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作為「書聖」,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可以說,後世書法家大多師承於他。所以,自晉以來,都有哪些書法名家被他影響了呢?


題主的問題不太好,應該問王羲之的書法沒影響到的書法家有哪些。

這麼說吧,從晉開始到明朝,你能想到名字的書法家都在王羲之方面下過苦工夫。

清代有一些學碑的沒受影響,最主要的原因是看不到王羲之帖子,翻刻本都很少。碑派的主張理由之一就是帖學到清朝沒有可靠的學習對象,與其練翻刻得面目全非的王羲之,不如練從沒有改變過的魏碑。

突然想起來,草書大書法家例外。


六朝時期資料不多,沒考證過,大概主要影響了王氏家族吧,到隋代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發揚光大,書千字文八百本普及王氏草法。

圖 萬歲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門書翰)之王薈

圖 王羲之思想帖

圖 智永千字文(草書為集王羲之字,楷書皆蘭亭序筆法)

從梁武帝到唐太宗,推崇二王書法,這期間成長起來的書家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初唐四家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無一不受影響。

歐陽詢的行書筆法處處可與蘭亭序印證,虞世南楷書可謂是放大版的王羲之小楷,褚遂良行書據傳在當時是學王最好的,可惜沒有流傳。

圖 歐陽詢千字文

圖 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

圖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圖 王羲之樂毅論

自初唐懷仁集王羲之字做聖教序後,王的行書影響日益普及,整個唐代的行書都是聖教序蘭亭序體,現在出土的大量行書墓誌都是這個風格,甚至於你可以從裡面看出某個字是出自蘭亭序,某個字是出自聖教序,所以黃庭堅有詩云: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宋代的宮廷流行字體"院體",也是聖教序一路集王字風格。

圖 張少悌高力士墓誌

圖 楊景球墓誌

圖 院體千字文

晚唐到北宋,人們審美疲勞,才開始力求變法,但也都是青壯年受二王影響,晚年求變,但是手上變了,嘴裡還說這是二王法,以至於楊凝式這種遠遠脫離了王羲之禁錮的書家,仍然被說成是"下筆便至烏絲欄"(烏絲欄這裡指的是蘭亭序)。

顏真卿早年學褚遂良和唐人寫經題,中年學王羲之歐陽詢一路,東方朔畫贊還有大量的王羲之痕迹。

圖 顏真卿東方朔畫贊

北宋人以顏真卿王羲之二人綜合,宋四家為例,蘇軾以顏魯公為主,只有西樓蘇帖中有少量的學王羲之的作品,黃庭堅以顏真卿筆法學南北朝碑版,米芾以二王為基礎,略摻魯公筆意,在世時經常以自己的字偽充二王真跡,蔡襄是正統的二王筆法,大字學顏魯公,此外薛紹彭為正統王羲之書風。

圖 蘇軾西樓蘇帖臨王羲之講堂帖

圖 黃庭堅松風閣帖

圖 傳王獻之中秋帖(米芾書)

圖 傳王羲之大道帖(米芾書)

圖 薛紹彭晴和帖

宋代用棗木刻的刻帖對二王書風的傳播也至關重要,《淳化閣帖》和《大觀帖》收錄了大量的二王書法,與私人刻帖一起,在元明清成為書家必學的對象,尤其對明代影響巨大,由於縷經翻刻,世人看到的閣帖往往失真太多,臨習的人也只好用借屍還魂的手段學習,以至被後人批評為"棗木氣"。

圖 明王鐸臨淳化閣帖

圖 王寵扇面

圖 淳化閣王羲之嫂安和帖

宋四家的逆反性書風流行了整個宋代,以至於薛紹彭宋高宗這樣的純二王風格少人追隨,到元代看膩了宋代流行風格,興起複古書風,以趙孟頫為代表,全盤復興王羲之。

圖 趙孟頫 瘡痍帖

明代書風分大概以趙孟頫遺風(文徵明,唐寅)和淳化閣帖(王鐸,董其昌)為主,都是師法二王

圖 董其昌

綜上所述,書聖並不僅僅是說他寫的最好,而是所有人都學他(詩聖杜甫也是如此),蘭亭為天下第一行書也是因為學行書所有人都要臨它。

圖有時間再補吧,先自行腦補


說幾個日本的吧。

首先「三筆」:空海、橘逸勢、嵯峨天皇,下面是圖片:

