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鍾情餃子

  無論什麼節日都能跟餃子沾上邊

  甭管什麼食材都能包進餃子皮

  其實南方人對餃子同樣愛得深沉

  成都香辣可口的鐘水餃

  廣東味道鮮美的蝦餃

  還有江浙一帶過年必喫的蛋餃

  到底南北通喫的餃子是怎麼來的呢?

  東

  漢

  張仲景發明餃子?

  傳說餃子的發明者是東漢名醫張仲景,這樣算來到現在應該也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

  當時張仲景辭官回家,正趕上寒冬臘月,很多窮人耳朵被凍傷。張仲景就叫徒弟在當時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架起大鍋,給凍傷的窮人煮祛寒嬌耳湯治病。據說就是用麪皮包上藥材和肉,折成嬌耳狀後放到開水裏煮熟,每個病人盛一碗湯,加兩個嬌耳,人們喫後不但治好了凍耳,還抵禦了風寒。

  故事倒是挺有意思,但地理君覺得,演義成分比較大。雖說小麥早在4000多年前就從西亞傳到了中國,但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人只是把小麥蒸熟了喫,而不是磨成麪粉、做麪食。而且這小麥飯的口感遠不如小米飯,只有山野農夫纔會喫。

  直到戰國時期,中國人才把小麥磨成粉來做麪食。不過,麪食普及到老百姓的餐桌就要推遲到唐宋以後了,所以說張仲景用麪粉“包餃子”感覺可能性比較小。

  圖片來自網絡

  此刻,地理君突然想到,青海喇家遺址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麪條,用的材料是小米麪。如果張仲景真的發明瞭餃子,會不會用的也是小米麪呢?

  西

  晉

  餃子還是湯圓?

  如果你查閱現代資料,關於餃子有很多叫法,上邊說過的嬌耳就是其中一種。“扁食”“粉角”“角子”“牢丸”都是它的不同叫法。

  其中“牢丸”這種叫法出現在西晉文學家束皙的《餅賦》中:“四時從用,無所不宜,唯牢丸乎。”古人用在祭禮上的牛羊豕三牲被稱爲“牢”,所以有學者認爲,牢丸可能就是以麪皮裹住肉餡的圓形食物,類似今天的餃子,也有學者認爲它更像現在南方人鍾愛的肉餡兒湯圓。

  北

  齊

  餃子餛飩一家親

  如果說牢丸和餃子的親緣關係還有點遠的話,可能餛飩更像它的親兄弟——它們都是將麪粉製作成麪皮,包上肉餡兒,煮熟了喫。只不過餛飩沒有七竅,古人便給它起名“渾沌”,後來根據中國造字規則,才寫成了“餛飩”。

  很長一段時間,餛飩和餃子並無區別。南北朝時期,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寫到:“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從“形如偃月”的描述中,不難看出餃子是從餛飩的形態演化而來,而北齊時的餛飩已經和如今餃子的形狀非常像了,只不過那時還沒有餃子這個叫法。

  唐

  朝

  和餛飩鬧分家

  到了唐朝,餛飩和餃子正式分了家。

  1959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不少點心實物,在這些麪食中居然有餃子。它們的外皮質地爲小麥面,形如月牙,長約5釐米、中寬1.5釐米,和我們今天喫到的餃子已經沒什麼差別了。喏,就是下面圖裏中間那兩個啦。

  經研究,判斷這兩個餃子的加工年代可能在1300年前後,它們被認爲是中國最早的實物餃子,而且餃子的形狀也明顯與無七竅的餛飩區分開來了。

  宋

  元

  傳入世界各地

  到了宋朝,餃子有了跟現在最像的名字——“角子”,這也成了“餃子”這個詞的詞源。

  北宋文學家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追憶汴京的繁盛,就曾提到市場上有“水晶角兒”“煎角子”,還有“駝峯角子”。

  對了,想知道北宋時汴京有多熱鬧,街上有多少飯館,看《清明上河圖》就明白嘍。

  看到圖裏的“正店”了嗎?在宋代,“正店”是指有釀酒權的豪華大酒樓,就是不知道這裏能不能買到餃子呢?

