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請自答了。

如果周世宗柴榮不死,局勢肯定大不一樣的。

第一,周世宗的本色。

周世宗的性格,歷史記載「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是個當領袖的好苗子,事實也證明瞭如此。被稱之為「五代第一名君」。

第二,周世宗是名正言順的即位。

雖然郭威和柴榮不是一個姓。但是郭威沒有後代,又欣賞柴榮,所以是平穩的政治過渡。不會因為即位問題,造成內耗和不良影響。這兩點趙匡胤和趙匡義都有出現過。

第三,幽雲十六州的戰略地位。

幽雲十六州分為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沒有天險,但是有長城的阻擋。黃土高原地勢比較高,是形勝之地。開封簡直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

第四,先北後南,還是先南後北。

周世宗的戰略是先拿下幽雲十六州。趙匡胤是先統一南方,再打北漢和契丹。

戰略誰對誰錯都難說,但是我比較認同周世宗的先北後南。因為柴榮當時的形式比較適合先收復幽雲十六州。

第五,遼國動蕩和腐敗。

遼國到了遼世宗,遼穆宗的時期。局勢動蕩,耶律祭割殺了遼世宗,遼世宗的兒子耶律璟反殺了耶律祭割,是為遼穆宗。這是收復幽雲最好的時機,周世宗當時拿下幾個州,準備接下一舉攻克幽州。昏庸的遼穆宗想放棄整個幽雲。

可惜周世宗突然去世。再一次打遼國時,趙匡胤陳橋兵變,就沒有打成。

趙匡胤即位後,就開始先南後北的戰略了。

遼國再遼景宗即位後,進入全盛時期,機會一去不返。

第六,後記。

歷史沒有如果。也許柴榮能拿下幽雲十六州,子孫後代能不能守得住,也難說。不過幽雲十六州和後來的靖康之恥,永遠是後人心中的痛。


柴榮不死,不過是趙匡胤做的事柴榮來完成罷了,收回「幽雲十六州」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不是柴榮打仗多厲害可以決定的。

至於說,柴榮選擇什麼樣的社會制度和軍事制度,應該是跟趙匡胤無二致的。

削弱武將權力,不是趙匡胤個人意志決定的,在他之前的每一個皇帝都在削弱武將權力,只是都失敗了,但他們一次次的削弱武將權力,使得武將權力很小了,才能讓趙匡胤可以「杯酒釋兵權」,纔可以後面的軍事改革,

五代十國,五十四年五個朝代八姓十四個皇帝,太平天子康熙一人就61年,所以說幾乎每個皇帝都是非正常死亡的,這些改朝換代的開國皇帝,都是前朝武將,也就是說,他們都是武將造反奪得天下,

他們都是武將造反奪得天下,自然都會去打擊武將,怕他們也造反,但結果都是亡於武將造反,

所以,柴榮肯定也會這樣做,只是還沒來得及就死了,如果不死,回來了也會削弱武將權力的,

至於幽雲十六州,那是不可能收回來的,這並不是趙匡胤軍事才能不行,不是軍事制度不行,不是宋朝不如漢唐。

漢朝的生產力是遠高於西部、北部的遊牧民族的,這樣他們在打擊遊牧民族很有優勢,所以遊牧民族根本不跟你打,主力你也找不到,你給他城池,他們也不要,治理不了,還會讓你容易攻擊。

但遼金元不一樣,他們也有首都,有城池,也能統治中原地區,能統治農耕文明,生產力跟中原沒有太大區別,中原地區的優勢就減少了,而劣勢凸現出來了,他們就敢跟你大軍團作戰,不跟你玩遊擊戰,也可以佔領你的地盤,所以你跟他們和談、和親、歲幣就沒有用了,他們要土地。

柴榮也不是神,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個帝王而已,不能說有兩場小勝,就覺得他天下無敵,

如果說,項羽在分封后不久就死了,會不會說,如果項羽不死,就能統一天下?