空海《風信帖》

橘逸勢《伊都內親王原文。》

嵯峨天皇《李嶠雜詠殘卷》

全都是羲獻一路,而空海更是被譽為「大和羲之」。太像了。以至過於相似,乍看還真看不出來誰是誰。尤其空海的小草,極具王草遺風。

平安中期:小野道風,藤原佐理,藤原行成「三跡」,同樣是走的二王一路,不過這時候多少有創新。

道風

行成

佐理

尤其小野道風和藤原佐理,風格有些類似米芾的行草了,然而米書的根仍然在二王。

幾乎所有的日本行書和小草都收到了王羲之的影響,而且似乎比在中國的影響更大。大概是日本所追求的「意」和「形」不同於中國人,而王書的氣質可能尤其和日本文化(以禪宗為代表)契合?也未可知。就算現在碑學在日本大行其道,大字書法在日本有那麼深的影響,拿出一個現代的書法家來,比如寫《崩壞》的青山杉雨,他的底子仍然是羲之、獻之。

王書的影響太大了,幾乎全世界用漢子寫書法的民族都不可避免地套在之中。


王羲之對後世的影響

王羲之,中國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人,祖籍琅琊臨沂人,後遷會稽,有書聖之稱。唐太宗十分推崇其書法,號召天下搜集大王的書法作品,如此便從體制上確立了王羲之「書聖」的地位。所以自那以後,歷代書法家或多或少,受其影響可謂巨大。

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既被奉為「天下第一行書」,便先探討一下他的行書所影響到的人吧。據我所知,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孫過庭等人的行書皆受其影響。由於所學有限,所以只能簡單介紹其中幾人書風。

首先說一下米芾吧。米芾曾臨習王羲之作品幾十載,大王之風入骨三分。現如今我們所見到的類似《蜀素貼》《苕溪詩貼》中,也能偶爾見到大王筆意。米芾傳承其秀美俊朗,深化和發展了大王的洒脫與飄逸;米芾知天命之年,更是跳脫其外,把自己的狂放與不羈融入其書,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不僅是米芾,蘇軾也深受其書法影響。蘇軾對王羲之,尤其是《蘭亭序》的臨摹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蘇軾的《前赤壁賦》得其精髓最深,有「蘭亭」之神,卻無處可尋。後來蘇軾尋求變法,一改晉時「尚韻」風格,開創了引領整個宋朝的「尚意」之風,著有《黃州寒食詩貼》,為「天下第三行書」。

趙孟頫行書亦深受大王影響。元朝時,民風剽悍,卻出現了如此清秀的文字,趙孟頫便是最大的功臣。他在元朝掀起了書法復古,復的便是王羲之的古。趙孟頫窮其一生學習王羲之,在他許多作品中皆能找到王羲之的影子,多以儒雅遒勁,妍麗精絕為風格,與王羲之的作品差不了太多。趙孟頫亦善楷書,受大王影響更甚,《膽肥碑》的行楷,如同繼承王羲之《蘭亭序》一般。

說到楷書,也有許多人受大王影響。王羲之楷書,一眾書家不能得其全貌,只能能分其部分精髓。

說到習大王楷書的人物,最應該說的,便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和尚。智永對其祖上的書法極其欽佩,曾在寺中發誓「書不成,不下此樓」。經過多年,終於功成,用廢的筆築城「退筆冢」,半得右軍之肉,氣韻飛動。

王羲之書法,宛若巨象,褚河南得其牙,遒勁秀美;柳誠懸得其骨,鋼勁似鐵;歐陽詢得其型,嚴謹穩健;顏真卿得其軀,雄壯博大。

王羲之就像一座巨山,習書者皆攀此山,以峰為的,汲別書家所豎輔峰經驗,雖難登頂,卻可跳脫其外。他的書法,或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了自晉以來的所有人,「書聖」之稱,果真實至名歸。

文筆不好,寫的也比較混亂,算是分享一下心得吧

本人為剛入書法的學生,見解不足之處,望大家指正


王羲之的幾個兒子都很鑽研書法,其中以王獻之的成就最大。在王獻之七、八歲時,有一次他正在練字,王毒草之站在他的背後,猛然從他的背後拔他的筆,竟然沒有拔掉,可見王獻之用力的專註。後世把他與王羲之並稱為「二王」。所以影響最大的還是他的兒子。


只要是名氣較大的書法家,肯定繞不過二王書法的影響,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趙孟頫、王鐸、米芾、蘇軾、柳公權、懷素、張旭、智永、文徵明、黃庭堅……都是二王書法這一派的。


不能說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了那些人,王羲之影響力書法。


影響了從古至今幾乎每一代學書者。


所有人,直接的,間接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