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讀書日,作為一名讀書「老炮兒」,在翻看完朋友圈的各式關於讀書的雞湯文後,感覺不寫點文字蹭蹭熱點,都有點對不住那些經眼的成千累萬的紙墨書香。現在一方面主流輿論把閱讀——特別是閱讀紙質書本的行為神化了;另一方面普通民眾又與閱讀疏離了,閱讀漸漸成了少數人標榜和物戀的小眾文化。

回想自己過去的二三十年的閱讀史,無論是在「惟有讀書高」的讀書至上論,還是在「讀書不如養豬」的讀書無用論的喧囂中,讀書都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有時候是逃避現實生活的一種神隱,有時候是抗擊無邊寂寞的有力武器,反倒並沒有計較和功利,甚至不是為了獲得知識,也不是為了提升氣質,或許正因為如此才無意間讀了很多書,粗略算下來,讀過的書說是「讀書破萬卷」也不是太過分的修辭。

現在廣泛被推崇的大概就是這種不為一定目的自由散漫的閱讀,如果說為了考試或者掌握某種實用技能去讀書是農耕文明化的話,那麼沒有明確實用目的的閱讀者就是書本世界裡的牧馬人,自由不羈,隨著興趣的水草而東西遷徙、南北跋涉。看上去是挺酷的,其實在現實中給這些人畫像的話,他們大多數都是生活的loser或者社會的邊緣人,往往既一無所長,又沒有進取精神,閱讀不過是他們掩飾自身無力和內心惶惑的一個遮羞布而已,或者是不敢直面生活的艱難,既沒有能力開拓又不願意承擔責任,而是像鴕鳥一樣埋頭在閱讀的沙堆中自欺欺人。主流媒體對閱讀的過分抬高,反而讓他們自己也覺得這種逃避有了一層情懷的虛幻光芒。所以我是反對無原則地美化無用的閱讀——無用就是無用,哪有什麼「無用之用」的混話!

第一點要說明的是,在我們現在的時代,不讀書,照樣可以很有知識,很有文化。前現代社會的人們之所以那麼依賴和推崇閱讀是因為,一個當時交通不發達,很多人可能一生都沒有離開自己生活的地方百里之外,對於外面的世界非通過閱讀則難以切身感受,書本是個人體驗的延伸;二個是信息傳播渠道太少,只能通過口兒相傳,能到茶館這樣的公共場合獲得消息已經是十分難得的了,不像現在有電話、電視、網路等等,打開手機天下盡在掌握中。據說中世紀一個蘇格拉牧民一生獲得信息量只有一份現在週日版的泰晤士報的信息量,所以一個倫敦的紳士閱讀一下報紙就可以在信息上碾壓一切高地的牧羊人了。但是現在不同了,無論你是在浦東陸家嘴的寫字樓還是在店埠鎮人民路的辦公室,都可以看到同樣的騰訊新聞推送。現在很多年青人可能並沒有認真讀完一本紙質書,但是他們可以在網上閱盡世間萬象,在現實中跑遍大江南北,不會因為不讀書而成一個孤陋寡聞、目光短淺的人,所以不讀書和你的視野關係不大。

第二點要說明的是,閱讀獲得信息很多是不可靠的,讀書越多可能受誤導越深。我們閱讀的書本絕大多數都是出版社出版的,出版前有很嚴格的題材選擇,內容審查等程序,放到你手上的書其實已經不是原生態的東西了,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可能已經不同了——當然更可怕的是很多作者的東西永遠都不會出現在作者前——你手上的一本書只要通過正規出版社出版的,就已經經過了福柯意義上的「規訓」。這個我不便深講,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以前上學時經常會聽一些老師講課觀點犀利、內容豐富、嬉笑怒罵、直抵人心,但是去讀他們的書反而覺得韻味全失去了,一個是講臺上的「活教授」,一個是書本里的「死教授」,因為很多東西是不能進入出版系統的。一些成功人士寫的勵志書更是假的多真的少,都千篇一律說自己如何幼年窮困,白手起家,歷經磨難,目光深遠,站立潮頭,其實背後真正的成功原因可能是投機倒把,腐蝕幹部,裙帶關係甚至違法犯罪,而這些他是絕對不會告訴你的,你還傻傻地要複製他的成功,搶下一個風口,那就未免太自誤了。我們的世界被資本、權力和媒體操控著,你讀的書不過是他們三巨頭中的一個想讓你看到的罷了。

第三點要說明的是,讀書不能解決問題,在現實社會中擼起袖子加油幹纔是王道。讀一些心靈雞湯可能讓我們暫時安貧樂道,這對於維護社會穩定或許有好處,但是它真的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甚至它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因為它讓你變得矯揉造作,無病呻吟,喪失鬥志還自我安慰。你讀十遍《騰訊傳》不如在十年前買騰訊的股票,你讀一百遍王爾德的愛情詩不如做一回隔壁老王。古人講「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為什麼?因為造反不是請客喫飯,也不是吟詩作對,二是要真刀真槍的幹!你看那些經濟學家們自己做投資幾乎都是虧本的,而那些在金融市場上呼風喚雨的「大鱷」很多都不是金融專業出身,而是靠摸爬滾打出來的江湖經驗。就像我昨晚買的那本書《張宗憲的收藏江湖》中的主人翁,文物拍賣界的大人物張宗憲,他根本就是個小混混出身,他也坦承自己不讀書,完全靠自己的實踐和智慧成為文物拍賣圈內的大哥大,管你是林梅村還是馬未都都要對他禮敬三分。社會複雜,江湖兇險,放下書本,開動腦筋,或許人生的道路會越走越寬。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