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2019年1季度业绩交流

简介

18年宏观经济下行明显,压力大,公司的挑战超过任何一年

没有达到公司设定的目标,但还是值得肯定

分季度增速逐季下行

部分中标项目没有订单,颗粒变大,采购周期变长

2Q开始收紧账期,预计影响20亿元

目前渠道库存低,是好的基础

19年政府调控落地,上机数量上升,3月营收比1-2月改善

1Q19是底部,2Q19营收同比20%以上

海外增速加入平稳阶段

美国的政治、土耳其的汇率等影响较大

费用

18年销售费用率、管理研发费用率都是高点,因为人员增长超过30%

16年启动AI,17年提出云边融合,因而16-18年人员增长31%,32%,31%

已经是大数据公司

19年规划的人员将放缓

19年费用率比18年上升

1Q19汇率波动也是拉低利润的原因

创新业务

海康机器人首次实现年度盈利

1H19预期,宏观经济没有根本改变

问答

2Q营收改善的具体领域?

全局考虑,海外稳定,主要波动在国内

上机数都在变好,政府明显好转,大企业也不错,面向中小企业的渠道略差,不认为与华为与明显的关联,一个季度的时间不至于引起市场的显著变化

18年销售费用增长最快的原因?

并表的有创新业务,创新业务增长快,所以销售人员快速增长

主业在18年和2H17把结构设计为省级业务中心下面再设分公司,更靠近用户,引起营销人员增长

海外人员也增长较快

1H18注重现金流,19年的侧重点在于?

针对不同市场和用户有所不同,行业市场调整到位,AI平台、软体等都有较大进展,19年开拓,中小企业渠道的恢复有压力,会向后延一些

策略准备上,18年做得不错,19年重在落地执行

3万多人,内部要夯实基础,今年重在提升人均效能

毛利率开始稳定,今年是否保持稳定?

连续2-3年毛利率稳定,从15年的下降中走出

预期还是在40%以上

以毛利率看竞争还不好说,产品线较多

AI等新产品对毛利率有正面影响

海外哪些市场有稳定?

对海外市场希望保持平稳

2Q19净利率增长滞后于营收的原因?华为的影响?

1/2月很不好,3月不错,4月这两周也不错

上机数的角度还看还不错,去年3Q、4Q明显下降

费用快速增长,最大的改善因素是毛利率提升

现在已经到了44%,大幅改善很困难,所以费用的增长对利润的影响就体现出来了

向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费用高是必然的

可能会有一些服务类的业务,费用高的行业

很确定的说,跟华为没有关系

去年渠道去库存后的具体水位?

SMB的策略渠道情况不错

胡总要求所有经销商不留太大库存,不会压货,因为产品迭代太快,要考虑到渠道的竞争力

新品要能快速推到市场

完成股权激励的信心?

非常有信心

17年AI产品,18年AI Cloud,非常有信心看到公司的转型

年报上都是已经完成的工作

创新业务逐季开始做大盈利,有科创板考虑?

海康投60%,员工投资40%,没有吸收第三方资本,一旦融资就是有溢价,不喜欢这样的泡沫,安心做业务,而不是取悦投资人

是否上市是水到渠成的事

中心控制18年还不错?

大杂烩,包括存显等,智能产品肯定增长不错

预期19年继续快速增长,毕竟规模还小

19年报表方式调整,现在不太匹配业务架构,PBG、EBG、SMBG

很多产品配合解决方案

15年的价格战?

当时是产品为主的模式,市场有大量小企业

产品性价比等差异大

年初安全门事件,入口令,本质上没有问题,但被炒作,市场对公司误解很大,友商联名要求封杀海康,影响公司被一些部门封杀

所以海康小小发威,挑起价格战

18-19年市场玩家少了很多,差异化竞争,产品和解决方案都占优势,不需要价格做为手段

大方向上不需要价格战,个别项目上不好说

人均效能?

人员有很大潜能可挖

激发员工动力,优胜劣汰

去年淘汰率4%,之前较少做这个事情

要求管理人员都关注员工效能,小白兔

人员编制今年受控

营销端、研发端都根据效能产出等

收入转型?从政府到商用赋能的转型

过去政府采购占比也就30%,大企业占40%,所以并不是唯政府

物信融合的最重要用户还是政府,因为他有最多的数据资源

杭州市公安局的平台很受认可

PBG、EBG、SMBG都是并重的

视频过去主要是安防,事后追溯用,现在往企业看

海康敢说自己是大数据公司,比如:消防烟感报警,存在误报和晚报问题,物联网根本不在于网,在于物,如果换成热红外,效果会好很多,有数据分析的成分了,短路等早早就能发现

技术架构到软硬体平台,产品,从技术到产品,到理念都准备好了

AI Cloud建立生态,与阿里、华为的对比?

