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之間不也是發送和接收的二進位信號嗎,可以互相認識啊?只要兩臺計算機之間運行相同的協議不就行了嗎?怎麼會互相不認識呢?怎麼不通過網路設備,比如路由器,就會互相不認識呢?


更新

問題描述好像不是早晨的問題描述了(可能出現幻覺)

其實最簡單的如果是兩臺電腦能相互通信,但是一定的規模,就需要設備支持了

例:如果你想要訪問百度的時候,需要與百度的伺服器通信;用QQ發消息的時候需要訪問騰訊的伺服器

那麼問題來,我的電腦怎麼找到並告訴要訪問伺服器說我要和你建立連接,伺服器又怎麼回復你呢?

這時候就不僅需要交換機幫你轉發數據,還需要路由器告訴你要訪問的伺服器怎麼走,該將請求發給誰

好比旅遊,小明想去雲南旅遊,小明去車站問雲南怎麼坐車,工作人員告訴你先坐車到市裡,然後再問市裡的車站,小明到了市車站後,工作人員告訴他:你做高鐵到某市,之後再換乘。最後小明終於到了雲南,距離景點還有一段距離,小明還需要坐一段車才能到旅遊景點。

這個例子裏景點就好比要訪問的伺服器,車站的工作人員好比路由器,如果沒有了車站小明就沒辦法得知如何才能到達遙遠的雲南了。


如果你想兩個電腦通信,兩臺電腦接根網線就好了。

這樣是沒辦法訪問其他伺服器的,例如你將無法訪問其他網頁,無法接收消息

那怎麼辦?

你和你們小區的人都想訪問這臺伺服器,但是每家都拉根網線到這臺伺服器太麻煩了,伺服器也沒有那麼多個電腦連接的介面。

這個時候就用到了isp為咱們提供服務,他們怎麼做呢?將每個摟層的線用交換機做接入,樓層的接入交換機再匯聚到小區的機房,上級還有區域的機房及省市,運營商負責將千家萬戶的手機、電腦等上網設備連接起來,讓我們能輕而易舉的訪問互聯網上的資源。


兩個機子可以直接通信,網路設備滿足的不是兩個機子通信的要求
可以啊,最簡單的方法,你做條交叉線再配置下就可以實現雙機通訊了

要知道為什麼,你可以去了解下OSI七層通訊協議的每一層是怎麼實現的就行了


可是可以,但是大範圍通信就不行了,參考IBM的令牌環網,每臺計算機互相交換數據,還需要轉發數據,還需要保存各個計算機的地址,但網路越來越大時,計算機的負載全部都消耗完了,有人覺得可以把問題分給一臺單獨的設備,比如乙太網區域網裏是交換機,廣域網是路由器來專門做這些,這些設備就如同一個樞紐


兩臺電腦可以直接通訊的。

網線直連,有串口(已經基本淘汰了)的還能通過串口直連,只是要設置一下IP地址什麼的。

還有軟無線路由,就是有些無線網卡可以設置成無線ap。

只是現在直接連接兩臺電腦的場合太少見了,更多的是電腦集羣,或區域網上網,這時上交換機組成星型網路會更方便,各種IP設置等可以從路由器自動獲取,相當於即插即用,而且組網更多情況上要保證能上網際網路,所以一般情況下不會考慮兩臺電腦直連。現在最常見的兩臺電腦直連的情況是手機開熱點(手機也可視為一臺電腦)帶筆記本上網。


只要你把那些設備看成計算機的一部分,它們就能直接通訊了。

你覺得你的嘴巴和耳朵是你的一部分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