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鐵匠老師邀。抱庸揣陋,妄談一二。

蘭亭序真跡究竟在哪裡,兩種人研究最多,一種是史學家,一種是收藏家。一個在典籍中找,一個是在市場上找,都找了上千年,至今仍舊下落不明。

尋找這一國寶界重器的意義究竟有多大姑先不論,不妨猜猜看它到底有可能在哪裡。

第一種可能,蘭亭真跡仍存於世。

(1)在大唐皇陵。一是具備強烈動機,蘭亭序是唐太宗親自炒起來的,且奉為至愛,因此為李世民殉葬的可能性極大。二是具備強大能力。皇帝想搞什麼,只要有這個東西,當然肯定是跑不了。

(2)被藏家深藏。蕭翼從智永徒弟辯才手上盜走的,未必就一定是真跡。史書上也說,王羲之後來多次重書蘭亭序,即便自覺皆不如前作,既親出右軍之手,想也只是毫末之差,隨便挑個重寫版拿出來與人PK也是綽綽有餘的。如果真是這種情況,最好的結局就是辯才之後傳來傳去,成了鉅賈大賈的私家收藏。

(3)散落於民間。王義之書成換白鵝的那副真跡現在何處?右軍一生愛寫字,揮毫潑墨何止千萬,如今傳世寥寥,大多散於民間自然消彌。蘭亭真跡也並非一點沒有這種可能。古代史官很會寫歷史,既然唐太宗自己都當成真跡一般收藏,那誰人又敢言有假,不僅如此,史官還會把故事寫的很圓滿、很漂亮。

第二種可能,真本早已香銷玉殞

(1)傳丟了。但凡是有點文化頭腦正常的人,絕對能看出蘭亭序是個好東西(古代人沒現代人有文化,但比現代人實誠,絕對不會以丑書為美)。於是,流傳個幾百年肯定沒有問題。如果唐太宗那副不是真跡,真本可能就是在民間給傳丟了。

(2)潮霉了。古代除濕技術不好,如果沒有採取特殊的防潮防水保護措施,三五百年受潮結漿的可能性顯然存在。

(3)蟲蠹了。古代裝裱字畫一般是生麵粉熬漿糊為膠,比較招引真菌和微生物,也極易生蟲。即使葬於皇家陵冢,三五十年也許沒大問題,畢竟至今已逾千年。完全有可能被蟲子吃掉

(4)腐化了。古法造紙,一千一百年是最低紙張壽命,如果原料好,可達四千五百年。蘭亭序真本距今一千六百多年,這就很難說。如果右軍所用的紙是品質好的,國寶理論上現在仍屬有生之年。但如果保管不善,或紙質較差,腐蝕成灰也是可能的。

現在研究蘭亭序真跡究竟在哪,歷史文化意義大於現實意義。就藝術層面來講,現存的摩本與真跡幾乎完全一樣。當時拓印技術和雙鉤摩法幾乎可以做到與原作一模一樣。但由於歷史文化者往往執著於尋根溯源,再加上收藏界始終潛伏待掘的巨大利益寶藏,蘭亭真本歸於何處的研究探索永遠不會停止。

我是抱庸。歡迎交流。


王羲之的大名我想不需要我在這裡贅述,他是東晉著名書法家,師從衛夫人學習書法,後來博學眾家,自成一家風格。楷行草皆善。

他的楷書《黃庭經》《樂毅論》堪稱經典,歷來是人們學習小楷的典範之作!他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被歷代奉為珍品,後人評價他的書法「不激不厲,風規自遠」,他是中國書法成就最高的代表。唐太宗更是奠定了他的「書聖」地位!

然而,我們今天津津樂道的《蘭亭序》,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蘭亭序並不是王羲之親手書寫的,而是後人謄寫的,比較有名的是馮承素和定武蘭亭本。那麼王羲之的真跡到底在哪兒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第一種說法,《蘭亭》在昭陵。

相傳王羲之對他醉後書寫的這篇字也很是滿意,因為他醒後書寫幾遍皆不佳,於是他自己便把此書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七代孫智永手上,而智永因為種種原因出家做了和尚,沒有子嗣,於是就把此書作傳給了他的弟子。

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是人盡皆知的,他花大力氣收購王羲之書法真跡而只差《蘭亭》,於是派人四下打探,得知在智永弟子手上,重金購買不得,於是就有了唐太宗設法騙取《蘭亭序》的故事。

