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喝茶,真是一個奇妙的體驗。

  當赤金橙紅的茶湯入口後,各類微妙的體驗應運而生。

  有的巖茶,它在口腔裏的表現,是清新,清爽的,在這爽口的茶湯裏,藏着巨大的香氣能量物質,宛若原子彈一般,忽而爆炸,一波強而有力的氣流,席捲口腔。

  這股茶香,還會因品種而改變。

  有時,它是花香,味香氣馥,像蘭花,像梔子,像含笑,像香樟樹的花兒,一浪又一浪的花香,只教你沉迷。

  有時,它是木質香,氣質沉穩,剛健,敦厚。南有喬木,不可休思。但這股木質的香氣,卻讓你倍感舒服,似盛夏時,你在一樹蔭下納涼,風送來陣陣木質的香氣。

  有時,它是桂皮香。這是一種極有辨識度的氣味,芳香物質結構的獨特性,使其具備了一定的辛辣風味,香氣極有穿透力,聞過後,便會在你的嗅覺系統裏中下記憶。

  當然,還有一種更奇妙的體驗忽而發生。那就是你在喝過一款苦味重的巖茶後,會覺得特別甜。

  尤其是在喝過一些火功較高的黃觀音之後,它的茶湯苦味較重,嚥下後便會有一股特別強烈的甜味產生。

  這是爲什麼?

  《2》

  嚥下後產生的甜,謂之“回甘”

  爲什麼越苦的巖茶,喝完後覺得越甜?

  你把這個問題拋給有喝茶經歷的茶友,他們多半會告訴你:“這是因爲回甘的存在呀!”

  那什麼是回甘呢?

  在茶葉感官審評術語中,回甘指的是“回味較佳,略有甜味”。也就是說,茶喝完之後,有甜味產生,這一現象,稱之爲回甘。

  這是一種奇妙的味覺現象,並且,回甘只有喝完茶之後纔會產生。

  而要論述回甘的出現,它跟我們的口腔唾液和茶葉當中的茶多酚含量,有密切關係。

  每一款巖茶,都有茶多酚存在,唯有含量高低不同。

  當這些茶多酚隨着茶湯一起進入口腔後,就會快速和口腔上的蛋白形成一層薄膜。

  這層薄膜,就像是蔬菜大棚裏的那層塑料膜,防水還不通氣。

  當這層薄膜,牢牢地覆蓋在舌頭上,將味蕾包裹地密不透風,這時候,舌面還會形成一種“澀”的感覺,彷彿舌頭都變得像木頭一般,不再靈活,無法在感受到各種風味的存在。

  此時,你覺得自己彷彿與滋味失去了聯繫,再也感受不到味道。

  但別擔心,這層薄膜的存在,只是暫時的。

  它也會消失,當唾液中的酶將其分解後,或者是一口接着一口的茶湯喝下後,這些附着在口腔中的薄膜,會被沖刷掉,味蕾又會迴歸,重返自由。

  重獲自由的味蕾,可以再次感受到茶湯中豐富的味道,鮮、香、甜等滋味,悉數重現。

  當這層薄膜破裂之際,就是回甘誕生之時。

  《3》

  是不是隻有特別苦的巖茶,纔有回甘?

  不是!

  要尋找這個答案,首先要知道苦味與回甘,到底是什麼關係。

  前文提到,回甘的產生,與茶多酚相關聯,是茶多酚與味蕾形成的一系列反應。

  形成薄膜薄膜破裂回甘產生。

  但茶多酚,是澀味的來源,與苦味無關。

  即茶多酚會讓我們感受到舌頭起褶皺,有澀味,卻不會讓我們體會到強烈的苦味。

  至於茶葉中苦的味道,則是咖啡鹼的分內工作。咱們喝茶時體會到的茶湯苦味,是因咖啡鹼而存在。

  那爲什麼苦味濃的茶,嚥下後特別甜?

  這與兩個因素有關。

  第一,茶多酚與咖啡鹼,如影隨形!

