内读者也提供了一条观察这个古老帝国的渠道。

《幽灵帝国拜占庭》书影,来源:豆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