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2013年南京全面啓動綠道建設,一條條蜿蜒的綠道纏繞過明城牆、紫金山、老山風景區,從高空俯瞰彷彿爲城市鑲上了“綠色項鍊”。截止2018年底,南京已完成綠道建設863公里,總投資超15億元,到2020年底南京綠道總里程將達1400公里,成環成帶的綠道網絡體系呼之欲出,如何建成“最南京”的綠道?採訪中我們找到了答案。

條條綠道編織“綠網” 串聯美麗山水更連民心

三月的清晨,霧靄還未散去,在南京明城牆東北腳下,綠道入口就藏在綠樹環抱掩映中,頗有“曲徑通幽處”的意境。綠道兩側,一邊是古老滄桑的明城牆,另一邊是碧波如鏡的前湖,順着這條全長23.6公里的明城牆綠道一路向前,會途經小桃園、古林公園、秦淮河風光帶和月牙湖公園等多個景點,鬱鬱蔥蔥的山林美景盡收眼底。

江蘇省城鄉與景觀數字技術工程中心主任、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成玉寧告訴記者,依託山水城林的資源稟賦,南京綠道的建設是將自然景觀板塊、星羅棋佈的景點有機串聯成線,和城市慢行系統互聯互通,同時這條綠色生態廊道,還是一條服務於大衆綠色出行的通道和展現南京厚重歷史文化的紐帶。“南京綠道沿城牆、沿江、環山等,都是極大地提高老百姓進入風景、環境的便利,方便於民、服務於民,爲老百姓提供欣賞南京歷史文化的很好的便捷通道。”

因地制宜是核心 建綠道避免大開大挖

記者行走在綠道中發現,明城牆沿線綠道基本保留原有路面,沿途綠化保持植被原貌,只適當補植一些花草灌木等。其實,“因地制宜、因山就勢”,正是南京綠道建設中的核心邏輯,已建設閉合成環、長29.9公里的環紫金山綠道就是深得此精髓的另一處縮影:路面建設選用透水混凝土路面,保持與道路兩側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在民國郵局、地震臺等風景優美、文化底蘊深厚的地區,利用市民經常爬坡已經踩出的小路和廢棄不用的老舊道路建設綠道,開闢綠道不但沒有大塊拆移樹木,還保留了大片原生態的森林原貌。

成玉寧教授指出,無論是前期規劃、線路材料選擇還是破土動工階段,南京綠道建設的思路宗旨是將人爲因素對大自然的干擾降到最低。“南京山水資源豐富,能很好地結合條件,很多綠道是在既有基礎上,通過重新統籌提升納入大的生態系統中,充分利用既有綠化資源,綠道建設中很少看到南京爲綠道大面積栽植綠化。”

既是“生態鏈” 又是促進地區發展“價值鏈”

徜徉漫漫綠道,遊客市民最擔心的恐怕是找不到休息區和洗手間。如今南京綠道沿途增建了驛站、廁所、避雨亭、座椅等服務設施,環紫金山綠道驛站打造成田園風格,儼然一處適合遊人休憩的咖啡茶吧;而環明城牆綠道兩旁的導視系統標牌簡潔大方,各出入口、驛站、衛生間、周邊遊覽點均有指示……一改過去綠道人性化服務缺失的窘況。在紫金山腳下,正沿綠道前往中山陵的安徽遊客範雲霞心情大好,彷彿在一幅自然風景畫卷中穿行而過,腳下步履越發輕盈。

條條綠道從市中心延伸到城郊,從緊偎馬路到環山臨湖。過去人跡罕至、交通不便卻風景優美的山鄉郊野,由於綠道的串聯,吸引一批又一批的跑友、騎友來此親水、遊玩、賞景,徹底煥發了活力。南京市綠化園林局規劃建設處處長朱海琦表示,綠道建設融合生態環保、健身運動、休閒遊憩等多種功能,它除了是串聯美麗山水的“生態鏈”,更是提升城市品質、爲經濟社會發展作支撐的“價值鏈”。“綠道的線性綠色空間使得城市景點進行串聯,市民原本可能很多沒去過的地方,因爲有綠道的串聯把這個地方帶動起來,產生社會效應,還有經濟效益,實際上綠道帶動美麗鄉村建設,市民出行的時候會選擇到鄉村遊覽。”

0到863公里的綠道蝶變 未來一條綠道直通家門口

南京綠道建設並非一蹴而就,經過多方研究論證、實地考察,從規劃版圖到實施籌建,花費6年精雕細琢,實現從0到863公里的綠道“蝶變”。2012年底南京組織編制《南京市綠道規劃暨三年行動計劃》,通過綠道串點連景,計劃形成江南“一江三環五帶 ”、江北“一江一環兩帶”的兩大相對獨立的綠道環網體系。根據2017年印發的《南京市綠道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至“十三五”末南京綠道總里程將達到1400公里。

隨着環紫金山綠道、明城牆沿線綠道、濱江風光帶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綠道景觀相繼形成,成環、成帶的南京綠道生態體系呼之欲出。隨着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綠道網絡形態並非一成不變,朱海琦介紹,目前新版城市綠道規劃正在修編當中,在原有規劃基礎上繼續挖潛,1400公里的生態綠廊系統進一步延伸、放大,將綠道直接修到居民家門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