  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也提到,臨安的市場上有“市羅角兒”“諸色角兒”。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期間仍可見到。

  餃子傳入蒙古也發生在宋朝。後來,它又隨着蒙古帝國的征伐,傳到了世界各地。

  明

  清

  歲末年初的美味

  現在北方人過年喫餃子應該是從明朝出現的。據《酌中志》記載,明代宮廷已是“正月初一五更起……飲柏椒酒,喫水點心(即餃子)。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歲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賀新年也。”

  到了清朝,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時前(現23點)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喫,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喫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爲“子時”,交與“餃”諧音。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由此,“餃子”這個名字便正式定了下來。

  飢餓分割線

  說了半天理論了,怎麼也得給大家展示一下各地既有特色,又美味的餃子。身處飢餓中的你記得拿好紙巾,準備擦口水啦。

  01

  山東鮁魚餃子

  山東餃子以皮薄餡大著稱,這其中出鏡率最高的,恐怕就是鮁魚餃子了。

  鮁魚是黃渤海沿海地區非常常見的海魚,學名馬鮫魚,是北方著名的經濟魚之一。鮁魚肉多刺少,味道鮮美,營養還特別豐富。在國外,它一般會被這樣喫掉。

  但在咱膠東地區,它就被做成了鮁魚餃子。

  這種餃子以新鮮鮁魚爲原料,加適量肥肉佔七成的五花肉餡和韭菜調製而成。調製鮁魚餡“攪”力非常重要,鮁魚去刺後剁成泥,用筷子朝一個方向攪動,千萬不要換方向,這樣攪出來的鮁魚餡Q彈有力。

  02

  陝西酸湯水餃

  說到喫辣,好多人會想到四川、湖南,其實陝西人對辣也是情有獨鍾,酸湯水餃就是老陝的最愛。

  酸湯水餃貴在酸湯,碗裏的湯一聞就知道是極辣極酸的,忙碌一天,喫碗酸湯水餃,流一身汗,絕對痛快。

  製作酸湯水餃並不難,碗裏放入蝦皮、香菜、蔥花、紫菜,再加入適量的鹽、香醋、醬油、辣椒油、牛油、雞精,用餃子湯衝開,撈入餃子就可以了。不過,想要做得酸辣適口,可能就需要多試驗幾次了。

  03

  江浙蛋餃

  作爲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地理君是這幾年才知道有蛋餃這麼個驚爲天人的美食的。

  蛋餃是以鮮蝦、豬肉爲餡料,用蛋皮包制而成的一種美食。

  好在地理君有位美女同事是蘇州人,向她討教蛋餃的製作方法,她說最關鍵的就是做雞蛋皮,以她的經驗,不用煎鍋,用金屬湯勺最順手。與此同時,鍋裏放一些高湯,煮開後將做好的蛋餃下鍋煮熟,湯裏放一些青菜和喜歡的食材,一碗美味又營養的蛋餃湯就做好了。

  04

  成都鍾水餃

  鍾水餃是四川成都傳統小喫之一。鍾水餃都是豬肉餡,不加其它鮮菜,上桌時淋上特製的紅油。具有皮薄、料精、餡嫩、味鮮的特色。

  和陝西酸湯水餃一樣,鍾水餃妙在調味。紅油選用紅辣椒麪,用菜油煉製而成。再加上特製的醬油、蒜泥汁水、芝麻油等多種調料,調料的香辣味和餃子餡的清鮮味搭配,滋味十足。

  2010年底,鍾水餃的製作技藝還被納入成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了呢。

  05

  廣東蝦餃

  和上面說到的幾種餃子不同,蝦餃並非煮熟,而是上蒸籠蒸熟的。

  蝦餃是廣東著名的傳統小喫,始創於20世紀初廣州市郊伍村五鳳鄉的一間家庭式小茶樓,已經有百年曆史。這裏盛產魚蝦,麪點師傅將蝦肉、豬肉、竹筍調成肉餡,當時選用粘(大)米粉做外皮,鮮味十足的蝦餃就做成了。

  當時蝦餃皮厚不光亮,但因味道鮮美,贏得了食客的心,不久便名揚廣州。後來點心師傅把外皮的原料改成了“澄粉”,蝦餃不但味道鮮美,外形也更晶瑩剔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食客。

  此刻

  地理君已經完全把自己寫餓了

  我要好好思考一下

  晚上點什麼餃子呢?

  話題

  上邊說到的餃子你喫過幾種?

  或者你還喫過更加美味或新奇的餃子嗎?

  地理君先說:意大利奶酪餡方餃子

  - END -

  編輯 / Jacki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