如果諸葛亮跟劉備一起死了,你會不會覺得,諸葛亮不死,就能統一天下?

柴榮比項羽、諸葛亮厲害?顯然不是吧!


如果郭威或柴榮不早死,中國歷史一定會改寫。

郭威,後周太祖皇帝,後周的建立者。郭威很小的時侯父親被殺,母親帶他逃難時又不幸離世,從小由姨母帶大。郭威生得高大魁梧,從小愛打抱不平,18歲那年應招參軍,後依靠自己努力,協助劉知遠稱帝,建立後漢,因有功,被封統帥大軍的將領。後劉知遠病死,其子劉承佑繼位為後漢隱帝,時郭威統帥全國兵馬平定國內造反,後又大敗契丹,名聲遠揚,由於功勞太大引起後漢隱帝的猜忌,派人刺殺郭威,結果郭威知悉此事,便起兵造反,結果後漢隱帝殺了郭威在京城的全部家眷,郭威帶兵擊敗後漢軍,殺後漢隱帝,先立了個傀儡皇帝,後皇袍加身,逼迫太后及皇帝禪位,自己做了皇帝。

郭威在位僅四年,在位期間努力革除積弊,重用賢臣,崇尚節儉,仁愛百姓。拜孔廟,尊儒教,整吏治,治河患,努力恢復生產,在治國方面頗有能力,為後周及宋的統一打下基礎,如果郭威能活長一點,那麼後周會更加強大,為統一做準備。郭威於公元954年病逝,享年50歲。

由於郭威所有兒子死於後漢隱帝之手,所以只能把皇位傳給他的養子柴榮,柴榮也是郭威的侄兒,從小由郭威撫養長大,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柴榮繼位後,整頓軍備,勵經圖治,大力發展經濟,對外南征北戰,攻後蜀、擊南唐、破契丹,將後周版圖不斷擴大。

只可惜柴榮在位僅六年,英年早逝,在商議取幽州時病死,年僅39歲,柴榮一世英名,要不足英年早逝,哪來的大宋王朝。

要是柴榮多活10年,那歷史上的宋朝就要改成周朝,而且柴榮在,趙匡胤絕對不敢造反,只可惜歷史不能重來。


歷史肯定會改寫。後周是中國歷史上最遺憾的朝代。

公元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公元959年,柴榮英年早逝,病逝時年僅39歲。

後周不足十年,兩代雄主。特別是柴榮,柴榮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典型,假使再有十年,天下必定一統於柴榮之手。

次年,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迫使柴榮幼子退位,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宋。有了柴榮的奠基,趙匡胤便順利的開啟了他的一統之路。

但是趙匡胤兄弟沒有柴榮的雄才大略,大宋300年,也沒有收回幽雲16州,後期只能偏安。

現在研究《宋史》的時候,同時還有《西夏史》和《遼史》等,中國在宋時期也是一個分裂的國家。如果柴榮能再活十年的話,有可能就統一中國了,歷史就大大改寫了。


歷史沒有假設,更不能重演,只能推演分析,討論,我認為不會有結論。

郭威建立後周後,當了三年後周皇帝,死後世宗柴榮繼位,傳位恭宗是小皇帝,而趙匡胤掌握軍政大權,搞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在古代,奪了權的統治者會殺死前統治者的,而小皇帝才五,六歲,是宋開國功臣,名將,善良的潘美抱走保護起來沒死。而郭威,柴榮都是短命皇帝,柴榮繼位時年齡大,身體不好,就活不長,只當了一個月皇帝就駕崩了。就活著也無能為力,但郭威在位時已統一了很多地區,為趙匡胤統一大宋打下基礎。我的看法,歷史就只能如此,不會改寫。


時勢造英雄,英雄影響時勢,郭與柴生前己證明瞭其非凡的政治與軍事能力,實力總是此消彼長的,有郭柴龍行虎步,遼金元恐怕只能躲著走,難有生存空間,可以想像,中國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宋金蒙古三國演義恐怕就沒機會上演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