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鴦原名文淑,現在的人對他的認識多源自《三國演義》,文鴦單騎襲擊司馬師軍營,所向披靡。

不過在干寶著的《晉紀》中文鴦最大的功績是討伐鮮卑叛亂的禿髮樹機能。

文淑,字次騫,小名鴦,有武力籌策。楊休(當為楊欣之誤)、胡烈為虜所害,武帝西憂,遣淑出征,所向摧靡,秦涼遂平,名震天下。為東夷校尉,姿器膂力,萬人之雄。

西晉泰始六年(270年),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在河西舉兵反晉。他先後殺死了胡烈、蘇愉、牽弘、楊欣幾位刺史。牽弘、楊欣、胡烈三將皆是滅蜀時的宿將,牽弘、楊欣曾在強川口擊敗過姜維,雖說非一流名將,卻都以武勇著名。

汝陰王司馬駿和安西將軍石鑒也征討無功,導致朝中沒人敢擔任鎮壓樹機能的主將,賈充曾被派去督戰,卻一直逗留不敢前往。

這場叛亂從泰始六年一直拖到咸寧三年(277年),才想起任命文鴦都督涼州、秦州、雍州軍事,負責鎮壓樹機能。討虜護軍馬隆以八陣圖為陣法,領兵向前,攻無不克。由文鴦為主將,馬隆為先鋒,兩大名將聯手才徹底平定了多年以來的叛亂。胡人部落有二十萬人歸降,名聞天下。

文鴦在這場大戰後,本該得到高官厚祿。但司馬炎並不喜歡文鴦,他在西晉本就有原罪,若非文鴦突擊司馬師軍營,就不會讓司馬師病情迅速惡化。另一方面,司馬懿三子司馬伷是諸葛誕的女婿,他的兒子司馬繇是以文鴦背叛他外公諸葛誕為由,誣陷文鴦和楊駿合謀亂政,將文家滅族。

文鴦的政治生涯一直有著原罪,作為將門之後,他的爺爺文稷是曹操的部將,父親文欽曾捲入魏諷案,因為文稷才被免罪。文欽後來跟曹爽為黨,憑著朝中有人,經常偽報戰功,以此獲得更多賞賜,但中央並不多給他賞賜。文欽對曹魏中央常有怨言,跟諸葛誕也並不和,後來被迫與諸葛誕合作,他在曹魏政治形勢中可以說毫無任何頭腦。

在諸葛誕殺死文欽後,文鴦和文虎向司馬昭投降,瓦解了諸葛誕大軍的士氣,原本是立下大功。但自此以後就再沒什麼事情,文鴦被西晉雪藏二十年之久,如滅蜀之戰和滅吳之戰都沒有他的蹤影。這一切都是父輩給他帶來的政治原罪,文鴦作為智勇兼備的大將,本該大有作為,無奈西晉的政治局勢講究門第勢力。諸葛氏即便與司馬氏為敵,終究仍是名門世家,文鴦僅以降將身份投晉,而無政治力量在背後支持。

若非司馬炎多年壓不住樹機能叛亂,文鴦更是默默無名。


三國後期才登場,非主角。

"師使左長史司馬班率驍將八千翼而追之,鴦以匹馬入數千騎中,輒殺傷百餘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騎莫敢逼。"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為何大家總愛將趙雲和文鴦相對比。從這點來看文鴦的武力值是不輸趙雲,甚至更厲害的。

讓文鴦名震天下的,是下邊這個歷史:

歷史記載,在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晉代魏,文鴦仍仕晉朝,任平虜護軍。泰始六年(270年),禿髮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在河西舉兵反晉,先後擊殺胡烈、蘇愉、牽弘、楊欣等封疆大吏,晉武帝司馬炎為此寢食難安。咸寧三年(277年)三月,文鴦臨危受命,都督涼、秦、雍州三州軍力大破禿髮樹機能,胡人部落有二十萬人歸降,名聞天下。


《三國演義》中趙子龍在曹軍叢中殺了個七進七出的情景,令讀者十分崇敬趙雲這番單槍匹馬走天下的武藝,然而,多數讀者沒有在意,在《三國演義》的後半段,羅貫中還塑造了一位足以匹敵趙雲當年之勇的人:「長坂當年獨拒曹,子龍從此顯英豪。樂嘉城內爭鋒處,又見文鴦膽氣高。」,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位三國後期的猛將--文鴦。

文鴦,出生於公元238年,此時三足鼎立已經持續了十幾年之久,正是老一輩文臣武將即將退出舞台的時間段,文鴦便順應時變而生。可是,文鴦的平生,並非是輝煌的。

文鴦早年於曹魏為官。正元二年(256年),隨父文欽與毌丘儉在淮南起兵討伐執政司馬師,文欽兵敗,隨父南奔孫吳。後諸葛誕也在淮南叛魏,東吳遣文欽父子馳援諸葛誕,由於內訌,諸葛誕手刃其父,文鴦於是出降司馬昭。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晉代魏仕晉,後官至東夷校尉,封關內侯。

