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緬懷先烈和祭祀去世親人的主要節日。中國是重禮儀的國家,特別重視清明的的祭祀,就算家在遠也要回去祭拜去世的親人,表達內心的情感。祭祀親人究竟帶不帶孩子,這一直是人們爭論的話題。

  很多人認爲墓地很陰晦,不適合孩子去。還有的老人說孩子的眼睛清澈,很多不乾淨的東西孩子都看得到,去了對孩子不好。很多父母也是深信不疑,寧可信其有,也不拿孩子做試驗。現在社會進步了,老一輩人覺得墓地氛圍不好,不適合孩子天真的性格,怕孩子害怕,心裏有陰影。其實老一輩的說法不是全無道理,但作爲年輕人不要全信進去了,帶着孩子祭祖的這幾個好處,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一、提前讓孩子知道生老病死的規律

  每個人都有生老病死的過程,這是自然規律。很多人認爲在孩子面前說這些不吉利,孩子知道了不好。但真是這樣嗎?適當地給講這些,會讓孩子更加珍惜生命,在孩子面前遮遮掩掩,不讓參加一些活動,生命的重要性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張白紙。

  今年我的外婆去世了,被病痛折磨了一年多。生前非常地疼我家小妞。我跟小妞說,祖祖睡着了,去了天堂。外婆去世時在安樂堂辦的,小妞也去了,她似懂非懂,說那我還能看見祖祖嗎?我說只要心裏有,一定能看見。小妞說,祖祖生病時好痛,現在不痛了嗎?我說不痛了。最後小妞妞嚴肅地說,那我們都不要生病。雖然小小的人兒,還不明白生命的意義,卻知道了人總有一天是會不在的,當親人離開時也沒有那麼地恐慌。

  二、祭祖也是一種“孝”教育

  現在很多父母都反應孩子不孝順,對父母不尊重。其實這些都和父母的一言一行,言傳身教密切相關。清明節祭祖有一套完整的流程,雖說現在程序上都減少了不少,也講究文明祭祖了,不像以前那樣放鞭炮、點香燭那麼隆重。現在雖然只是一束鮮花,一個青,但也是對逝去親人的尊重和思念,看着父母的參與和親身示範,孩子們也會覺得這是一種對親人的緬懷,更加看重親情。隨着孩子漸漸長大,也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懂禮、孝順。

  三、更加凝聚親情

  每年清明節,大家都有上墳掃墓的習慣,家裏的兄弟姐妹都會聚在一起,不管天南海北,都要聚一下。平日大家都忙,也只有在這個節日大家能想到逝去的親人,想到難得的親情,可能孩子小還不能體諒,但隨意年齡的增長,這些團聚都是非常的彌足珍貴。

  清明節雖然不像其它節日那樣熱鬧喜慶,相反還多了一些沉重的色彩。父母們也不必太避諱孩子。適當地讓孩子接觸這些知識也是有益處的,畢竟孩子終將會獨立面對這一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