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探索訊 去年6月,火星一場特大沙塵暴讓探索了15年的機遇號火星車永遠沉默了!機遇號送回的最後一張圖片和最後一句話讓多名美國科學家淚崩!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美國宇航局機遇號團隊的科學家在整理完機遇號火星車遺產後將各奔東西。

機遇號火星車的離去,也讓我們意識到這些所謂的高科技機器並不完善,存在着很大侷限性。比如,汲取能量途徑只有一種,即太陽能。不過,有科學家認爲,如果機遇號能以火星上微弱風能作爲輔助能源供應,或許現在它可能還活得好好的。

3月18日,來自英國考文垂華威大學一項新研究稱,受到白楊樹葉片的啓發,他們研發出一種能收集風能的技術,然後將風能轉化爲電能。這種技術可以在惡劣環境中工作,提供必要的電力供應。由於模仿自然界中生物,在科學界這類技術研究被稱爲仿生學。

在自然界中,白楊樹是一種常見樹種。如果你觀察夠仔細,那麼你肯定就會發現,就算是再微小的風白楊樹葉片也會不停地顫抖,根據這種獨特的葉片運動原理,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能將風能轉化爲電能的機制。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技術可以在低風力環境下產生電力,被認爲是高效率的。儘管火星上大氣只有地球大氣的1%,但仍然存在着風,所以這種裝置能在火星上將風力轉換成電力,爲火星車或登陸器提供備用能源,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如果機遇號當初有這種機制,那麼現在肯定還活着。

這項新研究剛在《應用物理快報》上發表,科學界反響很大,引來了多名科學家的圍觀。來自華威大學Harvey博士認爲,這種技術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不同於以往傳統軸承發電。儘管它產生的電力可能比較小,但足夠爲微小的自動電子設備供電。科學家Denissenko和Khovanov表示,這種技術未來有可能被應用在火星探測上。

現在,這項新技術已經被正式提上了日程。不過,這項技術要真正得以應用還需要一些時日。據瞭解,研究人員正在尋找另一種更有效、更利於發電的機械運動葉片形狀。看來這項新技術的應用指日可待。更有趣的科學探索內容請關注唯一微信公衆號:有趣探索

作者:天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