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陳思宇,2013年赴日進行博士論文時對直木賞作家陳舜臣的身世產生興趣,開始挖掘具潛力的內容以發展多元IP,但苦無製作經驗,直到2016年公視公開徵案,經友人介紹,才開啟與許肇任合作的契機。

許肇任直言:「我原不瞭解那個年代,剛好聽大家討論灣生議題,又覺得陳舜臣的故事有趣,有機會和預算做這樣的項目,當然想嘗試。」雙方於是合作,由內容力撰寫企劃案、參與共同編劇、提供歷史諮詢,許肇任團隊則負責劇本改編、拍攝執行。

沒想到光是劇本就磨了1年多。陳思宇透露:「除了臺灣電視史上沒有神探角色可參照,如何把推理劇中的詭計寫進文本,讓導演落實拍攝就很困難。」再加上故事背景,日本人、中國人都在臺灣集結,充滿各種語言,歷史顧問得按脈絡在劇本註明,哪裡該出現日語?哪裡又該出現臺語?再由語言老師翻譯成口語對白。

  1. 《憤怒的菩薩》原著作者陳舜臣,年輕時曾在新莊高中教英文。(內容力提供)
  2. 《憤怒的菩薩》原著作者陳舜臣,年輕時曾在新莊高中教英文。(內容力提供)

多語言的高難度表演,連男主角吳慷仁都擔心無法勝任一度婉拒:「當時拍完國片要馬上投入,看了時代背景和日文需求,怕接了會對不起這份工作。後來導演叫我不要怕、給我安全感,才決定參與。」考量演員訓練學習時間有限,最終許肇任決定運用演員原本就會的語言,再摻雜其他語言的臺詞,「因為硬逼演員講某種語言會影響表演,不用刻意死背,表演纔好發揮。」

吳慷仁補充:「但我還是很緊張,每天都在背日文。還好拍攝時導演只要發現問題,馬上就跟日文老師連線,請老師用Line傳一句話過來,讓我可以馬上背下來。」擔任歷史顧問的陳思宇,也感受到拍攝現場的壓力:「有一次導演臨時詢問劇中一本《三國演義》的書當年應該長什麼樣子?為了不出錯,我查遍資料才找到1946年版的《三國演義》。」

臺裔直木賞作家 陳舜臣(1924--2015)

原籍臺北新莊,出生於神戶市元町。父親於日治時期赴日經商,二戰結束,陳舜臣返臺在新莊當了3年英文老師,1949年返回神戶經商,10年後開始寫小說,37歲以推理小說《枯草之根》獲江戶川亂步獎,之後發表推理小說、中國歷史小說,連獲直木獎、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等獎項,與大阪外語學校學弟司馬遼太郎被譽為「歷史小說雙璧」,作品達一百六十多部。


更多鏡週刊報導
臺版福爾摩斯與華生是他們!實境手遊即將上架
當年很少見!《憤怒的菩薩》用這種方式書寫臺灣
直木賞作家小說改編 《憤怒的菩薩》解碼大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