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追求個性的時代。但父母卻發現:家中寶寶的個性也太強了!叫他往東他往西,老跟爸媽對著來;他認準的理兒,八頭牛都拉不回;一不順心直跺腳,哭鬧撒潑發脾氣……天啊,我家怎麼會有這麼個「倔寶寶」?!

「天生倔」寶寶,「我天生就這樣,有問題嗎?」

特徵:1.喜歡的東西可以關注很久。2.如果做某件事時受到挫折,就會發起倔脾氣,再也不願意配合了。3.想要某樣東西時就會表現出非要不可的行為。

調整心態:直面爸媽喜歡乖寶寶的真實原因——大多是為了自己省心省力。改變這種心態,包容寶寶天性中的倔強。

轉移注意力:當您感覺到寶寶開始浮躁不安時,可用他感興趣的事或物品吸引他,來避免倔強局面。制定規則要有個過程,不要說制定就制定,說執行就執行,寶寶一時間不容易達到目標,親子之間容易產生矛盾。

「鬧獨立」寶寶,「為什麼我什麼都應該聽你的?」

特徵:1.小沒有「倔」端倪,從2歲開始「癥狀」顯現,2~4歲是個高峯。2.強現象出現之前寶寶往往有多次就某事對大人說「不」、「不要」等表現,但被忽視了。3.人在,寶寶特別倔。如家長能顧及他的感受,寶寶往往能「大度」接受,並不會倔強到底。

避免爸媽講話「聖旨化」:接受寶寶在家中有他的權利,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看待。

給寶寶面子:避免在很多人在場時嚴厲地批評寶寶,可事後提醒,或當看到他將要犯錯誤時,先主動說「你很乖,不會……」

讓寶寶有選擇的機會和被尊重感,如問他「你想先刷牙還是先洗澡?」

《時尚育兒》雜誌,為孕、0~3歲家庭提供權威育兒、生活消費指南,點擊右上角關注。


昨天一個老家長諮詢了一個問題,我認為很多家庭也有類似問題出現,那我們今天分析的主題就以她提問開始吧!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齊麗娟問題解析:其實,你的孩子可能根本就不算倔強的孩子。一般來說,任何孩子都會在面對某些倔強的時候。所以,你有可能是在孩子身上做了過多的投射,因為小孩子通暢都是很正常的,不會出現「過於怎樣」的情況。

投射,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常用概念。它的意思是,當我對於自己本身的一些經歷有負面感受時,我通常不敢直面自己的這個特質,而會把我的特徵轉移到其他人身上。一單看到其他人有同樣的特質或感受時,我就會很敏感的發現它,然後開始指責別人,因為我不敢指責自己,指責自己很痛苦,指責別人卻可以理直氣壯。所以,一個人越是不喜歡自己,他投射出去的東西就越多。同樣,一個越不喜歡自己的父母,他罵孩子也越多,因為他全都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所以,正是因為倔強曾經給你帶來過痛苦,你把倔強投射到孩子身上,讓你覺得孩子過度倔強。再比如,如果你小時候常常被欺負的那種小孩,一旦你有了自己的孩子,然後看到他被欺負,你就會完全沒辦法接受。其實,在孩子們的社交活動中,一個孩子被人欺負是很正常,有時候他被欺負,有時候他又被人欺負,但你痛苦的童年經歷會讓你把孩子正常社交中的情況放大稱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所以,說回來倔強,你的孩子有可能只是正常的倔強。如果你認為「因為我曾經的倔強讓我受過很多苦,所以我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那麼,其實你沒有看明白,你並不是在對孩子左右幫助的引導,你不過是對孩子遼過度的投射讓孩子的「倔強」變的扎眼!

因此,這個問題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做媽媽的你,要解決自己的問題。你要去面對自己的倔強,看一看倔強從前給你帶來的影響,是不是隻有負面呢?因為它曾經給過你慘痛的經歷,那從這個經歷裏,你是否學習到什麼?另外,這個倔強是否也有好的一面呢?

