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混日子」成為網路熱詞,許多人都在討論這個話題。

360創始人周鴻禕的一篇舊文也被翻了出來。文章說,在公司混日子的人,最終傷害的是自己。

這個世界正在加速拋棄混日子的人。但是,到底什麼樣的狀態,算是混日子?

我的答案是:如果總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就說明你在混日子。

混日子大部分原因是做了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上大學,選了不喜歡的專業,混日子;畢業做了不喜歡的工作,混日子;結婚,選了不喜歡的人,被摧殘;

總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

說明你可以被替代

一個人靠什麼才能在公司立足,不被同事輕易取代?

最核心的要素,無非是以下兩點:

稀缺的個人價值,和自覺快速成長的能力。

簡單說,你要成為一個厲害的人,看起來就特立獨行、牛逼哄哄。

你雖然優秀,每天卻做著差不多的工作,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

你 80 後,大學畢業後,工作 10 年了,月薪 7K到8K,偶爾請假,沒有強烈的上進心,你並不覺得羞愧,因為周圍的人,都是這樣活著。

你 90 後,來公司 4 年了,你沒有什麼一技專長,下班後熱衷於聚會,和同事嘻嘻哈哈打成一片,日子安穩又安逸。

但這真的不是穩定,而是你的工作狀態非常平庸,你沒有專屬於自己的本事,也沒有主動成長的意識,當更優秀的人到來,你隨時可能被取代。

這不是混日子,是什麼?

走著走著 半生已過

"35歲危機"是人才市場上存在的一種現象,即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都明文規定只要35歲以下者。這種"35歲危機"不僅對求職者的影響較大,對那些企業在職員工也造成了不小的衝擊。許多企業員工在過了35歲以後,都不免有些擔心:公司裁員,一旦中年失業,生活就危險了。

真正的麻煩不是房價,而是35歲以後你還能幹嘛?還能去哪?

不管是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考還是私企招聘,多數都會註明「35歲以下」,一些中小企業甚至要求30歲以下。那麼35歲以上的體制外人都去哪了?我幾年前開始就經常思考這個問題,當然也沒想出個結果。或許會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說:如果你工作了十幾年還沒有掌握一些讓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被淘汰就是活該。這話聽起來正確得像真理一樣,我只希望說這話的人自己到了35歲的時候真的能夠成為無法被年輕人代替的人。

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是公平的,你要坦然的接受它。

我高考那年,一位與我要好的女生,考了500多分,第一志願掉檔,後來讀了一個4批2的專科。而我的另外一位同學,因為家裡在北京有戶口,考了500多分,上了一個985。第一位女生現在月薪2,3千,去年在老家結了婚。第二位現在在北京一家大型國有企業上班,月薪1萬多,經常在朋友圈發他出國旅遊的照片。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是公平的。當你無法改變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只有改變自己。抱怨是沒有用的,你必須得承認,有些人一生所追求的東西,就是有些人與生俱來的。有些人在學校靠著助學金過活,有些人Iphone手機換了一個又一個。有些人從沒坐過飛機,有些人出行一直是飛機。有些人在想著暑假去哪兒打工掙學費,有些人暑假了想著去哪裡旅遊。你覺得這個世界不公平對么?為什麼有些人輕而易舉就能獲得你夢寐以求的東西?我想說,這個世界從來就是這樣的。不管你樂意不樂意,它都不會變。不要去抱怨這個世界,等你畢業了,工作了,結婚了,你會發現人與人之間本身就不是公平的。抱怨不能改變什麼,只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差。我們要做的是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不要讓自己曾經所經受的苦難浪費。

大部分人都吃不了學習的苦,卻在忍受生活的苦。

就是因為學習的苦是我們自己努力的路上需要主動去克服的,但生活的苦,我們只要等它來就好。

我挺喜歡網上一位作家寫的一段話,不想上班了就算算賬,心累的時候就看看書,讓文字的力量,撫慰你躁動的靈魂。

人,都要有心靈的歸屬,而心安處,即是吾鄉村

如果大膽走出舒適區,也許一開始會辛苦,會失落,但時間長了,絕對會讓你脫胎換骨。

人生沒有終點,潛力也沒有上限。千萬不要沉迷於舒適區,也不要給自己設置天花板。勇敢往上走,你才會站在不一樣的高度,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最近大熱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天真單純的女主角羅子君就偏偏聽信了老公「我養你」的鬼話,從此當上了只會買買買的全職太太。35歲的羅子君,孩子乖巧懂事,家裡有保姆張羅,老公事業有成,不僅讓小家熠熠生輝,還能在經濟上幫襯自己的媽媽和妹妹。看起來,她嫁了個好老公,過上了讓所有女人都羨慕、彷彿最成功的愛情婚姻模式——「你賺錢養家,我貌美如花。」

然而千防萬防,老公還是在高段位小三的攻陷下對羅子君提出了離婚。害怕被拋棄、依附於老公、毫無工作經驗和生存能力的中年棄婦羅子君被迫闖入社會,還拖個孩子,未來在她面前開始展現出最猙獰的一面,來彌補她在前十年所躲過的一切艱辛。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人物傳記《斷頭王后》中有一句警世名言: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這句話是用於評論書中人物瑪麗·安托瓦內特的。瑪麗原是奧地利公主,14歲的時候就成為法國的王太子妃,18歲成為法國王后,母儀法蘭西,丈夫很愛她,由著她的性子建宮殿,辦宴會,夜夜笙歌。

以至於瑪麗的親哥哥都看不過去,從奧地利專程來法國規勸自己的親妹妹,請求她,對她說你現在是法蘭西王后,你能不能每天讀一小時書,這並不難。瑪麗對哥哥說:我不喜歡讀書,我喜歡享受生活。後來,瑪麗被推上了斷頭台,她被稱為斷頭王后。茨威格給她寫的傳記中,提到她早年的奢侈生活,無比感慨,說: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夠真正的拯救你的生活,如果你想從生活的泥沼中掙脫出來,只能靠你自己。

能夠混日子的人,也有,但那是在職場早已打下江山的人,他們功成名就。

你還年輕,還沒有資格。你的人生,還可以再搶救一把。

走著走著,半生已過

曾經看過一句話,這樣說:

寧可裝傻,也不要自作聰明。寧可辛苦,也不要貪圖享樂。寧可裝窮,也不要炫耀財富。寧可吃虧,也不要佔小便宜。寧可平庸,也不要沽名釣譽。寧可自信,也不要盲目悲觀。寧要健康,也不要功名利祿。寧可勤奮,也不能無所事事。

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如今回首,人生已經過半。願你依舊擁有一雙澄澈雙眼,依舊保留一顆赤誠之心。

人到中年,漸漸看透,那些曾經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不必懷念,也不必眷戀。

時間催促我們向前,也讓我們一路風塵僕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