唐太宗得到《蘭亭序》後,朝夕觀摩,讚歎不絕,曾留下遺言要將《蘭亭序》帶入墓葬中,於是,就有了《蘭亭序》在太宗的昭陵中的說法。

但溫韜盜掘過昭陵,因而人們又推測《蘭亭序》可能已經流落人間了,然而在記載的書中並未提及蘭亭序,所以人們推測,《蘭亭序》可能放在昭陵某個不起眼的角落裡,溫韜盜墓匆忙併沒有發現。因而說,《蘭亭序》依然在昭陵里。

第二種說法,《蘭亭序》在乾陵。

另外一種說法是,唐太宗並沒有將《蘭亭》殉葬,而是在臨終之前傳給了同樣喜愛筆墨丹青的兒子也就是唐高宗李治。是李治把《蘭亭序》帶入了他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中,而乾陵沒有被盜掘過,所以這一說法不能驗證。

總之,關於《蘭亭序》的真偽,下落,書界一直都有爭論,至今也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來,我列舉的這兩種書法,一個是在昭陵,一個是在乾陵。那麼具體情況,可能就要等這兩座陵墓發掘過後,真相方能大白於天下。千年蘭亭之謎才能真正解開!

以上是我個人看法,那麼你對《蘭亭序》的下落有何見解呢?歡迎留言,我是鐵匠的頭髮,感謝支持!


作為王羲之的成名巨制《蘭亭序》,一經問世,便以「書文雙絕」被歷代文人墨客奉為書法「聖典」,極度追捧,熱度歷久彌堅。可以說,王羲之「書聖」的地位,是與《蘭亭序》密不可分的。

《蘭亭序》除卻超凡的藝術魄力外,它的真偽與下落之迷,也為書壇和民間津津樂道,更平添了它的傳奇色彩。

歷史上王羲之是否真寫過《蘭亭序》?與它下落關係密不可分,如果王羲之從沒寫過《蘭亭序》,探究它的下落則毫無意義。

在唐代以前《蘭亭序》無任何史料記載,有關它一切記錄,都是唐何延之《蘭亭記》與後代補充所記。

我們知道,唐朝是中國文化達到巔峰的一個時代,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精厲圖治,使它的輝煌成為中華民族延續至今的驕傲!

唐初,經曆數百年戰亂,人心渙散、鄙陋迷漫。李世民以武功統一天下,也急需以文治教化天下,而推重王羲之為「書聖」,便是文治的初始。

顯而易見,效果是明顯的,通過「尊王」、樹立「偶像」,社會習書成風,順利推行了一系列文教措施,為以後的文化繁榮奠定了基礎。

所以,《蘭亭序》作為「典型」的確立,如是政治的「頂層設計」,是整個朝野精心布置的一盤「大棋局」,而它的「湮沒」也是必然,誰能保證其精心偽造的「真跡」,不被後世揭穿?

不論是《蘭亭序》或已陪葬昭陵,或是被李治偷天換日,又葬於乾陵,或溫韜盜後散落民間,都已不重要了。

它所表現的「自然之美」為世之楷模,體現人文精神,赫赫照耀至今,它的下落,早已根植在了世人心中……!

[臨池管窺]歡迎關注!


王羲之出身貴族,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但他的官位遠不及他的書法名氣大。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的一日,王羲之與當時的名士謝安、孫統、孫綽等四十一人,宴聚於紹興會稽山陰的蘭亭溪畔。眾人酒意正濃時,有人提議不如將當日所作的三十七首詩,彙編成集,這便是《蘭亭集》。

作為公認的書法第一人,王羲之隨之寫了一篇《蘭亭序》。借著酒意,王羲之揮就的這件書法神品,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絕倫,其中的二十個「之」字無一雷同,堪稱書法史上的一絕。

據說,王羲之後來又多次重寫過《蘭亭序》,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

《蘭亭序》作為王氏的傳家之寶,代代相傳,一直傳到了七世孫智永手裡。可不知因何緣故,智永後來出家為僧,沒有子嗣,這件千古傑作便被他傳給了弟子,辯才和尚。

唐初,李世民大量收集王羲之書法珍寶,多次重金懸賞索求《蘭亭序》,但始終沒能如願。後來得知《蘭亭序》真跡在會稽一個名叫辯才的和尚手中,唐太宗便潛人用計將《蘭亭序》騙到了手裡。

關於唐太宗是如何騙取《蘭亭序》的?