倔強,是生命力的一種表現,是敢於堅持自己的一種信心,所以通暢生命力越強的人越倔強,也越自信。所以,你不需要把倔強的特質去掉,只需要加上智慧,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要有彈性,什麼時候必須堅持。因為你很倔強,所以當別人意見和你不一樣時,你不會輕易認為自己是錯的,這很好。同樣,因為你知道自己是倔強的,在下一個判斷、做一個決定時,你應該提醒自己要從跟角度看事情,認定一件事情之前要有更多考慮,這樣才能減少因為倔強帶來的錯誤。

另外,你必須看到倔強帶來的好處,而不是隻有壞處。任何一種天生的性格特質都是如此,一定會有好的一面,不可能只有壞的一面。

只有這樣,當你面對的確實是一個倔強的孩子時,你才能客觀的分辨其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然後你纔能夠告訴他:「倔強是好的,但有時候倔強可能會讓別人不喜歡你,讓你痛苦。」你也要告訴孩子,他現在還小,如果碰到沒有辦法決定該怎麼做的事情,他也可以問問別人。

齊麗娟老師溫馨提示: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這方面,哪些因為倔強受過的苦,一定要勇敢去面對,不能因為苦過,就完全抹殺這個特質。抹殺的結果,只能孩子一表現出倔強,你就指責、惱怒,這樣孩子會認為倔強是不好的,那麼他也無法學會怎樣去駕馭這種個性,利用這種個性好的一面。


現在很多父母都為這樣的孩子傷腦筋,感覺孩子小時候特別聽話,可是越大越不聽管教了,不但不聽還經常鬧彆扭。孩子太倔強,作為父母要理性的認知孩子,在耐心引導。

第一:孩子小時候得到的關愛太多,要什麼就給什麼,想怎麼著就怎麼著,形成了霸道性格。當他們的願望不能得到滿足時,就大哭不止,倔強的誰勸都不聽。父母應該先讓孩子冷靜下來,再給孩子將道理,問他"真的能夠這樣做嗎?"讓孩子學會自我自疑,讓孩子發現那些自以為是的想法是不對的。

第二:有時候父母對孩子要求太過嚴格,希望孩子各個方面都很優秀,在孩子有錯誤、不乖時就打罵、使用暴力,久而久之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孩子知道自己錯了,也要對抗,父母生氣就會打罵,孩子這樣越大越倔強。父母應該改變「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傳統教育理念,耐心教育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第三:父母要教會孩子理智的對待自己,還要讓孩子正確的對待別人,可以聽取別人的意見,尊重事實,尊重他人。孩子有同理心就可以學會約束自己、寬容他人,不會隨心所欲,倔強脾氣也能有所改善。


如果遇到孩子犯強時,實在是扭不過來,怎麼辦?

第一,盡量說服教育,打通思想,啟發自覺。這就要看家長的本事、功力了。

第二,如果說服教育行不通,可以策略一些,改變思路,把要孩子做的事改為跟孩子做遊戲,用一種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孩子做。小孩子畢竟是小孩子,一般還是比較活泛,沒有大人那麼「頑固軸」。

第三,如果還是行不通,有的時候,就需要家長思想「活泛」一點兒,來個腦筋急轉彎,對孩子做「暫時」的退讓,調整自己對孩子的要求,以緩解對抗、對峙的狀態。這不是屈服於孩子,而是「戰略「上的退讓。

孩子的情緒正處在激動狀態,無論家長說什麼,怎麼說,他就是聽不進去,跟孩子沒完沒了地較勁,這沒有什麼實際價值。一方面,會使家長更加生氣,孩子也會忍受很大的委屈,「兩敗俱傷」。何必非要這樣做呢?