首先,文鴦的父親文欽,為文鴦的首次上戰場做出了貢獻。彼時,魏國的政權已經盡數落入了司馬家族的手中,當政的司馬師因為文欽和昔日掌權的曹爽有舊,於是抓住文欽會虛報戰場上的戰果這一把柄,大力打壓文欽,來鞏固自己的統治,文欽是敢怒不敢言。然而,積少成多的怨恨終歸還是爆發了,司馬師廢帝曹芳的行徑,令時任大將軍的毋丘儉十分不滿,於是,文欽抓住這個機會,和毋丘儉一同在淮南起兵勤王,司馬師得知消息後,親率大軍前來平叛。

文欽造反後,率軍想要偷襲樂嘉城,但是司馬師暗中行軍,迅速趕到了樂嘉,文欽忽然看見敵人大批援軍,嚇得不知所措,而此時年方十八的文鴦,展現出一位勇冠三軍的猛將實力。他告訴父親:「趁敵人剛來還未站穩腳步,現在襲擊,一定可以大敗敵軍。」,於是,文欽和文鴦兵分兩路,趁夜夾擊司馬師。

文鴦先到司馬師寨前,便擊鼓喧鬧,大叫司馬師姓名,擾亂其軍心。司馬師此時是抱病出征,他的眼睛上方長了一個肉瘤,這一下,驚得他帶傷的眼珠從肉瘤處迸出,疼痛難忍,司馬師擔心擾亂軍心,咬著被子忍著疼,甚至連被子都給他咬爛了。

這麼好的一個時機,可惜文鴦鼓噪了一整晚,都不見他那無能的父親到來,因此,天明之後,文鴦見戰機已失,只好撤退。文欽為什麼沒有到來呢?原來,文欽還是害怕敵軍強大,想要退兵,而他勇猛的兒子可不同意,為了挫一挫司馬師軍的士氣,文鴦帶著驍騎十餘人,一統殺入敵軍陣中,所向披靡,無人敢當。司馬師派驍將令八千人來追,文鴦也絲毫不懼,單槍匹馬衝進騎兵叢中,轉眼間殺傷百餘人,進出六七次,殺得追兵都不敢靠近他。這般武勇,就如同當初趙雲在長板橋大發神威一樣。

只可惜,個人的勇武總是左右不了戰局的,起義軍兵敗,文欽帶著文鴦向吳國投降。而後魏國的諸葛誕又和司馬昭起了矛盾,和吳國聯合準備起兵反抗,文欽幾人就被吳國派去相助諸葛誕,然而諸葛誕和文欽私交並不是很好,因此戰況每下,二人爭吵不斷,相互猜疑,於是諸葛誕就殺了文欽,文鴦見父親身死,於是領兵復投司馬昭,為父親報仇。

文鴦的勇武不僅在中原能夠大放異彩,在塞外,也絲毫不遜色於厲害的胡人。晉代魏後,文鴦仍然出仕在晉朝,此時鮮卑人在河西舉兵造反,司馬炎為此十分頭疼,寢食難安。於是,文鴦臨危受命,都督西涼軍事,率軍大破鮮卑人,抓了胡人俘虜有多達二十餘萬。當地的胡人好不容易等走了那神威天將軍馬超,以為大漢再無如此厲害的人,想要擄掠一番,沒想到又來個文鴦,殺得他們心膽俱寒,紛紛向晉朝投降,甘願為奴。

無雙武藝,赫赫戰功,這樣的文鴦本應該是風光地安享晚年,可是,他卻命喪了搞政治的文人之手,下場極其悲慘。原來那晉朝的東安王司馬繇是諸葛誕的外孫,常恨文鴦背叛諸葛誕致使其被夷滅三族,於是他誣告文鴦謀反,正巧太傅楊駿受黨爭影響,因謀反而被夷滅三族,於是文鴦被誣告很快得到的朝廷的處理--夷滅三族。

何其悲慘啊!文鴦竟然死在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莫須有之罪,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看來,果真是伴君如伴虎,就算你有通天的本事,也難以逃離仇家的小動作,致使皇帝猜忌,而致身亡。


文鴦單騎退雄兵的事迹正史《資治通鑒》《晉紀》《晉書》都有相關記載,《三國演義》也有寫,可見,不論是正史還是演義小說,這都是實打實的驚人戰績,被人稱為可與趙雲相媲美的勇將。後期又領兵擊敗外敵入侵,名震天下。個人認為,無論從武力還是戰績,都稱得上三國後期的第一猛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