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鬆

  過年就是在深情回望過去之中,鼓足勇氣祝福未來。

  過年去哪兒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但今年如果有機會,真應該到故宮裏去過過大年,因爲今年是故宮博物院第一次舉辦紫禁城裏過大年活動,爲此復原了很多過去宮裏過大年的各種景緻和擺設,還有過大年的展覽,設計了今年豬年郵票的藝術家韓美林的生肖藝術大展,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中華老字號大展。沒錯,走進故宮,能看到過去,看到過去的人們如何過大年。什麼叫過年?我越來越覺得,過年就是在深情回望過去之中,鼓足勇氣祝福未來,因此這個回望,要看親人,看文化,看傳承。春節,維繫着相當大比例中國文化傳承的因素,因此如果有機會去紫禁城裏過大年,一定會更加感受到中華文明傳承的脈動。當然,如果不能親自來故宮,那就上網去紫禁城裏過過大年,也好。

  本週視點《春運的“正”與“反”》

  本週,今年的春運正式迎來節前的客流高峯。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與以往逐漸空城、發送旅客單向繁忙的情形不同,趕着節前到達的旅客數量有所增加。來源於旅客訂單的大數據顯示,春運大潮的逆行者大多來自四川、河南、安徽等勞務輸出大省,熱門的目的地則是北上廣深等地。與去年同期相比,預定本週前往上述“反向春運”熱門城市的機票量漲幅超過了40%,火車票訂單更是增長了兩倍以上。數據顯示,“四老一小”訂單增幅達75%之多,兒童訂單增幅達到39%左右。年輕人將老人和孩子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今年反向春運是新趨勢。

  白巖鬆

  逆行,在交通上是違章,如果要在高速公路上逆行,那性質就更加嚴重。那如果要是在人流密集的時候逆行,結果又會如何呢?結果就是,受歡迎,被鼓勵。因爲這種逆行是反向過春節。

  反向春運,其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一直都有,在我的身邊就時刻發生着。比如2019年是我大學畢業30週年。記得畢業之後的頭幾年,我當然是回家過年了。但幾年之後,終於有了第一次把家人接到北京來過年的經歷,當然一個重要的條件是得有個根據地。那個時候住集體宿舍,春節前同事們都回家過年了,宿舍空出來,成了我家人的臨時住所。雖然條件極其簡陋,但是印象卻十分深刻。那現如今的反向春運,主意往往是誰提出來的?年輕人在城市裏,有容納家人的根據地了嗎?

  在今年大家議論反向春運的過程當中,常態的春運裏也有一一個小小的反常現象,讓大家眼前一亮。那就是車廂裏大包小包的行李減少了不少,再一問,原來是提前用快遞都發回了老家。像浙江嘉興,一個區的總工會就出資6萬多塊錢,爲外來職工返鄉提供了免費郵寄包裹的服務。於是,有的行李,都比自己先回到了家。那除此之外,今年的春運之中,還有哪些新鮮的和以前不太一樣的事情?

  其實不管是正向春運還是反向春運,都是春運,人流沒有減少,甚至可能因此會有所增加,但反向春運的出現,讓春運變得多了一些均衡,少了一些擁擠,多了一些團聚的其樂融融,少了一些天各一方的思念。而不管是正向春運或反向春運,都需要根。大城市裏最好有年輕人打拼的精神和物質的根據地。而遠方也都有日子慢慢變得好起來的故鄉之根。不管正向還是反向,向哪兒走,都是奔着家的方向走,奔着團聚走,奔着溫暖和幸福走,讓時代給大家加油吧。

  本週人物《李福昌:春節日記》

  60歲的李福昌,這些年來有一個習慣,把每日的思緒寫下來,陸陸續續40年,過去的記憶已經填滿了70個筆記本。除了平日的常規記錄,每年年底,他還會寫一篇春節日記,給過去的一年來一個總結。今年,李福昌升級成了爺爺,妻子時不時就往孫子家跑。從一個人,到一個家,那些令李福昌記憶深刻的年份,都與家庭的變遷有關。

  白巖鬆

  有人說日子是過出來的,而不是想出來的,同理,歷史不只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筆用心記下來的,如果每一個人都用筆用心記錄屬於自己的日子,歷史就會變得更加真實起來。

  本週特寫《“年貨”的煩惱》

  快要過年了,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年貨。對於四川人家來說,臘肉香腸就成了過年的重頭戲。爲了讓做好的香腸儘快吹乾,很多人家都習慣把香腸掛在戶外通風晾曬。不過,這些原本爲過年餐桌準備的美食,卻早早地被一羣喫貨小鳥盯上了。有人擔心鳥兒被高鹽的臘肉香腸齁到,專門放了水在旁邊。自貢市觀鳥協會提示,來啄食的鳥類一般是與人類比較親近的鳥類品種,因爲冬季食物匱乏纔來覓食,如果不想被偷喫,可在晾肉處懸掛彩色塑料口袋或者廢舊光盤,但請不要傷害我們的小鳥朋友。

  新春寄語

  巖鬆

  讓自己變得更好,管住嘴,邁開腿,健康和財富一起存起來。

  再有兩天就是除夕,這也是我們在春節之前的最後一期《新聞週刊》了,再見,已是新年!在這兒,代表《新聞週刊》的所有同仁,給大家拜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裏,心想事成,萬事如意!但想做到這一點,一定要讓自己變得更好,管住嘴,邁開腿,健康和財富一起存起來。

  微信編輯 | 馬真驊

  微信監製 | 姚道磊 宣霽祐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CCTV13)

  今晚十點十五,巖鬆邀您收看

  長按以下二維碼圖片

  關注中央電視臺《新聞週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