家長是成年人,是教育者,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中,家長是矛盾的主導方面,應當比孩子更理智一些,剋制力更強一些,更能自主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大人跟小孩子較勁,非徒無益,還會有害。家長太過倔強,會在無意之中進一步強化孩子的「倔強」。

家長先做點兒讓步,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了再說,肯定會好說好商量。必須明白,家長管教孩子,是為了讓孩子聽從、服從,不是跟孩子賭氣,不是跟孩子爭個高下、強弱。跟孩子發生矛盾生真氣,真生氣,那表明家長還不成熟,還需要進一步修鍊。

家長希望孩子聽從、服從教導是應該的,但不要把孩子培養成為逆來順受、言聽計從、惟命是從、看人臉色的「乖孩子」。真要是孩子成為那樣的孩子,將來有一天,您會著急的。

因為孩子沒有了絲毫的主觀能動性,遇事就等家長說話、命令;如果家長不說話,不命令,孩子就不去做,就像木偶似的,拉一拉動一動,不拉不動。要是那樣的話,您說您著急不著急?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儘可能多鼓勵、誘導孩子自己主動想,主動做,並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給孩子以發揮自覺性、主動性的機會。

平時,應該把主要的精力放置在培養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上,多動點兒腦筋,多想點兒辦法。而不要在如何把孩子給「鎮住」和「制服」上瞎耽誤工夫。


孩子年齡小,其生理機能的發育和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常會說錯話、做錯事,這是難免的,在成人的幫助下能認識錯誤,改了就好。可是有些孩子做了錯事不肯認錯,倔強、執拗,確實令人生氣。對孩子的這種不良行為,家長應仔細分析原因,在瞭解孩子的基礎上給予正確的教育。

1、 孩子做錯了事,自己不知是錯的。如三四歲的孩子,常有把衣服紐扣扣錯位,將襪底穿到腳面上,把兩隻鞋子穿反等現象;再大一點的孩子,特別是男孩子,頑皮、好打鬧,有時會把衣服弄破,或是為了探個究竟,把新買的玩具拆得亂七八糟……這都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特點造成的,他全然不知錯。對這類錯誤,家長不應該過多地責備孩子,更不要說那些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如:「你真笨」,「你真是沒用」等等。而應該在「如何做」上給予具體指導,不斷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激發他積極主動進取的願望,在一次次戰勝錯誤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的本領,學會辨別對與錯。

2、 孩子做錯了事拒絕認錯。有的孩子個性強,倔強、執拗、任性、自以為是,做錯了事不願承認,怕認錯後丟面子。有的孩子則從來沒有認錯的習慣,這與家長的教育有關係,如孩子摔倒了,家長不教育孩子走路要當心,反而怨地不好;小孩子之間發生糾紛,家長往往是袒護自己的孩子,說別人的不是;家庭成員之間教育方法的不一致等等,都是導致孩子做錯事又拒絕認錯的原因。對這樣的孩子,家長不要急於追究錯誤的大小,而應把重點放在如何幫助承認錯誤上,首先,家長必須改變以上不正確的做法,是誰的錯就是誰的錯,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要怨天、怨地,混淆孩子的是非觀念。再就是鼓勵孩子說實話,以親切的態度告訴孩子:「做錯了事沒關係只要勇改地承認錯誤並願意改正,就是好孩子。」同時嚴肅地指出:「做了錯事又不肯承認是錯上加錯!爸爸媽媽不喜歡這樣的孩子。」待孩子表示認錯後,肯定他的進步,再幫助孩子分析錯在什麼地方,其嚴重程度、不良後果等,教孩子應該怎樣做,讓他從中接受教訓,為今後正確的行為打下基礎。

3、 孩子做錯事,怕受懲罰,不敢認錯。有的家長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不是呵斥就是打罵,常使孩子驚恐萬狀,無所適從。當孩子做了錯事後為了逃避父母的懲罰,只好用說謊來掩飾自己的過錯。要幫助孩子克服和糾正這種不良行為,家長必須改變不良的教育方法,堅持正面教育。

家長制的作風要不得,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最有利於孩子良好品質的形成。孩子雖小,但也有他獨立願望,有自尊心,孩子做了錯事,家長採取打罵孩子的做法是一種失敗的教育方法。家長要持冷靜的態度,分析孩子做錯事的原因,本著重動機、輕後果的原則,原諒孩子因生理、心理因素及缺乏經驗造成的過失。孩子畢竟是孩子,但是對其行為、品德上的錯誤則要毫不客氣地給予嚴厲批評,絕不姑息遷就,以便幫助孩子明辨是非,增強道德判斷能力,少犯錯誤。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