  在一款茶葉中,茶多酚、咖啡鹼、茶多糖、茶氨酸等物質,是共存關係,彼此相互融合。

  有茶多酚的存在,必然有咖啡鹼的身影,且咖啡鹼極容易溶於熱水。

  換言之,當我們在一款茶裏頭,感受到苦味的同時,茶多酚也會在水中存在。甚至於它們的含量不分伯仲。

  所以,當我們感受苦味的同時,澀味也伴隨而生。

  倘若茶湯裏的苦味存在感比較強烈,蓋住了澀味給人的感覺,就會出現我們體會到甜味之前,先感受到苦味。

  自然,就有了茶湯越苦,甜味越好的錯覺。

  第二,甜與苦形成強烈的味蕾差異

  苦與甜,是一對反義詞。

  先苦後甜,也成了一種自然的味蕾體驗。

  苦與甜,是一種強烈的味蕾差異。

  而澀與甜,就無法直接關聯,難以形成強烈的味蕾對比。

  當味蕾在茶湯裏感受到苦味後,而後的瞬間,又形成了一層薄膜,這時候味蕾對苦味就會形成一短暫的記憶。

  等到這層薄膜破裂,我們再次感受到茶湯裏的甜味後,味蕾又會重新獲取記憶,產生回甘的感覺。

  當你喝茶的時候感覺到口腔越苦,嚥下之後就會感覺到味蕾越甜。

  至此,就會向大腦傳遞一個信息:越苦的茶,喝完後越甜。

  《4》

  是否能根據有回甘,判斷巖茶好壞?

  其實,回甘這個東西,跟茶葉好與不好,沒有太大的關係,它只是好茶的一個參考指標,卻不是唯一屬性。

  如果單憑有沒有回甘,或者回甘快和慢,以及回甘濃和淡,來判斷一款茶是不是好茶,那真的是有失偏頗。

  之所以我們會覺得越苦的巖茶,喝完後越甜,這是因爲在味蕾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從而有了錯覺。

  好比你喝完黃連後,哪怕是喫青蘋果,也是覺得甜。

  但真正要判斷巖茶品質的優劣,還需從以下指標入手。

  其一,香氣是否清晰,持久。

  香氣,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巖茶的內質豐富情況。

  在不考慮工藝因素下,香氣越豐富、持久,證明巖茶中的芳香物質越充足。

  像是內在物質充足的正巖茶,它的香氣從第一衝到第十衝,都不曾停歇,且每一衝的香氣,都不一樣,層次變化豐富。每一泡,鬥湖帶給你全新的期待。

  至於內在物質匱乏的巖茶,香氣則是底氣不足,不過三四衝,就敗下陣來,潰不成軍,難以繼續發揮作用。

  內質的缺失,是品質低劣的一種先兆,日薄西山,強弩之末罷了。

  其二,茶湯是否清澈透亮。

  茶湯清澈透亮,意味着工藝、儲存妥當,並未出現悶青、走水不當,炭焙過頭等情況。

  工藝到位,這是作爲優質茶最基本條件。

  其三,滋味豐富,層次多變。

  湯水,最能反映出一款茶的品質優劣。

  沸水,就是那照妖鏡,茶葉品質是好是壞,無所遁形。

  香氣溶於水中,層次變化多。

  茶湯甘醇、圓潤、立體、飽滿,入口滋味多元化,纔是好茶的做派。

  而茶湯薄、寡、淡,水味重,毫無醇厚度,這類茶,乏善可陳,只能劃分到劣質的陣營。

  《5》

  真正好的武夷巖茶,當是讓人心情愉悅的。

  它出生的山場條件好,積累下來豐富的茶氨酸,以及豐富的內在物質,在天然的山場環境下, 還會形成特色:茶氨酸多,茶多酚少,咖啡鹼適中。

  入口,就是香甜順滑的,並不費吹灰之力,茶湯就滑下去,同時還給口腔帶來清甜的感覺,口腔感受到湯水的多元化。

  纔不必像茶多酚高的茶,先要費力地形成一層膜,等膜破了,才能感覺到甜。

  好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纔不必像品質差的茶,通過強烈的苦,換來短暫的甜。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李麻花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