《太平廣記》中是這麼記載的:至貞觀中,太宗銳意學二王書,仿摹真跡備盡,唯《蘭亭序》未獲。後訪知在辯才和尚處,三次召見,辯才和尚皆詭稱經亂失散不知所在。無奈,房玄齡薦監察御史蕭翼以智取之。

蕭翼領命後隱藏身份,喬裝潦倒書生,投其所好,弈棋吟詠,論書作畫,與辯才和尚終成忘年交。後辯才和尚誇耀所藏,將懸於屋樑上的《蘭亭序》真跡取了下來,《蘭亭序》遂為蕭翼乘隙私取,回長安復命去了。

但到了唐太宗手裡後,《蘭亭序》的最終下落就成了千古謎題。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唐太宗臨終時對李治說,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也?汝意如何?

於是,《蘭亭序》真跡就隨唐太宗葬入了昭陵。

這個說法是辯才和尚弟子元素於永興寺智永禪師故房內親口說的。

宋人還有一種說法,《蘭亭序》偕葬時,李世民妹妹用偽本將真跡替換掉了,真跡應留存人間。

但昭陵遭溫韜盜掘時,陵中確實發現了王羲之的書法,但《蘭亭序》卻未見蹤跡,難道是《蘭亭序》藏在了墓室的某個隱秘處,匆忙盜墓的溫韜沒能發現?

因為盜而不見,於是就有了另一種說法,《蘭亭序》根本沒有葬進昭陵,而是埋進了李治的乾陵。持這種觀點的認為,唐太宗臨終時,只是將《蘭亭序》交給了李治,並沒有要求隨葬。

更具爭議的是《蘭亭序》本身。1965年5月22日起,光明日報連載了郭沫若的長文《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的真偽》,他推斷王羲之時代還沒有成熟的楷書、行草,並經多方考證,《蘭亭序》的後半部分有不合時宜的悲觀論調,所以《蘭亭序》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真跡,而應該是王羲之七世孫永興和尚智永所「依託」,即冒名王羲之的偽作。不僅如此,郭沫若還說,現存的王羲之的草書,是否都是王羲之的真跡,還值得進一步研究。


(一)永和九年,王羲之和一幫朋友在蘭亭這個地方搞了次聚會。

這幫人都是耍筆杆子的,在酒足飯飽之後,每人作了一首詩,想把這些詩合成一本詩集,就推舉王羲之為詩集寫個序言。

王羲之趁著酒興,一揮而就,草擬了一篇序文。

第二天,他發現草稿中有幾處塗改,實在不好意思拿出去見人,就準備再抄寫一篇正稿。

可反覆抄寫,還是原來的配方,卻怎麼也寫不出原來的味道了!

腫么辦!他只好挑了一張看得過去的拿去做序文,把草稿留了下來,做為傳家寶傳一代代傳了下去。

(二)到了唐朝,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非常膜拜,是他的鐵粉,不惜重金四處尋找偶像的真跡。

唯獨《蘭亭序》苦尋不到!

有個叫蕭翼的御史,為了討好領導,也加入了尋找的隊伍。

他明察暗訪,沒想到還真有了眉目,將目標鎖定在智永和尚的弟子辯才身上。

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孫,辯才是智永和尚的得意弟子,因此《蘭亭序》極有可能在辯才和尚手上。

這蕭翼也挺狡猾的,他知道要是明著去要,人家辯才和尚死不承認,他也只能呵呵呵了。

於是,蕭翼決定放長線釣大魚,他扮成書生去找辯才切磋書法,一來二去,兩人相談甚歡,漸漸的辨才將他視為知己。

眼見時機成熟,有天晚上蕭騰拿出山寨版的《蘭亭序》,謊稱自己得到了真跡,辯才表示不服,取出了正版《蘭亭序》。

哪知蕭逸當場拿出太宗的召書,人證俱全,辯才後悔的恨不得找塊豆腐撞死自己,可皇命難違,也只有認命了。

(三)李世民得到了《蘭亭序》,如獲至寶,恨不得每晚睡覺都摟著。

他找來許多書法高手,臨摹了大量山寨版《蘭亭序》,哪個大臣有功了,就賞賜一張。

今天我們所見的《蘭亭序》全都是後人臨摹的,這其中當然少不了李世民的功勞。

後來,李世民曾在遺詔里說過,自己死後要將《蘭亭序》放在腦袋下面,那麼《蘭亭序》最有可能在埋葬李世民的昭陵中。

可到了唐末五代時期,有個叫黃韜的軍閥盜了昭陵,並未發現《蘭亭序》的蹤跡,是否因年代久遠化為灰燼也不得而知。

還有一說,李治拿山寨版的《蘭亭序》糊弄了老爸李世民,自己把真跡留下來了。

按說也有這可能,李治連老爸的女人武媚娘都敢據為己有,更別提《蘭亭序》了。

不過,埋葬李治的乾陵從未被打開過,所以《蘭亭序》的下落就成了一個謎,只有天知地知了!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