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爸爸陶功財

常聽到有父母說,不管怎麼跟孩子講道理,孩子就是不聽還對着幹,非要吼一頓纔行。其實,這並不是孩子不想聽話,更不想討罵,關鍵是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沒有以孩子的思維去講道理,孩子聽不懂,也理解不來,自然也就會成爲了大人眼中所謂不聽話壞毛病多的孩子。

平日帶着小孩出門遊玩,看到漂亮的花花草草,孩子們都好奇地去摘着玩,這個時候,家長是直接制止,還是任其繼續採摘呢?制止吧,會打擊了孩子們探索新事物的興趣和積極性;不制止吧,又擔心這樣下去會養成行爲不良的習慣。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不吼不叫,巧用泛靈心理一招搞定……

其實說實話,我也曾被這樣的問題深深地困惑過。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週末,晨晨約上他的好朋友馨怡,帶着一套塑料的做飯工具,一起到了廣場的草地上,準備玩做菜的遊戲。

到了後,他們將工具擺弄好,就開始行動了。只見他們先是將地上的小草,綠化樹上的葉子和花朵摘下來,然後放進塑料電飯煲裏煮,加上他們所謂的味精、醬油、鹽、油,儼然一副廚師的模樣,認真地用鏟子在鍋裏翻來翻去。

煮熟之後,晨晨和馨怡各拿一個小碟子分着假喫,喫着自己親手做的“菜”,他們開心極了。

本來我知道他們這樣玩耍是不對的,尤其是摘那些花花草草,但是一時難以抗拒他們那種童真的快樂,最後也加入到了他們的隊伍,帶着他們找地方摘花草,一起玩做菜遊戲。

但是,令我沒有想到的是,此後晨晨便養成了一個習慣,在外面看到漂亮的花草,都要摘下來玩,夠不着的還要大人代勞。

恰恰是因爲那次玩炒菜遊戲的原因,我不知道該如何教育晨晨改正過來,也沒有辦法拒絕他的要求。

究竟該如何糾正這種錯誤的做法?僅僅靠簡單的說教效果肯定有限。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帶着晨晨去玩耍,看到一株無花果樹,奇怪的葉子和果實引起了他的注意。

“爸爸,那個果實好可愛哦,幫我摘一個,好嗎?”晨晨又向我提出了要求。

我沒有拒絕,當我摘下小無花果的時候,斷截處流下了一些粘粘的白色液體,摘下一片葉子也同樣如此,晨晨也很好奇,問我:“咦,這是怎麼回事呢?”

此刻,我感覺這真是一個教育晨晨的好機會。

於是我問晨晨說:“晨晨,你知道這些白色的液體是什麼東西嗎?”

晨晨搖了搖頭。

​“那爸爸現在告訴你,這些白色的液體就是它們的眼淚,我們把它摘下來的時候,它們很疼,然後就會哭,流眼淚!”

晨晨將信將疑地問我:“爸爸,那爲什麼以前摘樹葉它們不流眼淚啊?”

“那是因爲好多小朋友都去摘,它們的眼淚都流乾了。”

晨晨似乎明白了,心生憐惜地跟我說:“原來它們也會疼啊,那我以後再也不要摘花花草草了。”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不吼不叫,巧用泛靈心理一招搞定……

現代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2-6歲兒童處於主觀世界與物質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狀態, 對事物間的因果和邏輯關係一無所知,思維常是泛靈論的。

也就是說,2-6歲的兒童,在他們的思維裏,那些動物、植物,以及平時生活中用到其它物品,在他們看來,都是有生命、有靈性、有情感的,可以成爲自己的小夥伴,遊戲、交談和相處。這種泛靈論的情感體現,恰恰符合幼兒感知事物的心理特點。從這方面入手,跟孩子講道理,是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的。

有了這次深刻的經歷,晨晨之後出門看到漂亮的花朵,不僅不去摘了,反而會提醒別人。一次,他的一位好玩伴在外面摘樹葉玩,晨晨還上前勸阻道:“請你不要摘它們好嗎,它們會很痛的!”接着,他還給別人講起了上次摘無花果流眼淚的故事。

終於,那個困擾我心頭的問題得到了妥協的解決,我高興,也慶幸。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不吼不叫,巧用泛靈心理一招搞定……

是啊,當孩子需要採摘花草,或者想折斷樹枝玩的時候,作爲家長,放任只會促長孩子們繼續破壞的行爲,只有通過合適的辦法,比如巧用泛靈心理來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爲。

​事實上,年幼的孩子普遍都存在一種獨特的泛靈心理現象,在他們的心目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思想的,有感情的。如果家長能夠巧用孩子們這種獨特的心理現象,那麼肯定能夠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不小心摔跤碰疼了,哭鬧了,這個時候,很多家長都是這樣對待的,比如磕到地上了,家長就會在地上“打”幾下,跟孩子說:“看,我打它了,你別哭了!”;喫飯不小心碰到桌角了,家長會拿筷子敲幾下桌子,然後說:“我打你,打你,看你還敢碰我家寶寶不!”

孩子在成長中難免會有些磕磕碰碰,或許那些方法能讓孩子止住哭聲,但實際上是在灌輸一種不正確的觀念。明明是孩子自己不小心碰到的,反而卻怪罪別個物體,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遇事將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的習慣,從而不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那麼將來擔當的那份責任感從何而來?再者說了,倘若是和其他小朋友碰到一起了,難不成也要對別人打幾下消消氣?家長這種拿地板或者桌角出氣的方式,卻由此造成不良的後果。如果能夠巧用泛靈心理,家長便可引導孩子呵護“碰疼”的地板或者桌角,可以對它們說聲:“對不起,弄痛你沒有?”並撫摸下被碰撞的物體,我想這樣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其實,在孩童時代,無論是折斷樹枝,抑或是採摘花草等壞習慣,又或者說磕磕碰碰,都是可以巧用泛靈心理,從而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家長不妨試着嘗試嘗試。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不吼不叫,巧用泛靈心理一招搞定……

你說我說:

金金媽媽:從小我就告訴金金,花草樹木都有生命,都會疼的,不要傷害它們,如今的金金,養成了一個很好的習慣,從不傷害動植物,甚至還很懂得照顧它們。

同同媽媽:同同就是有這麼一個壞毛病,在外面看到漂亮的花,無論是盆栽還是野生的,都要上去摘幾朵,打過他幾次,就是不聽。

某公園工作人員張先生:我們公園常常會種一些好看的花,但是每到花季,花剛剛開好,每隔幾天都會被一些人採摘,其中就有看到不少小孩去隨意採摘,我覺得這個習慣不太好。

教育箴言:

確實,孩子們對於花花草草非常感興趣,都喜歡摘下來玩耍,這是非常正常的一種現象,也是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的開始。但是一旦引導不好,很容易讓孩子在理解上出現偏差,久而久之就會成爲一種壞習慣。其實,針對孩子們的在三歲左右時獨有的泛靈心理,家長可以將植物等物品,其中包括無生命的物品,對其賦予“生命化“進行教育,不僅可以提升他們的愛心,而且還可以改變他們的一些壞習慣,比如亂扔玩具,不愛護書本等,進而形成良好的習慣和性格。

(作者系著名作家、家庭教育專家,著有《好爸爸締造孩子一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