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貴陽4月5日電(記者李驚亞)王若飛,原名王運生,字繼仁,1896年10月生於貴州省安順縣(現安順市西秀區)。從青年時代起,他就飽含熱情地追求革命真理。1918年,王若飛赴日本東京明治大學學習,開始接觸馬列主義。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其間與趙世炎、周恩來等在巴黎建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和中共旅歐支部。1923年,王若飛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進一步深入研究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有關問題。

  王若飛像 新華社發

  1925年,王若飛回到國內,開始作爲一個職業革命家火熱而動盪的戰鬥生涯。他曾任中共北方區委巡視員,負責籌建中共豫陝區委,後任中共豫陝區黨委書記,領導河南黨的建設和工農運動。1926年王若飛到達上海,任中共中央祕書長。他還參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的組織和指揮工作。在武漢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爲中共中央委員,會後擔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1928年6月,他赴莫斯科參加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並在列寧學院學習。

  1931年,王若飛回國,領導開闢陝甘寧綏一帶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工作。由於叛徒出賣,不幸在包頭被國民黨當局逮捕。他在獄中爲鼓勵同志而作短文《生活在微笑》,寫道:“死裏逃生唯鬥爭,鐵窗難鎖鋼鐵心。”

  1937年8月,在黨組織營救下,王若飛出獄回到延安,先後擔任中共陝甘寧邊區委員會宣傳部長、八路軍延安總部副參謀長、中共中央祕書長等職。毛澤東多次誇讚:“若飛是我們的理論家。”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1945年8月28日,王若飛陪同毛澤東、周恩來飛抵重慶,參加國共兩黨和平談判。1946年1月,他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

  4月8日,王若飛攜帶中共代表團就憲法、國民政府組成等問題同國民黨談判的最後方案,與秦邦憲、葉挺等13人乘飛機回延安,準備向中共中央請示彙報。臨回延安前,他向周恩來同志道別說:“一切要爲人民打算。”因氣候惡劣,飛機在山西興縣黑茶山撞山墜毀,同機13人全部遇難,王若飛時年50歲。

  毛澤東爲“四八”烈士題詞:“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周恩來在《“四八”烈士永垂不朽》這篇悼念文章中寫道:“若飛!你最後一席話,是爲中國人民及其代表所受到的統治者的壓迫鳴不平的。我記住,我永遠記住。”

  來源: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王宏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