从17年开始讲AI cloud,把这个看通透了,阿里、华为讲得本质都是云计算,所有数据上云,海康突然高调,不想行业被误导。都上云的问题:1)成本;2)很多数据不适合上云

友商讲在公安部建一个云,下面的都不需要了,这是不合理的,解决不了分层、分级问题

没考虑到现有结构,一朵云是革命,海康倡导改良,烟囱还要存在,先打通烟囱之间

有些公司开始谈轻量云,小脑,都是跟海康的想法类似了

阿里做商务平台,华为讲物联数据,烟感变为热红外

数据要汇聚,要建模,要经过很多过程才能做应用,物联网与信息网是两江合流,数据要做很多预处理,仅仅上传是没有很大作用的

组合、两两整合等,这些方面,海康走在最前面

海康2年前开始说智能化,现在找到感觉了,对自己有信心

18年看到行业不好,但仍扩张人员,什么考虑?研发人员的构成?

创新业务

主业共性、关键性等的研究院有千人规模,产品中心由千人规模,行业(PBG、EBG)有几千人

技术维度:对技术本身,除了AI,还有很多其它技术,光学、感测器、视频压缩、视频传输、低照度等

很多演算法公司,演算法有无很重要,但在落地中,其它技术很重要,海康有很多技术

去年创新业务毛利率都提升的原因?

规模原因

创新业务的KPI?盈利,还是研发?

萤石、机器人都盈利了,盈利不重要,打好基础很重要,要厚积薄发

没有融资诉求,短期盈利不重要

当然员工需要商用成功的信号,有利于提升信心

服务?需要专业人员的投入是否提高行业护城河?KPI的变化?

服务没有这么快,有些业主提出长期驻场服务人员的需求

毛利率、周转率、KPI短期都不会变化很大

现在很多软体都是以年付费,根据用量付。国内还没到这个阶段,还是项目的方式,未来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海康做的事情是全世界领先的,体量是否足够大?前景很好,但不确定性也很大

海康觉得很确定,之前觉得智能化空间很大,现在人脸识别等逐步落地了

有了感知能力,就可以做智能化分析

感知是海康的专长,之前系统层面相对弱一些,17-18年下了很大功夫,现在很多都已经成型了,两池一库四平台等

并不是牵引一个不确定的需求

物信融合是用户需要的

是否收购物联网公司提高发展速度?

零售人流公司,他做落地,海康做后台

海康与上下游是共生关系,不仅仅追求规模,有些钱是生态合作伙伴赚的

建系统层面,海康已经投入了

测量水位,用人可以解决,以前用水位测量仪器,成本高,安装麻烦

现在用摄像头,用演算法实现,成本低

化工厂爆炸,一批厂被关闭,如何管好,过去技术不够,现在可以了,海康有能力

如果跟海思分开,谁受的影响大?

海康与海思是共生关系

AI收入占比?

经常是组合销售,很难划分

去年人员增加主要从2Q开始,2Q19费用率会下降?

去年从3-4月开始因为招聘旺季,今年增速肯定下来,增速约10%

业务发展与财务指标的滞后,是否有什么指标能更清晰表明公司的发展?

还没有很好的指标

内部来看,业务发展看渗透率、当地GDP等多个指标

产品、技术发展、软体等各个维度,海康所在的行业规模也不清晰

总体来说,信任很重要,海康是很靠谱的公司

过去2-3年投入很多研发,今年进入收获期,什么样的事情给公司信心?

用户为产品等买单的意愿最重要

市场上声音、概念很多

海康不仅仅喊口号,但被客户认可

业务变化带来报表的变化?

报表肯定有变化,5年的角度很难说,19年之后会更清晰

创新业务毛利率没有更高,汽车毛利率通常15%,萤石30-40%

海康毛利率高,因为一直不是价格竞争,用新产品牵引竞争

未来看机器人业务,友商的毛利率特别高,海康还不确定,规模还太小

下半年的营收趋势?

逐季向好,2Q上到20%,全年20%以上

海外市场18年增长16%,较低,后续?今年的主要机会点?

北美、欧洲是最大两个区域,美国去年下滑

其它很多地区有各种大环境问题

他们对新技术接受度等方面差异很大,一国一特,总体看,中国政府对新技术接受度更高

新兴市场好一些,但空间有限,新加坡、印度、泰国等平安城市在推进,西方人更注重个人隐私等,亚洲更重视安全

交通等有个别进展,但还没有成规模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中西部省份的科技园,政府希望海康过去投资,给业务机会,会考虑当地人才的情况

在杭州还有一小块地,滨江区之后已经没有土地了

武汉、西安、成都、石家庄等,规模不会很大,也是跟省业务中心的战略结合,研发更贴近客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